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得让多少中国导演“脸红”?陈建斌的“大尺度”新片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4月2日,“客串导演”陈建斌的第二部作品《第十一回》还是如约上映了。虽然略显遗憾,但这部电影能够上映,对观众来说,已实属幸运。电影上映前,微博上的一些媒体号曾发布过电影疑似要被撤档,官博3天没更新似乎也在印证这个说法。好在最终,电影还是“正常”上映。

相比前作《一个勺子》,《第十一回》的故事要复杂得多,但也精彩得多,甚至可以用“邪乎”来形容。故事起源于市话剧团要排练的一出新话剧《刹车杀人》,话剧根据30年前的一起真实旧案改编。根据公开的案件信息得出,马福礼利用拖拉机刹车失灵杀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己的老婆,一个是拖拉机技术员,也是“奸夫”。为此,马福礼坐了15年牢。如今,一切已经“尘埃落定”,马福礼也开始了新生活,他和妻子金财玲,“女儿”金多多一起开着一家早点店。


2016年,陈建斌的导演处女作《一个勺子》诞生。电影同时提名了金马奖和金鸡奖的多项大奖,最终为陈建斌捧回了3座奖杯,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最佳新导演和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

故事的引子有了,紧接着就是怎么发展。电影里有两条线,一条是在舞台上——话剧团排练话剧,马福礼为了声誉不断阻挠;一条是在家庭里——女儿金多多意外怀孕,但妻子和女儿关系紧张,马福礼要怎么处理这个棘手的意外?

就像网友所说:“总觉得看懂了但是又没有完全感受到导演想表达的深度,要找时间二刷一下。”那《第十一回》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马福礼要改编这个旧案,如果按照当初案件的判决改,无疑会给马福礼和他的新家庭带来了莫大困扰。于是马福礼找到了话剧团。他希望话剧团能按照事实来排演这出话剧,而事实是:马福礼没有杀人,当初认罪不过是为了面子。矛盾就这么来了,一边是案件当事人主张的事情真相,一边话剧团是根据公开披露的案件卷宗来改编演绎的,这对于大众来说,是既定事实。

更何况对于话剧团来说,他们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演的就是“真相”。但讽刺的是,这所谓最接近事实的剧本却在多方修改后,离真相越来越远。首先是案件当事人的弟弟屁哥,为了保住死去哥哥的声誉,屁哥花了20万,成功说服了团长改剧本。紧接着,领导对话剧进行初审,以“价值导向危险”为由要求再次修改剧本。


剧本被不断修改,导演的意图被一次次改变,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揣摩也一遍遍地推倒重来,可谁都没有真正去细究案件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在几次修改过后的剧本里,马福礼依旧是杀人犯,什么都没改变。

影片最后,马福礼多次提到的“信念”终于有了现实的表现。电影用了很多巧合,将这些“局中人”都串在一起。马福礼,金财玲,金多多,胡昆汀,贾梅怡,苟也武,赵凤霞,李建设这些原本怎么也不可能有联系的人,因为一场话剧排练聚到了一起。让真实故事和戏剧故事互相混淆,是《第十一回》“邪乎”的地方,也是它最妙的地方。


而由这顿训斥带来的是,电影里的又一个小高潮——金财玲上门怼人。老苟因为看不过眼,喝了酒之后大闹剧场,马福礼也在两瓶酒后“酒壮怂人胆”,上门指责贾梅怡,没想到反倒被已经入戏的贾梅怡一顿训斥。

话剧和现实

世界的对比,真实和虚幻的互换,陈建斌对于话剧部分的展现,是完整且吸引人的。他的这个手法,和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常用的“戏中戏”模式颇有几分相似。让原本毫无关系的两者以一种让人没想到的方式产生联系,由此带来的奇妙的化学反应,让整个故事在真实中带了点虚幻,特别是影片片尾曲之后的意识流彩蛋。


电影里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本我与自我”。《第十一回》还有两个名字,一个是更为通俗易懂的《刹车问题》,一个则是带着禅味的《如是我闻》。显然,这三个片名里,《如是我闻》最能表达电影的中心思想。

“如是我闻”是佛教用语,出自《佛地经论》一,对于每一个在事件中的人来说,这个我,也是我们自己。其实电影看到一半,关于“拖拉机杀人案”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自己想要相信什么。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像影片里马福礼问律师和屁哥豆花咸淡的问题,豆花究竟是咸是淡,别人说的都不做数,还是得自己尝过才知道。


在这个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和戏剧情节中,每个角色都在探讨自己的“本我”和“自我”。马福礼为了保护女儿和家庭,不惜改变自己的形象,挑战了社会对他的定位。金多多则在怀孕后,不断思考她自己的未来和孩子的生存。而胡昆汀和贾梅怡也在戏中戏的演绎中反思自己的演艺生涯和情感纠葛。

这部电影的叙事风格独特,透过错综复杂的情节,深刻探讨了真相与虚幻、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观众需要在影片中寻找线索,思考每个角色的动机和信仰。陈建斌以导演和演员的身份,成功地打破了观众的固有认知,引导他们思考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


电影的结尾,马福礼最终在舞台上表演了一场感人至深的戏剧,展现出他对家庭的坚守和对真相的追求。观众也跟随他一起经历了情感的波澜和内心的挣扎。这部电影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法,让观众思考生活中的伦理道德、家庭关系和自我认知等问题,不仅提供了娱乐,还启发了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第十一回》是一部充满戏剧性和哲学思考的电影,通过复杂的情节和多维的角色刻画,探讨了真相、虚幻、本我和自我等主题,引发观众深刻的思考。陈建斌在导演和演员方面都表现出色,成功地打破了观众的固有认知,让他们在电影中体验到情感的冲突和内心的挣扎。这部电影不仅提供了娱乐,还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哲学深度的故事。


启示:

陈建斌的电影《第十一回》提供了许多值得深思的启示。首先,它呈现了真实与虚幻、戏剧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面对各种信息、观点和事件,这些信息可能并不总是真相,正如电影中的剧本被一次次修改一样。观众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接受表面的信息,而是要深入探究,寻找背后的真相。这对我们在信息时代中做决策和评估事实的能力至关重要。

其次,电影强调了个体的信仰和信念的重要性。在故事中,主人公马福礼坚信自己的清白,为了保护女儿和家庭,不断追求真相。这提醒我们,信仰和信念可以驱动人们去实现看似不可能的目标,也可以引导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社会中,坚持自己的信仰可以成为克服障碍的动力。


第三,电影表达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动机、欲望和内心矛盾。这提醒我们要理解他人,尊重他们的选择和信仰。人类的内心是多面的,很少有绝对的对错,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和信息传播使人们更容易产生分歧,但电影中的角色之间的互动展示了理解和妥协的力量。

总结:

陈建斌的电影《第十一回》是一部深刻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探讨了真实与虚幻、信仰与信念、人类内心的复杂性等深刻主题。观众可以从中汲取许多启示。


首先,电影教导我们在信息时代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接受表面信息,而是要深入追求真相。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常常模糊,需要我们以更加理性和冷静的态度来面对各种信息和事件。

其次,电影强调了信仰和信念的力量。主人公的坚持和追求真相的信念成为他克服困难的动力,这提醒我们信仰可以引导人们去实现目标,并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定。

第三,电影展示了人类内心的多面性。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动机和内心矛盾,这让我们更加理解和尊重他人,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在互联网时代,理解和妥协对于缓解社会分歧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陈建斌的电影《第十一回》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激发观众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包括信息真实性、个体信仰、人际关系等。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主题,为观众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本文作者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导演   话剧团   话剧   尺度   中国   新片   虚幻   真相   深刻   内心   观众   故事   电影   陈建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