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千年古榕见证千年古镇的昔日繁荣

  枝条垂下的千年古榕。 记者刘菁 摄


  在平乐县南部有一个榕津村,据说其名由来与当地古老的榕树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9月5日,记者带着疑问来到榕津村一探究竟。
  从平乐县城驱车约30分钟,就到达了榕津村。放眼望去,就能看见几株需十多人才能合抱的古榕树。古榕树虬枝凌空,扎入码头的古井旁,形成一道“天然拱门”,让人感觉进入了一道“城门”。古榕枝繁叶茂,遮住烈日,带来一片阴凉,村里老人们聚集在树下乘凉、聊天,十分惬意。细细聆听,有水流过的声音,榕津村东、南、北三面被一条榕津河环绕着。据了解,榕津村原为一片榕树林,当地居民临津而居,故称“榕津”,榕即榕树,津即渡口,顾名思义,这便是榕津村名的由来。
  据了解,榕津古镇始建于宋绍兴元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这里的古榕被誉为“华夏第一榕”。“光是上百年的古榕就有十棵,最古老的有1050年树龄,有一棵奇特的还‘骑’在别人家墙上。”村民古保平大哥向记者介绍。村里古榕均有“名字”,如红秀、财秀、连秀、福秀……均以其寓意命名,譬如红秀,就是被赋予了求得美好姻缘的寓意。
  走进古镇,三纵两横的街道,把居民居住的区域划分成六大块。主街由北向南,直通榕津河码头。主街内建有4座闸门,其他各小巷共有闸门5道,街道布局在元代大体就形成了。古镇街道蜿蜒,长街深巷,店铺夹着古道相对而建,据了解,700米的古街上有各类商铺200余家,仅卖盐的店铺就达150余家。
  榕津村地处漓江的两条支流榕津河和沙江河的交汇处,故而有“两河一渡三上岸,十榕八桂九井十三塘”的说法。
  据史料记载,榕津村曾是古代交通要点,往北可达桂林,船只过茶江、入桂江,可直达梧州和广州出海口,所以此处商贾云集,成了南北商品的集散地,形成了一个繁荣的码头。当地居民以做小商品、盐、山货生意和搬运、摆渡等为生,于是出现了“义渡”,即不用付钱便可免费乘船过河的渡口,为来往行人服务,这就是“一渡”。
  为方便往来船只停泊靠岸、装卸货物,榕津人在街头修建了一座长达100余米的石坝——头家坝。为使枯水期不影响船行船泊,又修筑了二家坝,并在龙益寺附近修筑了第三道水坝,榕津便有了“三上岸”的奇观。这些水坝集灌溉、榨油、舂米为一体,给榕津人带来不少生活上的实惠和方便。由于修筑了水坝,抬高了地下水位,使得环绕榕津周围的凹地也成了许多的水塘,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十三塘”。由于临河建村,吃水也十分方便,古有“九井”,最出名的还是要属“长寿井”。
  由于榕津商贸发达,南来北往的各种文化便在此汇集,人文活动也精彩纷呈。据传,至明朝洪武年间,榕津圩内及周围有龙益寺、粤东会馆、湖南会馆、江西会馆、鬼龙庙、朝水庙、赵公庙、铁扇公主庙、火神庙等。在众多的古文化建筑物中,还要属粤东会馆最宏大、气派,也是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会馆。会馆门口两个大石柱相当醒目,会馆内部有大小厅堂40多个,其中最为壮观的是妈祖祠堂。这座明清建筑占地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平方米。内设雨亭、画廊、天井等,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工艺精湛。走进堂内,那栩栩如生的妈祖像,有着济世扶危的慈容。
  这些会馆、庙宇因各自文化底蕴不同,祭拜各有其师,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庙会。庙会期间,各种文娱活动形式多样,而唱戏最受推崇。于是,造就了榕津人爱听戏也爱唱戏的习惯,至今在村里还保留着一面号称“广西第一锣”的古铜锣。据了解,在桂北地区拥有戏台的村落并不多,而榕津村却拥有两座戏台,且均有几百年的历史,并沿用至今。一处在村北口,为敞开式,虽无座位,却可供上千人同时观看演出,掩映在古榕下的戏台有着精致的石刻、镂空的飞檐和栩栩如生的雕花。另一处在粤东会馆的街对面,为封闭式,有座位,可容数百人,在此演出,演员、观众均可免除日晒雨淋之苦。
  榕津村地名承载着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人文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彰显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昔日的渡口、河岸、商铺虽不再沿用,但在遗迹中仍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变迁。


来源:桂林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妈祖   粤东   古镇   水坝   戏台   渡口   会馆   榕树   村里   码头   繁荣   昔日   见证   千年   桂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