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视频 - 攻克肿瘤耐药性,这名科学家为癌症治疗带来新招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视频加载中...

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 文/图

9月12日, “第二届川澳健康产业发展论坛暨肿瘤精准防控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期间,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院长、澳门大学—中国教育部精准肿瘤学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邓初夏接受川观新闻记者专访。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目前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为406万,每年癌症死亡约241万。“当前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在癌症治疗方面不够精准,一个关键问题是要解决肿瘤的耐药性。”邓初夏表示。

癌症耐药性如何克服和预测?

运用“类器官”提高癌症患者存活率

邓初夏院长接受采访。

肿瘤耐药极为常见,也是造成多数癌症患者死亡的原因。为克服肿瘤耐药性,邓初夏带领团队从2015年开始进行肿瘤“类器官”(将人体的某一器官或某些组织,采取某些特定手段,在实验室中复制出与体内器官组织在形态、功能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特异性的三维组织器官结构,被视作患者的“试药替身”)研究。在邓初夏看来,“类器官”在肿瘤应用方面能有助于“对症下药”,提高癌症患者存活率。“目前癌症用药多数时候还是医生依靠指南、经验等,但同一种药,有人很受用,有的人可能有一点用,有的人可能就完全没有用。”

邓初夏团队已应用乳腺癌患者的肿瘤标本,在体外培养多个类器官,并建立体外快速药敏筛选平台。合作团队还用该药敏筛选平台为国内6例乳腺癌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指导建议,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患者因此多存活了两年。邓初夏记得,一名乳腺癌患者在治疗中出现耐药性,医生当时也说病人身体条件差,不能再做相关治疗了。“我们通过培养患者的‘类器官’,通过‘试药’找出3种可能有效的药给医生,后来用药后,这名患者的肿瘤慢慢缩小了。”

邓初夏坦言,目前“类器官”属于个体化的药品实验,仍然存在难以标准化、通量化、自动化和小样本、难以培养等方面的短板。“比如制作一个类器官,像我们实验室平均速度在10—20天。而慢的则需更长时间,这样就不太可能及时应用在一些晚期癌症患者身上。另外,也不是所有癌症的类器官都能培养,目前就我们实验室来说,培养乳腺癌、肠癌、鼻咽癌、肺癌的类器官成功率都很高,在部分乳腺癌和肠癌患者的用药指导上,临床应用效果也不错。但肝癌、胃癌的类器官就相对难培养。”

邓初夏说,国内约有数百家公司布局“类器官”。立足四川,邓初夏认为,四川癌症患者有需求,多家医院和院校实力强劲,有做类器官的基础。

探索“克服”癌症耐药性路径的同时,邓初夏也在思考,有没有办法直接“预测”癌症耐药性?会上,邓初夏也分享了这一研究成果。“我们发现线粒体的活力跟耐药密切相关,我们最近也做了100多种药的实验,发现90%左右的药在6个小时内引起大规模的蛋白损伤,而且损伤速度很快。”

邓初夏团队得出研究结论——“许多抗癌药物通过损伤蛋白质杀死细胞,同时耐药细胞往往含较高的蛋白酶体活力,可快速清除损伤蛋白,从而对多种抗癌药物产生耐性。”他认为,通过抑制蛋白酶体活力可以阻止损伤蛋白的清除,从而克服癌症耐药性。于是,团队研发了蛋白酶活性检测试剂盒, 通过这一试剂盒可以检测蛋白酶体活力,预测肿瘤病人是否耐药。

未来会有多项技术在成都高新区“落地”

将气液界面培养和肿瘤连续切片技术推向产业化

成都参会期间,在澳门健康管理协会引荐下,邓初夏打算带着多项技术在成都高新区“落地”,寻求与四川部分医院的合作机会。

一项技术便是气液界面培养技术。“这种方法类似‘类器官’,但有它不同于‘类器官’的优越性——它含有免疫细胞,有助于对患者进行肿瘤免疫治疗有效性的预测。”邓初夏说。

另一项技术是3维肿瘤连续切片技术,邓初夏介绍,他将带领团队带来一个3维肿瘤片药敏实验平台,会用一种特殊的切片机把肿瘤部分组织切成300微米厚,平台能筛选出对患者有用的药,让医生酌情、有效地给患者用药。“打比方,CAR-T细胞治疗(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相较于传统化放疗能实现对癌细胞更精准的打击)费用很高昂,但不一定对每个患者都有用,可能有人花了上百万元却发现没有效。现在用这一平台,可以提前测试CAR-T细胞治疗对患者有没有用,为患者减少用药时间和经济成本。”

邓初夏说,上述两项技术都可帮助病人寻找适合他们的抗肿瘤化学药物,也可以和免疫治疗相结合,提高癌症患者存活率。

虽不是医生, 邓初夏却时常感觉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救死扶伤。“过去在美国时,我做的是乳腺癌的基础研究,偏向纯技术,从2014年到澳门大学创建健康科学学院后,开始做临床转化应用,有时会直接看到在生死一线痛苦的癌症患者,尤其还看到有的患者出现耐药性的那种无力。我们目前无法彻底杀死癌症,只能‘抑制’它,让它生长缓慢、降低死亡率。” 邓初夏说,这让他坚定今后要继续攻克癌症的耐药性问题,继续完善气液界面培养和肿瘤连续切片技术,把它们推向产业化,让更多癌症患者受益。

历经多年科研路,67岁的邓初夏也有话对新生代的研究者说。他先讲起多年前他的一次“失败”实验。“那次实验花了半年时间。”邓初夏说,那时他们正在研究罗非鱼的抗冻问题,买了几千斤鱼放在水塘里。“水塘我们挖得很深,希望随着水的深度有一个缓慢的逐渐降温的过程,一些鱼可能会逐渐获得耐寒性,结果第二年春天来后发现鱼全部都死了,最终也没能找到解决办法。”他表示,科学是一个谜,科学家的失败也是常态化的。“坚持,热情,努力工作,有信心把它干好;不怕失败,想办法改进,不停地改进,不停地调整自己、调整项目,直至最后的成功。”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2

标签:耐药性   癌症   肿瘤   蛋白酶   澳门   乳腺癌   初夏   器官   科学家   患者   技术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