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生态守护者贾璐:用“心”管护兰州新区“绿肺”

“我每天至少要逛两回公园,基本上整天都‘泡’在公园里。”开着电瓶车,贾璐要巡查完这个南北最长直线距离7公里的兰州新区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

作为园林管护员,她就像个“大管家”,对这里的花鸟鱼虫如数家珍,对绿化管网了如指掌,清淤排污事必躬亲。贾璐只是一个“半路出家”的生态守护者,却尽最大的努力维护好新区最大的绿肺。

贾璐(左一)向调研团队介绍公园沙盘模型 姚智超/摄

逛公园的“大管家”

“我每天都是在室外工作,所以对这里的天气很熟悉。”7月20日,调研小组来到公园时,刚下过一场暴雨。贾璐熟练地驾驶着电瓶车,尽量避开积水的路段。公园的树叶上尽是水滴,阳光照耀下,像冰晶一般。林间小道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空气中透着夏日难得的凉爽。

“家人和朋友都以为我的工作就是逛公园,其实绿化、拍摄、接待以及维修都是我的活。”2021年,贾璐加入公园管护队伍,每天的任务就是在公园各处巡查,时刻关注公园里植物的生长情况。冬季来临前还要给樱花、红宝石海棠等喜温植被搭好风障。公园的来访接待、喷淋头的检修以及鸟类统计等也都在她的工作范围内。

“这个公园我每天要‘逛’两趟,有时候遇到棘手的问题甚至得三四趟。”贾璐说。每天早上8点钟开车进入公园,“逛”到中午11点回来,下午2点钟再出去,“逛”到晚上6点再返回。风吹日晒雨淋都得在室外巡查,贾璐笑称,只要不下刀子,就得去。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二号地块的芦苇,2017年的时候还只是沿湖岸生长,到如今芦苇已经向湖内扩展了四米之多,水都快全被遮住了。”贾璐说。

秦王川湿地公园湖面 姚智超/摄

半路出家的拍鸟人

“你们看,那边湖面上的是赤嘴潜鸭,芦苇里还有灰雁的巢。”贾璐一路向我们介绍公园里的各类鸟,“我一般会带相机出来,运气好的时候正好能看到新来安家的鸟,但多数我得蹲很多天才能拍到。”三年前,公司安排她巡查的时候顺便兼顾鸟类种类的记录工作,但她从来没有从事过鸟类方面的研究和培训,这项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由于不熟悉鸟类的生活习性,每天根本拍不到什么新品种的鸟类。”

直到有一次贾璐恰好遇见一位资深野生鸟类摄影师,在专家的指导下,她逐渐掌握了一些稀有鸟类的活动时间和地点。“当我第一次拍到夜鹭的时候,可激动了,”贾璐的脸上闪过出一丝自豪的神情,“专家还给我推荐了一个名叫’懂鸟‘的手机应用软件,这对我的鸟类统计工作帮助很大。”

贾璐给小组发来一份鸟类、植物多样性统计表,上面详细记录了鸟的科属、保护等级。湿地公园鸟类从2021年的58种,增长至现在的73种,都是贾璐每天“抓拍”,一个个数出来的,她比谁都高兴。“我本来是学艺术设计专业,现在硬生生成了半个‘拍鸟人’。”

秦王川湿地公园二号地块 姚智超/摄

管护工作要有“三心”

“二号地块观鸟塔旁边的告示牌被风刮坏了,麻烦尽快派人过来维修。”贾璐拿起对讲机呼叫,一直跟着她巡查的小组这时才注意到观鸟塔旁边的确有一块路牌倒在了路边。

“我们这些管护人员坐在办公室里哪能发现这些问题?”贾璐表示,这份工作必须要有三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日常巡查和养护她始终坚持亲力亲为,涉及到安全方面的工作更是不允许自己有半点马虎。

“看起来已成规模的湿地公园,其实生态十分脆弱。”由于新区可利用的水资源有限,公园外道路的植物养护和湿地公园的补水只能共用一个水泵,按单双号轮流浇水。二号地块东南角的一块盐碱地一直是贾璐的心病。“不知道是水不行还是怎么的,牛粪、羊粪、鸡野粪等有机肥,通通都试过,但是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稍微放松管护地就泛白。”贾璐一刻都不敢松懈,公园里的一切都是各级管护人员的心血。

送小组人员返回的路上,刚刚被乌云遮住的太阳逐渐露出了头,天空开始放晴,贾璐从包里抽出一件防晒服,麻利的拉上拉链,展开帽檐,又继续拿起对讲机开始了工作。

(作者姚智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冯诚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侯巍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秦王   新区   半路出家   兰州   西北角   守护者   鸟类   地块   湿地   芦苇   中国   小组   生态   公园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