奥本海默遭遇卸磨杀驴,美国科学界与政府之间的裂隙

在电影《奥本海默》中,演员基里安墨菲将奥本海默塑造成了一位“普罗米修斯式”的圣人。他从天上盗取了火种(原子弹),用永远也挣不断的铁链(舆论)绑在陡峭的悬崖上(听证会),每天派秃鹫啄他。诺兰将这么一个具有正义性的人物,拍出了史诗般的厚重感。透过电影看历史,奥本海默的悲剧其实很多都属于咎由自取,这场听证会的背后也产生了美国科学界与政府之间不可弥补的裂痕。

究竟怎么回事,今天白羽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一、有毒的苹果

基里安墨菲饰演的奥本海默像极了那个真实的他,后脑勺硕大,脖子很细,走路有点外八字。特别是那双看上去炯炯有神,又带着冷峻清苦的蓝色眼睛,更是极为传神,他的个性就像“具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磁极”。

在诺兰导演的镜头下,奥本海默呈现出了莎士比亚经典悲剧人物中的所有矛盾与缺点。

他既傲慢又有野心,既有慈悲又有同情心,

性格既内向自我,却又奔放热烈懂得妥协,

有时能包容一切,有时却受不得一点委屈。

在电影在开头部分,奥本海默整夜睡不着觉,眼前飞舞着各种不可名状的粒子和形状古怪的黑洞。实际上,导演诺兰呈现给我们看的正是一个精神病人眼中的世界,此时的奥本海默确实有点“精神分裂”。

真实的历史上,奥本海默于1925年正在剑桥大学做研究,他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失控已经初现端倪。更要命的是,奥本海默跟杨振宁一样,搞学术理论研究很拿手,动手做实验能力很差。

由于精神状态不佳,加上课时魂不守舍的糟糕表现,经常被导师毫不留情地斥责。为了报复,他竟然把一个带毒的苹果放在了导师的课桌上。(电影中的那颗青苹果是真实存在的)

剑桥大学的领导找奥本海默谈话,甚至要求他去看心理医生。诊断的结果是:精神病的早期表现,根治的希望几乎为零。如果说奥本海默继续留在剑桥,大概率会变成一个真正的精神病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能不能按时造出来还得两说。

幸运的是,奥本海默去了父亲的故乡德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他遇到了量子力学的带头大哥马克思博恩和著名物理学家保罗迪拉克、沃纳海森堡。在研究量子力学的过程中,奥本海默的精神疾病居然不药而愈了。

在哥本哈根大学的9个月期间,奥本海默仿佛沐浴在科学的圣光之中,整个人容光焕发,焕然一新。

情感上变得自信,认识了前女友简塔特洛克,顺便滚了床单。

学术上变得自强,发表了不少物理学论文,拿到了博士学位。

等到奥本海默回到美国时,就已经是物理学界炙手可热的人物了。有10所大学想要他聘请他去任教,美国哈佛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更是联手推选他为国家研究员。

二、原子弹的负罪感

原子弹爆发的一瞬间,我们听到的不是震耳欲聋的爆炸,而是粗重的呼吸和自己的心跳。这是电影《奥本海默》中非常经典的一幕,代表着科学家对自己研制出这种人类历史上最强大武器的负罪感,以及深深的自责与不安。

在真实的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科学家们一直都沉浸在科研成功的巨大喜悦之中。直到美军用两颗原子弹摧毁了广岛与长崎之后,强烈的负罪感让科学家们开始推动反原子武器的运动。

1946年2月,12名著名物理学家联名给纽约时报寄去了一份最后声明:“美国应该立即停止核武器的生产”。此时大多数科学家都拥护限制军方对于原子能的控制。

但是,奥本海默作为原子弹研究团队的负责人,顶着“原子弹之父”的光环,依然坚持在各种重大场合原子能的军事用途。

特别是他在梅--约翰逊法案听证期间建议任命乔治.C.马歇尔将军担任原子能委员会主席。这一行为导致其他的科学家团体激烈地反对这一法案,因为他们相信这会使得军方完全控制原子能的生产和使用。

这样一来,奥本海默就被他曾经无比信任的科学家群体孤立。许多科学家甚至坚定地认为奥本海默已经变成了一个政治家的技术专家官员和顾问,并且认为他是“科学政治家”以及国家部门和五角大楼的“幕后掌权人”。

随着科学家们的反思,不少人纷纷离开了位于洛斯阿拉莫斯的实验室。奥本海默曾经极力劝说同事们留下来,继续研发新一代核武器。 但是,他的努力没有太多效果,甚至连他自己也辞去了洛斯阿拉莫斯总实验室主任的职务。

这么一来,军方也懒得去保护他了。

鉴于奥本海默的贡献,美国政府聘请他担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旗下的战略顾问委员会主席和驻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美国代表团科学顾问。

三、氢弹之争

“我们在这里所做的一切,是确保人类史上从未见过的和平,直到有人造出更大的炸弹。”

这句《奥本海默》预告片中的台词,指的正是比原子弹威力更大的氢弹。在奥本海默的“小黑屋质询会”上,也曾经多次提及氢弹的制造。

电影中那位锲而不舍的科学家正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早在原子弹计划之初的1942年,爱德华泰勒就提出了发展氢弹的可能性。只不过,他取得的支持和成果都少的可怜,也没有进入美国政府高层的视线。

爱德华泰勒曾经是奥本海默的好友,以及他的粉丝小迷弟。然而,奥本海默对于氢弹的态度也彻底让这位昔日的好友反目成仇。在战争期间,爱德华泰勒一直想要担任洛斯阿拉斯莫的”理论部主任“,这一愿望始终没有实现。

特别是广岛事件之后,奥本海默拒绝推动氢弹计划的态度让他十分沮丧。爱德华泰勒认为,奥本海默的像一句歌词中唱的那样:

如果你过得比我好,我就受不了。

直到1949年,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破,美国在核武器上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之后。泰勒上蹿下跳积极活动,他向原子能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备忘录,也就是实施“氢弹紧急计划”。

计划书提出来了,能不能实现就要看原子能委员会的态度。奥本海默作为总顾问委员会主席,自然而然地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他和其他五位总顾问委员会成员签署了一份备忘文件,文件中警告氢弹可能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险”。也就是说,原子能委员会不主张实施“紧急计划”,并且认为目前发展氢弹是错误的。

但是,在美国政府和军方当中,有不少人非常支持氢弹的研究计划,奥本海默的反对态度也招致了许多当权者与军方大佬的不满。

在奥本海默和总顾问委员会的努力下,虽然有许多幕后团队频频施压,美国政府的官方立场依然是不发展氢弹。

直到1950年1月27日,英国驻美大使馆紧急通知:我们已经抓获了一名间谍克劳斯福克斯,他已经供认整个战争期间,以及战后一直向前苏联输送情报。

作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双方之间源于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是非常尖锐的,它们之间进行了除直接战争之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的对抗和争夺。特别是苏联爆炸原子弹之后,泰勒马上抓住时机推进自己的氢弹主张。

奥本海默此时根本就没有想到,他在氢弹立场上的问题,会成为对手攻击他不忠于国家的重要证据。

四、跌下神坛

如果奥本海默在战后能够继续走学术路线,不去参与肮脏的政治活动,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发生。

1952年,奥本海默为了抵制氢弹的研发,拒绝了出任美国原子能委员会总咨询委员会主席的职务。这么一来,就连美国政府都对他失去了信任。

此时,奥本海默依然是原子能委员会的顾问,同时还在其他军事顾问委员会任职。这就意味着奥本海默不但能继续接触到国家的核机密,而且还对美国朝野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到了1935年,美苏之间的冷战和军备竞赛愈演愈烈。由参议院麦卡锡对共产主义的恐慌也达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这就是为什么威廉博登写信给美国谍报头子胡佛写了举报信之后,那么多人会对奥本海默群起而攻之。

当国防部长接到这封信的时候,整个人都麻了。如果坐实了这件事,在政坛上的效果不亚于原子弹爆炸的威力。12月3日,白宫召开了特别战略会议,讨论博登在信中对于奥本海默是苏联特工的指控。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国防部长威尔逊和原子能会员会委员施特劳斯。

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施特劳斯是奥本海默最大的敌人,他对奥本海默的讨厌与猜忌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电影中的那场嘲弄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

事实上,威廉博登只是对奥本海默有着疑虑,而施特劳斯则出于个人敌意以及嫉妒,积极参与到对奥本海默问题的调查中,并且一手推动了安全听证会的举行

在电影《奥本海默》中,奥本海默的个人听证会几乎堪比精神折磨。他几乎像一个全裸的人一样,将自己所有的难堪的过往展现在世人面前。

奥本海默所有的黑料都被扒了出来,从他的前女友简塔特洛克到他的老婆凯瑟琳哈里森,从他的弟弟弗兰克奥本海默到他曾经为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事捐款。事无巨细,只要跟”左翼“”共产主义“沾边的,都成了他的罪证。

在真实的历史上,1954年4月12日开始直到5月6日结束,这场堪称奥本海默灾难的个人听证会,前后一共持续了3个星期。

五、奥本海默启示录

电影《奥本海默》的主线就是那场难堪的听证会,看似平淡的背后其实是美苏冷战的背景。美国视苏联为严重威胁,它采取了许多措施来遏制苏联的扩张。

爱德华泰勒作为氢弹之父,在听证会上扔出了最具破坏力的证词。根据他本人的传记:1954年4月24星期三,爱德华泰勒说自己并不知道奥本海默的动机,同时他也不能证明奥本海默没有实际行动。

泰勒的证词看起来有点“莫须有”的意思,却代表了当时大多数美国人的心思。

在美国人看来,国家安全高于一切,于是他们努力清除任何可能威胁到国家安全的因素。也就是说,奥本海默安全听证会并不是一个突发的偶然事件,实际上听证会是一个多方因素角力的产物。

它的产生包括了联邦调查局对与奥本海默的怀疑、伯登的指控、施特劳斯个人对奥本海默的敌意等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当时冷战氛围浓厚以及麦卡锡主义盛行大背景更是让针对奥本海默的听证会成为必然。

最终,原子能委员会中的5位代表进行了表决投票,结果是一边倒的4:1,只有科学家史密斯投了一票赞成恢复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

因此,奥本海默被迫离开了美国政府,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从此彻底远离美国核机密。

原子能委员会最后的判决宣布后,激起了美国科学界的反对浪潮。

《原子物理学家公报》等业界杂志发表了社论,对这一不公正的结果进行了剖析。爱因斯坦、冯诺依曼、杨振宁等26名顶级科学家签署的一封联名信中写道:

“我们作为他的一个很小而很亲密的小社会里的同事、邻居和部下,完全相信他对美国的忠诚,他处理机密时的谨慎和他对国家安全、强大和公共事业的关心。

阿尔贡实验室214名科学家签名给原子能委员会写信,表示了他们“对滥用安全系统的忧虑”。

白羽点评:《奥本海默》以这场安全听证会为故事主线,含义是不言而喻的。这场安全听证会与其说是调查,还不如说成是一场“有预谋的”,针对奥本海默的审判。

这场听证会对于美国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表明了美国政府需要科学家们做研究,却不需要科学家发出反对的声音。

科学家们则认为这是“卸磨杀驴”的表现,更是对他们言论自由的挑战,更是对美国科学公共事业的极大破坏。在安全听证会之后,奥本海默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回到了普林斯顿继续担任著名高级研究院主任的职位。这一行为受到了很多人的赞美,大家都认为这位科学家重新回到了物理学界。但是,科学家跟美国政府产生了巨大的裂隙却难以弥补。

约翰.肯尼迪当选总统后,致力于消除政府官员与科学家之间对立,恢复和加强科学家在政府政策中的作用,他将1963年度美国原子能方面的最高奖项——费米奖授予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这位曾经在美国历史上的普罗米修斯,终于正式恢复名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美国   泰勒   爱德华   美国政府   卸磨杀驴   裂隙   氢弹   科学界   原子能   听证会   原子弹   科学家   委员会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