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劳春燕,当初与丈夫分居是最好的选择

一、

劳春燕,这位出生于1972年的女主播,原籍中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省份浙江内陆城市绍兴。

她生长在一个父母双方都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家庭环境中。父亲因工作关系常年奔波于外,母亲则一直在家中辛勤地处理各种家务事宜。

尽管父亲不常在家,但在母亲的悉心呵护下,劳春燕从小就非常理解和体谅父亲工作的性质。

在父亲外出无法相见的日子里,她会主动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新闻资料,以此来弥补无法与父亲亲密交流的遗憾。

每当父亲短暂回家,她便会迫不及待地紧紧黏住父亲,向他请教各种专业新闻知识,尽情汲取父亲这方面的精华。

也正是在这种被父亲大量灌输新闻知识的环境下,劳春燕逐渐确立了自己成为一名出色新闻工作者的人生梦想与追求,这个目标也因此在她心中日益坚定起来。

拥有明确目标的劳春燕开始为之努力奋斗。父亲告诉她,成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于是她就以此为动力,努力加强自身的学习。

劳春燕是一个既有主见又目光远大的人,她一旦下定决心就会全力以赴,做到最好。还在小学五年级读书时,她便通过电视新闻得知“文科状元”这个称号是对一个地区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的褒奖。

从那时起,她立志一定要成为状元,以此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对于这个志向,劳春燕可谓下定了狠心,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本身她在学习上就很有天赋,平时考试父母也很少需要操心,再加上她能把大量课余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成绩自然是直线上升,被老师视为尖子生,也被同学视为学习怪物。

在这样成绩稳步领先的情况下,劳春燕得以在本地最优秀的学校就读,直到高中阶段进入本地一所人才辈出的百年名校绍兴一中学习。

到了关键的高考时刻,在学校成绩名列前茅的劳春燕本有众多选择,但她坚持只想考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其实,这与她一直很崇拜自己的舅舅有关,舅舅就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优秀毕业生。所以她毫不犹豫就定下了第一志愿为复旦大学新闻系的目标。

终于,在1990年,18岁的劳春燕凭借自己多年的刻苦学习,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步目标——以绍兴市文科第一的成绩被心仪的复旦大学新闻系录取,至此,她离梦想的新闻工作者又近了一大步。

二、

来到实力雄厚的复旦大学学习后,劳春燕明白自己必须继续保持拼命学习的态度,因为这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即使她高考时是文科状元,到了这里也要和其他同学打成一片,不能有丝毫懈怠。

于是在复旦的学习生活中,劳春燕依然保持着刻苦努力的学习方法。她到底有多努力呢?四年本科学习任务,她仅用了三年就以优异的成绩全部完成了。

也就是说,1993年时,劳春燕提前了一年顺利本科毕业。

之所以能实现如此惊人的成就,是因为在校期间她就已经在学校的广播站和校内电视台担任主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所以一毕业她就直接被分配到上海电视台开始工作。

在上海电视台,劳春燕从基层编辑记者做起,仅过了一年便有机会独立负责一个节目的主持工作。

她首次担任主持的是一档名为《今日报道》的电视新闻栏目。

作为一名成绩优异的文科生,劳春燕在新闻主持工作上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为了将那些专业性较强的新闻内容讲述得通俗易懂,她会提前充分研读新闻稿,然后尽可能地用简单的语言将稿件中的难点进行转化。

因为新闻报道常涉及到许多经济学专业知识,而这正是劳春燕不太拿手的领域,所以她会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经济学,以保证在播报新闻时可以正确理解和输出这些内容。

她还历过一次采访中因自身知识欠缺而手足无措的尴尬经历——当嘉宾临时改变了一个问题的提法时,她就完全无话可说了。

正是这件事推动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补充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在私下不断自学与对新闻稿件的合理优化处理两方面共同作用下,劳春燕很快就成长为上海电视台新闻部最出色的新闻主播之一。

凭借出众的智慧与美貌,电视台领导自然也会优先考虑她来担任各种重要节目。

在之后的5年时间里,劳春燕先后主持了《新闻透视》、《星期视点》等多个知名栏目,她还在这些节目中承担主编和制片人等多重要职。

随着工作岗位的不断增加,劳春燕的能力也水涨船高,工作方法日趋成熟。

1999年4月15日,韩国一架客机在上海虹桥机场执行降落时不幸坠毁。

劳春燕在第一时间得知此事后,迅速带领采访团队赶赴事故现场进行报道。正是凭借报道的及时性和详尽的资料,她以该条新闻获得了当年国家新闻奖二等奖的荣誉。

此后,劳春燕的名字也在上海乃至全国新闻圈里坐稳了知名主播的位置,但是她对此还远远不满足。

2001年,已经29岁的劳春燕做出了一个让众人不解的举动——她重新回到校园,加入考研大军,最终成功考入了复旦大学经济系,开始了为期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上海电视台新闻部打拼8年下来,劳春燕深刻意识到,经济学知识对新闻主持工作的重要性。

所以即使工作再忙,父母再催婚,她也义无反顾地抽出时间回炉学习,以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专业知识的不足。

2002年,已是研究生的劳春燕再接再厉,加码主持上海电视台一档名为《人在上海》的访谈节目,并将该节目的内容编辑成系列丛书出版发行。

在这样身份不断叠加、能力持续增强的过程中,两年半后,劳春燕终于同时拿到了经济学硕士学位和稳定上升的事业,但此时的她已经32岁,一直期盼的家庭婚姻却仍无影无踪。

但是,出类拔萃的人总会在某个时刻遇到同样出众的知音。

三、

就在2004年,一次偶然的采访任务让劳春燕邂逅了一位与她砥砺奋进的经历不谋而合的师兄——裘正义。

裘正义比劳春燕年长整整8岁,但两人有太多相似之处。他同样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优秀毕业生,且更是获得博士学位的高材生。

更巧合的是,他的高考成绩也曾是浙江省文科状元,和劳春燕如出一辙。

不同的是,裘正义毕业后选择在报业发展,现任一份重要报纸的副总编辑,也是上海新闻界的一位名人。

两人有这样惊人的相似人生经历,一见如故的感觉就油然而生了。

他们在工作交流中迅速发展成男女朋友关系。

外人看劳春燕在镜头前一本正经地主持新闻,可能难以想象她私下也有撒娇作妖的一面。

有一次,她的生日男友裘正义因为工作太忙,来得很晚才给她庆生。

劳春燕唯恐男友疏忽了她的生日,就玩心大起,躲在门后给来人一个热情的“吓唬”,然后又假装生气地把蛋糕糊了裘正义一脸作为惩罚。

其实她心里明白男友工作的性质,和当年她理解父亲一样,她对男友也只有尊重和崇拜之情,平时也非常忙碌,从不抱怨男友。


正是在这样美好的相互理解中,两人都觉得终于遇到了命中注定的知音良人,所以很快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新婚之初的二人世界温馨又甜蜜。两人会在夜晚的静谧时光中一起阅读,裘正义看哲学,劳春燕研究历史,在暖黄的灯光下相对而坐,时常会有深情的对视。

劳春燕偶尔也会像普通小女生一样向老公撒娇。

有一次,她生日时男友正在外地工作未能赶回,没能及时与她共度此刻。作为惩罚,劳春燕就躲在门后给男友一个大惊喜。

这个惊喜最终以裘正义脸上和身上糊满奶油变成了两人开怀大笑后珍藏的美好记忆。

然而,这新婚蜜月般的生活还没持续多久,一个消息就打破了劳春燕原本的平静生活节奏,也将她和裘正义的关系推向了第一个大选择。

2006年,央视公开招聘女主播加入正在筹建的法治频道。

这个消息一传出,劳春燕就再也静不下心来。她意识到,这是自己突破事业瓶颈,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作为新闻主持人,有谁不想进入国内新闻媒体的最高殿堂——央视呢?

劳春燕迫不及待地就把这个机会告知了老公裘正义。

裘正义虽然非常支持妻子的决定,但也犹豫面临两地分居生活后的种种不便。

但是,他明白这个机会对劳春燕意义重大,没有任何理由应该阻止老婆的决定。

所以,裘正义最终成了劳春燕背后的最坚强支持,不仅全力帮助老婆实现北上发展的梦想,还设法说服两家父母同意已经34岁的劳春燕孑然一身去北京发展。


老爸老妈本极力反对女儿放弃上海本已事业有成、生活稳定的状态,跑到异乡追求事业的构想。但是,劳春燕早已决心已定,为了不负韶华,为了站上更高的舞台,她一定要勇往直前。

最终,还是夫妻二人最有默契的裘正义理解了劳春燕的想法。作为同样视事业为重的新闻从业者,他选择了尊重支持妻子的决定。

于是,34岁的劳春燕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开始了在央视法治频道的打拼历程。工作上她并没有遭遇太多适应期,很快就能胜任主持的各项任务。

四、

但是生活上就没那么容易习惯了。

北方的干燥和寒冷让从小在南方长大的劳春燕很不适应。租房、坐地铁、一个人在异乡生活,种种都让刚过而立之年的她无所适从。

但是,为了梦想,劳春燕还是坚定地战胜了种种生活上的难题和心理上的障碍。

在《中国法治报道》这个全新的舞台上,她稳重犀利的主持风格很快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每天工作结束后,劳春燕也会利用晚上的闲暇时间学习法律知识,充实自己的专业能力。她有时会在地铁上边站边看资料,甚至吃饭时也边吃边看,只为多学习一点法律法规。

劳春燕这样的敬业精神也深深感动了身边的同事,所有人都非常欣赏她勤奋好学的精神面貌。除此之外,劳春燕还会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努力扩大自己的人脉圈子。

她会主动与其他媒体的同行交流经验,汲取他们的精华。

通过电视机屏幕,远在上海的老公裘正义也会关心妻子在北京的各项情况。劳春燕也会在闲暇时间与老公通电话,详细诉说在央视的工作和生活点滴。


尽管一年也就能见上几次面,但是两颗心从未因距离而疏远过。

他们相互理解,心意相通,即便不能天天相见,但感情却日渐深厚。

据说,有一次裘正义因病住院,劳春燕立即搭乘夜班飞机赶回上海照顾丈夫,直到病情好转出院才回到北京工作岗位。朋友们都很佩服劳春燕事业心那么强,但对家庭却还是一分不薄。

在央视,劳春燕也逐渐成长为一名大器晚成的主播。

从一个小小主持人,她成长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主播。她勤勉努力的精神,对主持工作的敬畏之心,也成为后辈主持人学习的楷模。


劳春燕也感慨这些年在央视的历练和积累,让她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这才是当初北上发展的初衷,她很感谢央视给了她实现梦想的舞台。

就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劳春燕面临了一个让她措手不及的喜讯——她意外发现自己怀孕了。

其实,这些年来,为了见老公,她和裘正义会抽空在北京或者上海小聚。

国庆或春节长假也会相约旅游。多年的两地分居生活中,感情依然如胶似漆。

没想到,这样的聚少离多的生活模式,也会有让人措手不及的“惊喜”。面对怀孕这个突如其来的喜讯,劳春燕陷入了新的人生选择困境之中。

当时,她正处于事业上升期,主持多个知名节目,看到自己职业生涯的广阔前景。

但也明白,怀孕会让她付出更多精力和时间。裘正义主动提出辞职照顾劳春燕,但遭到她的婉言谢绝。

因为此时正值她在央视频道还没混熟,请长假势必会错过许多宝贵的学习机会。所以,怀孕之余,她还是两点齐下,工作之余抽出每分每秒来学习。

2010年,她顺利产下了一子,取名“阿宝”。为了不耽误工作,她很快就重新投入央视工作,让老公和父母将孩子接回上海抚养。

之所以这样做,并非因为觉得孩子会影响她工作,而是觉得在老家,孩子能得到全家人最好的照顾。

俗话说的好,“越是汗水洒落,收获越丰盛”。2013年,劳春燕终于实现了当初来到央视的宏伟目标——她正式成为知名访谈节目《焦点访谈》的主持人。

观众也一如既往地喜爱她的主持风格,纷纷称赞她是敬业的接班人。

在得到如此好的民众口碑后,2014年,42岁的劳春燕终于捧得主持人最高荣誉“金话筒奖”。

她在获奖感言中不禁感慨万分,直言20多年筚路蓝缕并没有白费,自己终于实现了当年小女孩的梦想,她会继续在这条主播之路上矢志不渝地奋斗下去。

如今,劳春燕的主持状态和体形都与20多岁时一样出众,甚至许多观众称赞她“逆生长”,变得越来越年轻貌美。

其实,这得益于她多年来坚持骑车运动和锻炼。

在主持技巧上,劳春燕的进步也十分明显。即使面对复杂的情况,她也能轻松应对自如。

比如与航天员的太空连线环节中,劳春燕完美发挥了主持人的桥梁作用,让观众忽略了信号不稳带来的各种卡顿,还与航天员进行了生动的互动。

节目播出后,观众都对她过人的主持定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也进一步证明,劳春燕获得“金话筒奖”实至名归。前不久,她还荣膺“央视十佳主持人”的美誉。

结语:

如今的她早已成长为一位独当一面的主播,拥有属于自己的主持风格与特色。回望劳春燕历年来不懈拼搏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努力是她成功的底色。

即使她天资聪颖,也从未有过偷懒耍滑的行为,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今天的成就。现在50岁的她,不仅依旧美丽动人、气质出众,主持事业也在稳步上升中,可以说是事业家庭两得意。

但是,唯一的遗憾就是,多年来她和老公还是大部分时间无法团聚。但这并不影响劳春燕感觉自己是个幸福的女人。

因为,正是老公这么多年来的支持与陪伴,她才有今天的一切。与丈夫的辛劳付出相比,偶尔的相思寂寞又算得了什么呢?

劳春燕也很感激老公这份理解和支持,这给了她极大的安全感去追求事业。虽然公开场合很少秀恩爱,但是两人都视对方为自己最引以为傲的资本。

劳春燕时常会在采访中不经意提起“我老公”,言语中透着幸福满溢的感觉。

裘正义也总会把妻子的照片放在办公桌上,同事一旦询问,他就会滔滔不绝地介绍劳春燕的事迹,面带自豪的笑容。

虽然聚少离多,但两人会定期视频,聊聊工作、生活近况,即使画面不清,也阻挡不了两颗心的温暖。

未来的日子里,也许劳春燕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家庭,届时她定会回上海与老公团圆。

在那时候,她还会如当年恋爱般腼腆,和老公生出许多新的小甜蜜来。

他们的爱情像一盏温暖的小灯,静静地在两颗心中燃烧着,经历了岁月和空间的双重考验,却从未有过熄灭的一天。

素材来源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复旦大学   上海   正义   央视   当初   丈夫   父亲   老公   节目   事业   工作   新闻   劳春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