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个沙漠“小池塘”,投资了47亿还年年送水,有这必要吗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沙漠的深处,有一个永不干涸的仙境传说,它就是令许多人魂牵梦绕,立志有生之年必去的“打卡地”月牙泉。

然而还没等到机会,却传来一个令人梦碎的消息:由于月牙泉水量逐年减少,当地已经停止接待游客前往游览了。

梦里的美景还没亲眼看到,就要这样消失了?相信许多人都无法接受这个结果。不过好在我国政府对于月牙泉的困境十分重视,这才让这个世界级美景重见天日。

不过为了这个“小池塘”,我国不但投资了47亿资金,而且还需要每年送水入泉,这样做又是否值得呢? 

关于月牙泉的记忆

站在敦煌古城外的鸣沙山上,向沙漠深处眺望,用不着费多大力气,就能够看到黄沙环绕的那一抹清澈。

这处水源因为其水色澹澹如明镜,造型弯弯似画眉,在夜色的映衬下更像是半轮皎洁明月,“月牙泉”正是由此得名。

月牙泉最早出现在古籍中,是汉代的《三秦记》,该书详尽记录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风貌,在书中也引用了当地人最早的命名“沙井”。

有趣的是,在满面风尘的胡商和叱咤风沙的刀客眼中,比起它的窈窕身姿,显然水质纯净甘甜,且永不枯竭的特点更为实用,沙井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不过随着文人骚客的到来,本就是沙漠里的奇迹的月牙泉,还是很快得到了人们的追捧。甚至人们还给它编撰了一个“晓澈”的名头,位列敦煌八景之一。

其实不难理解,在这个遍地黄沙豪迈悲怆的西北大漠中,温婉恬静的月牙泉恰恰给人一种反差的美。唐代开始对于月牙泉的开发,也已经初具规模。

如今人们看到的月牙泉边的一抹翠绿,以及附近的亭台楼阁正是当年临水而建的古迹。从那时开始这处景观频频出现在塞外诗人的笔下,也留住了许多向往美好的人的记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让更多人能够走出家门,游历我国的大好河山。随着人们的口口相传,月牙泉成为了许多人素未谋面的向往之地。

知名乐队的同名流行曲,更是再一次引爆了月牙泉的热度,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没去过那里,但不时萦绕在耳边的旋律,却加深了它在心中的印象。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某音等短视频平台的蓬勃发展更是催动了旅游业的再次辉煌。一旦欣赏过月牙泉的美景,人们通常会疯狂的在网络上搜寻它的信息。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如今的月牙泉已经红透中国,走向世界了。每年在旅游旺季,月牙泉都会接待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旅客,在这里打卡拍照。

可能许多人想象不到,这处美丽的景观差一点就消失在了地球上。如今我们还能看到它,还要感谢那些辛勤付出的人们。

差一点消失的月牙泉

存在了数千年的月牙泉,为什么会突然干涸呢?想要找到这个答案,我们先要了解月牙泉多年来“不会干涸”的秘密。

既然称之为泉,毫无疑问月牙泉中的水是涌出地面的地下水。而月牙泉中的地下水水源,则是来自敦煌地区最重要的河流——党河。

由于水量充沛,历史悠久,党河孕育了敦煌文化,所以也被称为敦煌的母亲河。这条河发源于祁连山脉,而月牙泉则是党河曾经的古河道所在。

虽然因为环境改变导致党河改道,但月牙泉和党河的地下水源仍然相连,党河充沛的水量也是月牙泉保持充盈的根本原因。

另外因为党河和附近的西水冲积造成的地势原因,导致月牙泉所在的高度要低于附近的地下水平均水位,加上南侧地下断层为地下水渗出制造了条件,这才让月牙泉不至于干涸。

有了充足的水源补给后,能够让月牙泉不被风沙覆盖的助力,则来自附近的沙山。

以鸣沙山为首的山峦在月牙泉的四周,为他遮蔽了大量的风沙,而且因为此地的风口在东侧,这就避开了从西北吹过来的猛烈狂风。

近乎群山中“盆地”的地势,也让风沙袭来时,因为气压的关系将在泉水四周形成一个回旋气流。如螺旋桨般的结构会把风沙卷到周围,而非落入泉水之中。

正因为这些自然的鬼斧神工,才造就了传言中永不干涸的荒漠奇迹。不过这个水量充沛的月牙泉,却在九十年代初的时候,险些消失。

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改善西北地区干旱少雨的局面,当地政府在党河流域修建了水库,党河水库建成后成为了当地农业重要的灌溉设施。

不过随着党河水库灌溉需求的增大,加之灌溉区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导致当地的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党河的断流也开始出现。

作为水源补给基础的党河水量减少,月牙泉自然也无法独善其身,很快月牙泉的水位就低至一米以下,甚至偶尔露出了沙质的泉底。

“月牙泉危在旦夕,很可能会因此消失”的消息,惊动了党和国家。国务院对此事十分重视,第一时间就召集了相关部门进行研讨。

最终由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的专家们,亲赴当地进行考察,并听取了甘肃省发改委和水利厅,以及酒泉市政府有关人员的介绍和反映。

这个举动表现出国家对于月牙泉,这一存在千年的风景胜地的重视,也体现出国家对于保护包括月牙泉在内的,敦煌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

拯救月牙泉行动

2011年国务院审阅了由多方协力完成的,保护敦煌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综合规划,并给与了批准和大力支持。

根据月牙泉恢复计划的标准,拯救月牙泉行动,即月牙泉补水工程实施的目标,是让泉水的水位提高至两米以上,并恢复往日美丽的月牙形状。

要知道在建国初期,月牙泉的占地面积高达二十五亩,雨季最深水深可以超过九米。可是补水工程之前却缩小到了占地仅九亩,水深不足一米的窘境。

不过月牙泉补水计划,却并非是单纯的向泉水中灌水那么简单。由于泉中以地下水为主,所以任何其他地方运来的水注入其中,都会造成水质不同,水色分化的尴尬结果。

这样的尝试也决定了,要想让月牙泉恢复旧貌,必须将连同党河在内的附近水源和地下水资源考虑在内,作为一个整体的补水工程综合考虑。

2012年5月,勘测单位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调查研究和相关实验,从四个方面为后续的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首先通过水文地质的调查,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为选定补水路径提供参考;

其次对于月牙泉附近的鸣沙山进行勘测,寻找其地下可能含有的断层结构,在分析其特征和走向的基础上,研讨对于引水的价值;

第三通过跟踪党河南部,经鸣沙山至月牙泉一带的地下渗水方向和流速,为人工建立补水场提供依据;

最后则是将所有数据整合起来,建立试验数据模型,使用计算机测试和修改相关数据,以预测月牙泉到达预定水位所需的水量总和。

经过长时间的试验和计算,最终选择了位于党河黑山咀为起点,距离314大桥上游近千米的位置处,作为补水最佳区域。与之相关的蓄水面积,蓄水时长等指标也被确定下来。

这个工程从2016年开始动工,一侧作为洪水河槽,另一侧作为给月牙泉提供水源的渗水场。

两个部分由石质中堤隔开,并在渗水场内通过制造拦水坝等设施,将其分隔为十二个渗水池。渗水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缓流速,为水分渗入地下提供必要条件。

在工程进行中,建设人员遇到了新的困难。因为党河流域两岸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地下水流量一直处于不够稳定的状态,仅仅抓蓄水并不能达到目的。

于是在建设的同时,当地政府还开展了植物种植和地形塑造等工作。为了留住水分,人们种植了大量的湿地植被,并采取高大乔木和高,低草植物等相结合的方法改善环境。

2020年该工程正式竣工,曾经处于干涸边缘的月牙泉,又一次焕发了青春。这个结果来之不易,而且前后花费的资金高达47亿元,可是看到如今美丽的月牙泉,这一切确实值得。

结语

保住月牙泉,并非简单的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网红的打卡地点,更是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一次有益干预。作为践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月牙泉的回归也给全国各地的环境保护工作开了一个好头。

参考资料

1《敦煌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建设管理经验》

2《浅析敦煌月牙泉恢复补水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3《敦煌月牙泉补水工程方案研究及应用》

4《月牙泉——千年明月大漠中》


本文由“脑洞馆长”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载、搬运,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敦煌   地下水   水量   水位   风沙   水源   池塘   泉水   沙漠   地下   月牙泉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