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打成一锅粥,为啥没有外族入侵?你看是谁在镇守边疆就明白了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铁骨铮铮李福贵儿

编辑丨乌托邦很忙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压力从未止息。但是在三国时期,尽管中原局势混乱,内战不断,外敌却反常地没有趁机大举南下。

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即便在内乱之际,三国仍有人心怀国家大义,不畏艰险,镇守边疆抵挡外寇入侵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构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镇北大堤,使北方虎视眈眈的异族只能望洋兴叹,无从出手。

那么究竟是谁镇守在边疆,让这些敌人不敢来犯呢?

外族入侵三国:英雄辈出的真相

三国时期,中原地区陷入混乱。这个时候,北方外族如乌桓、鲜卑等蠢蠢欲动,意图趁机南侵掠夺。面对外来入侵的巨大压力,三国的英雄们挺身而出,成功守卫了国土。

最初公孙瓒在西北边界建立起一支名叫“白马义从”的军队,以精锐的骑兵制肘了外族的侵扰

这支精兵究竟强悍到了什么地步呢?据《后汉书》记载乌桓遭遇公孙瓒的这支军队只能“远窜塞外”

可惜的是天下没有永远的常胜将军!后来公孙瓒的野心也逐渐显露,觉得自己手中有这样一支强大的兵力足以与袁绍抗衡便展开了一场角逐,却不料公孙瓒兵败,这支部队也走向了没落。

直到这一刻乌桓才敢再次来犯。那么没有了公孙瓒,就没有人收拾他们了吗?当然有!面对如此嚣张的外族人,曹操亲率大军远征乌桓,将其首领斩首示众,乌桓自此不再敢来骚扰。

当然除此之外,当时最强大的防线,还要属西凉马氏家族。马腾治理西凉时,以仁政和训练军队著称

马腾常亲自查岗巡逻,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得部下爱戴。每遇外族来犯,马腾总是身先士卒,与之血战到底,成功守卫西域边疆。

马腾去世后,其子马超成为西凉新主,声名远播。马超继承父业,率领西凉军队继续固守西北边防

三国诸侯见识过马超的军队后,无不对其充满敬畏之情。据《后汉书》记载,外族一听到马超的名字就“避白马长史”,不敢轻举妄动。马超以“天威将军”之名,在三国无敌手。

马超后来投奔蜀汉刘备,出任先锋,立下赫赫战功。刘备称帝后,马超被派往成都北疆驻守。在他的防御下,外族再也不敢来犯蜀汉北部国土

东北方面,魏国大将牵招、梁习等人屡次大破乌桓、鲜卑等外族军队,保卫了国土。太尉毌丘俭更是两次远征敌国,几乎将他们全部消灭。如此声势浩大的势力,自然然那些别有用心的外族人不敢来犯!

可以看出,三国时各英雄的出现,挫败了外族的贪婪野心。他们英勇善战,屡建战功,使外族不断遭受失败,中原才避免更大的灾难。三国群雄的奋勇抗敌,成就了这一历史伟业,令中原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外族入侵三国只收获失败,正因为有这些英雄的存在。

那么乌桓、鲜卑究竟是什么部落呢?竟然敢来侵犯中原?

东胡强邻的兴衰——乌桓与鲜卑历代际遇的对比

匈奴的崛起与衰落,反映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兴衰的重大历史规律。在匈奴逐步统一北方各部族的过程中,东胡原本可以与匈奴媲美,却最终难逃被匈奴所灭的命运。

幸存下来的东胡族人中,有一部分逃往乌桓山,渐渐形成了乌桓族,另一部分逃往鲜卑山,逐步演变为鲜卑族。从语言到生活习俗,乌桓族和鲜卑族均与匈奴存在众多相似之处。

汉武帝时期,中原军力大振,匈奴遭到毁灭性打击。乌桓族趁机摆脱匈奴统治,其族首领带领全族南迁,定居于今天的辽宁一带。

汉朝廷为加强对北方边疆的管理,将乌桓部落安置于要塞之外,作为对匈奴侵扰的缓冲。此后数百年间,乌桓长期处于汉匈两大势力的交锋前沿,不断被卷入战争,多次遭到征调和损耗。这导致乌桓族实力日渐衰微。

建安年间,乌桓族首领依附袁绍,与曹操作战。后来曹操大破乌桓,擒获单于。此役后,乌桓势力骤衰。曹操迁部分乌桓族人入居汉地,加速其汉化,其余残部纷纷向西逃亡,最终被鲜卑族同化融合。

相比之下,鲜卑族居住在乌桓之外,与中原王朝接触较少,较少被卷入汉匈争霸。两晋之际,中原战乱不断,鲜卑各部落逐渐强大,开始频繁南下袭扰北方。

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正式打开了鲜卑族群入主中原的历史序幕。经过与汉人长期的融合,鲜卑族群已与中原文化完全融为一体。

匈奴的崛起让东胡这一古老族群日暮途穷,其后裔乌桓族和鲜卑族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差异。这反映出地缘关系对民族兴衰的重要影响。

乌桓族处在匈奴和中原汉族之间,长期处于左右为难的夹缝之中,日益衰微,而鲜卑族相对独立,较少被卷入乱事,得以保存实力,最后崛起取代匈奴,开创出彪炳史册的一幕。

历史证明民族的兴衰命运,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往往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蜀汉与西域诸民族的交涉历程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联系。汉武帝在西域设置四个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这为日后蜀汉与西域的友好往来奠定了基础。

三国时期的蜀汉,继承汉朝对外开放的政策,积极寻求与西域各族的友好往来。当时,西域是一个政治局势复杂的地区。各个城邦和部落虽名义上归顺汉朝,但实际上互相争战不断。蜀汉面临的形势十分艰巨。

后来蜀汉派遣马良出使西域,目的是拉拢各族支持,稳定边疆。根据《三国志·马良传》记载,马良深入西域腹地,历时数年,拜访了轧悉国等十多个城邦。通过微服私访、巧言善辩,马良取得这些国家的信任,达成友好关系。

出使结束后,马良向丞相诸葛亮提交了详细的情况。报告了西域地理环境、各国势力范围、军事形势等,为蜀汉制定对西域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诸葛亮高度评价马良的政治手腕和外交成果。

在马良奠定的基础上,蜀汉继续加强同西域各国的联系。据《华阳国志》记载,蜀汉特地设置西域长史一职,定期向西域城邦送去珍宝等礼物,表达友好

同时为确保西域要道的安全,蜀汉还在玉门、阳关等要塞驻军,防止北方敌人入侵。玉门都护府节制西域诸镇,发挥军事整合作用。在蜀汉军队的庇护下,西域各国得以安居乐业。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蜀汉坚持和平守望、互利共赢的外交方针,通过灵活运用外交和军事手段,基本实现了对西域地区的有效控制,对维护边疆安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权治下东吴国长期征伐最终收服山越

孙权率领的东吴国在三国时期对待山越一族采取了从镇压到收编的策略,经历了一个长达数十年的征伐与整合过程。

山越一族主要居住在东南沿海山地,以捕猎为生

他们善于利用复杂的地形作战,对东吴方向构成威胁。东汉末年山越开始聚集劫掠东吴境内的平原百姓。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派遣猛将黄盖进攻山越老巢,生擒山越首领的妻子,但黄盖也遭遇挫败,未能歼灭山越。

之后孙权又派吕蒙率军深入山林征伐,但同样难以扫平躲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山越部众。

多次征伐均告失败后,诸葛恪主动向孙权请缨,称自己有信心可以消灭山越。诸葛恪这个时期还是东吴年轻将领,但早已大名远扬。孙权看好诸葛恪的才华,任命他为抚越将军,前去征伐山越。

诸葛恪与之前不同,没有直接进攻山越老巢,而是采取断粮战术。他调遣水军封锁海路,切断山越获取外部粮食的来源。

同时在山谷中烧毁山越的庄稼,让山越无法自给。经过这种围困战术,山越逐渐被饿垮,开始有人逃亡到东吴境内。东吴军队优待这些逃亡者,并继续加紧封锁山谷,最终迫使山越全面投降。

山越投降后,东吴强制将山越男丁编入军队充当前线兵员,其他百姓则纳入户籍纳税。此外还有部分山越妇女被编配给士兵为妾。

这场持续多年的战争极大削弱了山越的实力,他们被迫大规模迁徙到东吴辖区的平原地区,加速了同汉人的融合。

通过长期的征服与同化政策,东吴终于实现了对山越的有效管理。这不仅消除了东南方向的一个重要威胁,也为东吴进一步开发和控制江南地区提供了有利条件。

山越的并入也增加了东吴的税源和兵源。这场对山越的战争体现了东吴国从强攻到断粮的策略转变,最终达成了对山越的彻底收编。

我们不能被历史束缚,应该面向未来。不同族群的交流融合,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明天。但历史终究会留下印记,我们该如何面对那些曾经的碰撞?能否真正放下,走向理解与宽容?这需要时代的进步,也需要每个人内心的成长。历史并不简单,它值得我们继续思考。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外族   蜀汉   公孙   东吴   西域   乌桓   山越   中原   鲜卑   匈奴   边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