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5000亿发展的南水北调,却成生物入侵的高速路,该如何阻止?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普朗鸣

编辑 |普朗鸣

前言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国家级基建工程,它的一期输水总量,已超过56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大约有1.5亿。

从南水北调为民生做出的贡献来看,我们确实应该为它感到骄傲,但若是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南水北调工程已经成为了生物入侵的“直通车”。

因为有越来越多的物种,离开了南方老家入侵北方水域,破坏了北方原有的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那么有哪些生物随着水流进行入侵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南水北调是个大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的提出源自 上世纪50年代,当时我国南方水资源丰沃,而北方频繁出现干旱灾害。

为了优化配置资源,缓解北方用水缺口,南水北调的设想应运而生

21世纪初,东线和中线工程陆续建成通水,西线仍在论证中。

据专家介绍,东线全长1150公里,自长江入海口起始,经江苏北上,年输水量约80亿立方米。

中线全长1276公里,从汉江支流丹江口水库启程,经河南、河北,最终到达北京,年输水量约100亿立方米。

西线规划从长江上游引水,补充黄河流域。

除效益外,工程建设本身也令人惊叹,中线自丹江口水库至北京,穿越多个省市,跨度之大堪称世界之最。

水库大坝高达162米,总库容达约290亿立方米,主体工程采用明渠和管道相结合,以减少对环境的干扰,渠道内壁与底部皆以混凝土打造,防止水质受污染

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输水质量,中线规划了30个水质监测断面,并设置了4个水质中心对水质变化进行跟踪。

中线沿线还划定了生态保护带,严禁钓鱼捕捞活动,从源头杜绝二次污染,这在当时可谓前所未有。

尽管西线仍在规划中,南水北调的东、中两线已经大大缓解了华北用水短缺状态

预计未来随着西线建成,南水北调将更好发挥其重要作用,造福中华民族。

可是,随着南水北调正式投入使用,竟然有人在南水北调流域发现了“生物入侵”现象!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什么是生物入侵呢?

什么是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其原生存地迁移到新的环境,并在那里快速繁殖,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现象。

这种现象源于19世纪以来物种的人为引种,也有自然扩散的情况

生物入侵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仅在中国每年就造成约200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这主要是入侵物种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例如之前的美洲斑潜蝇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可咬断各种农作物的嫩芽、嫩枝,对农业造成严重影响

而作为“入侵者”的非洲大蜗牛则可吃掉所有的绿叶植物,大量繁殖后可使农田一夜间消失

除此之外,生物入侵会导致本地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外来物种入侵后会大量繁殖,占据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和资源,直接导致后者数量下降

作为一个“入侵者”的牛蛙对我国的部分两栖类动物形成了巨大压力,青蛙、蟾蜍等物种的数量已大幅下降,部分物种甚至面临绝种的威胁

而生物入侵还会破坏本地原有的生态平衡,因为不同生态系统之间各物种的数量和分布都是经过长期演化形成的平衡状态。

外来物种的入侵打破了这种平衡,水葫芦通过快速生长堵塞了我国多处湖泊、水库的出水口,严重影响了水体的交换,进而改变了整个水生态系统

而作为一个利民项目的南水北调工程,竟然也被发现了“生物入侵”的痕迹

那么,南水北调中的“入侵者”到底是谁?它们又是怎么来到中国的呢?

南水北调有什么生物入侵?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改变了长江流域到海河流域之间的生态环境,一些原本栖息在南方的鱼类、植物等生物顺着水流北移,对北方生态环境造成了冲击。

而原产于日本的须鳗鰕虎鱼,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当地的强势物种。

它体型与泥鳅类似但通体鲜红,双眼退化,长着两排锋利的牙齿,这种鱼类性格凶猛,喜欢栖息在温暖的河口区域,以其他小鱼虾为食。

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通水,它乘坐“顺风车”进入山东、安徽等地的淡水湖泊

而本地的草鱼、青鱼等淡水鱼类根本不是它的对手,很快就遭到大量捕食。

据渔民反映,过去每天可以捕上百斤各种鱼,现在仅剩几十斤甚至更少

捕捞须鳗鰕虎鱼来食用也行不通,因为它体内含有微量对人有害的毒素。

除了鳗鰕虎鱼之外,双带缟鰕虎鱼是另一种跟随水流北上入侵的鱼类,20世纪90年代,它们从珠江流域进入东江,并逐渐向北扩散到长江流域。

这种鱼与须鳗鰕虎鱼同样嗜食小鱼虾,入侵后也导致当地渔民捕捞量大减。

据统计,山东东湖的鱼虾资源就因此减少了四分之一

除鱼类外,一些藻类植物也利用水渠向北方传播,南水北调的渠道较浅,阳光可以直接照到水底,为藻类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

大量藻类会与其他生物竞争营养物质,产生大量细菌污染水质,严重时还会导致鱼类窒息身亡。

专家预测可能有7种植物存在入侵风险,主要是圆叶节节菜短叶茳芷等植物

它们生长迅速,通过水流传播,一旦获得适宜的生存环境就会大量生长,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冲击。

据报道,仅宁蒗湖就有10多种外来鱼类,它们通过捕食和竞争,已经对鲤鱼、青鱼等当地鱼类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一些原产于云南的热带鱼类,也乘坐水流到达北方水系,对不习惯低温的本地鱼类形成压力。

而外来藻类的大量生长,也已经导致一些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华问题

面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威胁,我们本地的一些生物的生存环境已经被影响了很多

那么,面对这种生物入侵,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如何才能阻止生物入侵?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国家采用了新技术来辅助生物入侵的监测和管控,已成为当前应对生物入侵的重要举措。

基于DNA技术的生物检测和监测方法,使问题的发现和处理更为精准高效。

之后也会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立生物入侵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入侵物种的活动,为防控决策提供支持。

具体来说,DNA技术为入侵生物的监测与识别带来了全新的手段

研究人员通过提取环境样本中的DNA,构建DNA参考库,然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本进行快速筛查,就能找出外来入侵物种的踪迹。

这种方法操作简便、效率高、误检率低,已在多个生态敏感区域试验成功

与传统的人工抽样相比,它缩短了检测时间,扩大了监测范围,使入侵生物的早期发现成为可能。

并且,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汇总各地监测点采集的数据,建立入侵生物活动数据库,并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现预警。

一旦监测到高危入侵物种大范围活动或向新区域传播,系统将自动发出预警,为防控部门采取措施提供信息支持。

这种预警系统还可以评估不同管控方案的效果,指导资源配置,使生物防控更有针对性。

当然,依靠科技力量还不够,还需加强法规建设,完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加大科普力度,广泛宣传入侵生物的危害,提高全民防控意识。

各地区也要因地制宜开展管控,鼓励应用和开发适合本地区的技术手段

只有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持续深入推进各项工作,方能战胜这一全球性问题,确保生态安全。

我们要牢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最佳状态,在推动生物入侵治理的同时,还要反思我们的发展模式,追求可持续发展,共创美好家园。

结语

不管如何,南水北调这一世纪工程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

凡事有两面性,何况是南水北调这样巨大的工程,虽然在实施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但是整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

生物入侵这一问题当然也不容忽视,但我们更不能“因噎废食”,并且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生物入侵所带来的危害。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问题都会得到妥善的处理。

同时希望大家都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需要我们每个人齐心协力的去保护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南水北调   长江流域   丹江口   生物   西线   中线   鱼类   物种   水流   高速路   工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