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升级,人们开始缅怀他:28年前两国和平被一声枪响终结

在阅读此文后,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近日,“巴以冲突”成为各国热搜。伤亡人数不断增长的同时,世界各地也纷纷奋起抗议,谴责以色列的残忍暴行。

在这愈演愈烈的局面下,巴以人民又回想起了28年前的那场悲剧。那一天,曾为两国人民带来和平的领袖,随着一声枪响永远倒下,让两国再度陷入纷争的深渊。

而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以色列前总理、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拉宾

弃笔从戎 步入政坛

伊扎克·拉宾1922年出生于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后来在1岁那年跟随家人搬到了特拉维夫。那个时候,巴勒斯坦还居住着大量的犹太人,但这里建立委任统治的英国人却十分不待见他们,再加之父亲是个热衷犹太复国主义的军人,拉宾的童年从小就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1937年,15岁拉宾进入北加利利地区的卡多里农校就读。3年后,高中毕业的拉宾本来想着去做灌溉工程师,但随着针对犹太人的排斥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他不得不放弃按部就班的安稳生活。

伊扎克·拉宾

拉宾清楚地知道,在英国人的统治下,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过着怎样艰难的生活。他们没有应得的权益和保障,在社会上处处低人一等。甚至于犹太人心中的“圣城”,如今也成了英国人的掌中之物。可是,比起强占国土的英国来说,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方式,才是真正的炼狱。

自上世纪30年代,希特勒接手德国政权后,纳粹党的发展壮大,让其境内无数犹太人都成为了众矢之的。以奥斯维辛集中营为首的集中营不断涌出,夺走了大量犹太人的生命。这场专门针对犹太人的迫害拉开了二战的序幕,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反抗希特勒的革命之风也吹到了巴勒斯坦,激发了拉宾为民族而战的决心。1941年,19岁的拉宾毅然弃笔从戎,放弃了难得的美国留学机会,从此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

1941年6月,拉宾加入由巴勒斯坦犹太代办处组建的“帕马尔契”突击队。这支部队是帮助同盟国抗击轴心国的,也是犹太人历史上的第一支独立武装。二战的战场上,枪林弹雨是家常便饭,随处都是看不见的危险。然而,拉宾依然凭借着顽强勇猛的作风坚持了下来。

1943年,拉宾迎来了人生的第一道转折,从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排长。在两年后的一次行动中,他带领着第一兵营成功解救了海法南部阿色里特集中营的200名犹太人,迎来军旅生涯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这给予了年轻的拉宾以极大动力,但战争总不能是一帆风顺的。即然会有一气呵成的胜利,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危机。1946年6月29日,正在家里养伤的拉宾和3000名犹太人忽然遭到英国人的搜捕,一度被捕入狱。万幸因为证据不足,英方没多久就将拉宾等人释放了。

年轻时的拉宾

这场风波给拉宾敲响了警钟,他意识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英国人这次敢公然借着搜查的名义强闯犹太人定居点和犹太代办处,下次恐怕就会直接绑人,他们必须提高警惕。从那以后,拉宾开始有意加强戒备,随时提防着外来入侵者的进犯。

老话讲“乱世出英雄”,拉宾正是如此,从一个安静内敛的文艺青年到驰骋沙场的铁血军人,时局的动荡改变了犹太人的生活,也让拉宾的人生走向了为民族解放而战的道路。战争是残酷的,然而正是在炮火的洗礼下,拉宾不断蜕变,创造着属于他的奇迹。

1947年,二战结束后的第二年,拉宾因为表现卓著再次获得提拔,荣升帕尔马契副司令兼作战部长。从这一刻开始,拉宾渐渐成为部队里的核心人物,名望也越来越高。不过,真正让他一战扬名的,还要数1947年11月爆发的第一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武装切断了耶路撒冷到特拉维夫的公路运输线。一时间,居住在耶路撒冷的5万犹太人举步维艰,情况万分告急。值此危急关头,作为哈雷尔旅上校旅长的拉宾亲自带队打通了交通线,及时保障了犹太居民的生存补给。

1948年5月14日,根据1947年联大通过的关羽巴勒斯坦分治决议,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结束了多年的漂泊局面。这场自19世纪起便兴起的“犹太复国运动”,至此终于告一段落,漂泊的犹太人亦不再四处漂泊。

建国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对于以色列来讲却绝非如此。短暂的和平过后,以色列又一次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局面。它的战略位置实在太特殊,而且以色列之所以能在巴勒斯坦安营扎寨, 本身也是靠着对阿拉伯人强取豪夺得手的。那些阿拉伯国家,怎可能咽的下这口恶气?

很快,阿拉伯国家的报复开始了。1948年开始,他们同以色列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开战的重心一方面是为了夺回被侵占的土地,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争取耶路撒冷圣殿山的归属权。眼看着经历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祖国又要被战火荼毒,拉宾又一次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

1950年,拉宾被任命为以色列总参谋部作战部长,开始领导以色列军队参与中东战争。6年后,他荣升少将,被哈佛大学管理系录取。但这一阶段拉宾最大的成就,是成功解救并安置了10余万被困风雪中的新移民。这一举动为他积攒了民心,也为他日后从政提供了助力。

1964年1月,继升为少将之后,时年42岁的拉宾被任命为以色列总参谋长,军旅生涯迎来了黄金时刻。总参谋长的任期届满后,拉宾又出任以色列驻美大使,成功解除了每股供对F-4战斗机的禁运。1973年,拉宾以工党成员的身份加入以色列议会,出任劳工部长一职。

1974年,拉宾凭借多年来的功绩和口碑,顺利坐上以色列总理的宝座。从军转政,这对拉宾来说无疑是条前景光明的大道,而拉宾也用事实证明了这点。1975年9月1日,他促成了以色列和埃及西奈和平解决同中东地区的冲突,还主导了远程卧底突袭“恩德培行动”。

风波忽起 辞职下台

但是,要想从一个军人转变成政治家,说简单也算不上简单。军人都是心直口快的脾气,说话不会过多拐弯抹角,可这种风格却并不适用于政界。尤其是当面对一些大型争端时,这更是一种无形“炸弹”,一旦说错了话,随时都会酿成大祸。

然而,这时候的拉宾并不懂收敛锋芒的处世之道。满脑子都是希望带领以色列走向富强的他,从政上完全走的是“铁腕统治”。如果处理官员贪腐这一类的问题倒还适用,可若是在处理国家事务上太过独断专行的话,也会显得拉宾不近人情,像个不讲理的疯子。

从政是要讲究智慧的,武力并不是万能的治国法宝,这句话很快就在拉宾身上应验了。1977年4月,由于在1976年12月的安息日中组织部分军官和内阁成员迎接4架美国F-15战机的到来,拉宾遭到了国内宗教政党的严厉谴责。为了平息舆论,他不得不主动引咎辞职。

从总理的宝座上退下来后,拉宾也没有闲着,而是以联合政府国防部长的身份,继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心力。1987年,以色列爆发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国家再次陷入动荡。如果是合格的领导人,想要调停矛盾肯定是先和巴勒斯坦人谈判。可惜,拉宾又一次选错了。

即便明明知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历来势同水火,但当巴勒斯坦人发起反抗的那一刻,军人骨子里自带的武断,还是让他不分青红皂白的“以牙还牙”,武力镇压所有发动暴动的巴勒斯坦人,导致后者1775人死伤。暴动虽然平息,但双方的矛盾,也因此被激化到了极点。

这完全是雪上加霜,让以色列又回到了以往混乱复杂的局面。拉宾自以为用武装力量能够平压一切,既然能对入侵者起作用,对国内的巴勒斯坦人也肯定见效。但这种领导方式完全是错误的,不仅破坏了国家来之不易的和平,也让他不得不辞去职务,以平息众怒。

拉宾再一次重出江湖时,世界的齿轮已转到了1990年。这一年的2月,拉宾在竞选中顺利击败西蒙·佩雷斯,并于7月重新出任以色列总理兼国防部长的职务。巴以人民都对此顾虑重重,这一次卷土重来的拉宾,还会像以往一样,再次在以色列的土地上掀起战火吗?

但结果却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以色列人民惊讶的发现,那个曾经信誓旦旦要铲除所有巴勒斯坦人的“钢铁硬汉”就像转性似的,对巴勒斯坦的态度直接180度大转弯。原来的拉宾,对巴勒斯坦巴不得赶尽杀绝;可现在的他,不仅对后者坦诚相待,甚至还主动提出和平谈判。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打打杀杀那么多年,早就对这样的日子感到厌倦。如果只是为了和解,那对双方来说都是利好的美事,至少老百姓们不用再担惊受怕。1993年,经由挪威调和,巴以双方在奥斯陆举行会谈,并于9月13日签订了《奥斯陆协议》。

这次会谈是巴以双方历史上的首次首脑级会谈,意义非凡,而《奥斯陆协议》的顺利签订,更是促使中东地区离和平更近了一步。毫无疑问,拉宾在这场会谈中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和阿斯图里亚斯王子1995年度国际合作奖。

但是,在以色列人民看来,这份协议的签订却并非好事。原来根据协议中的规定,以色列会主动将加沙地区以及约旦河西岸的领土归还给巴勒斯坦。这样一来,巴勒斯坦这边就不会再死咬着领土纠纷的问题不放。巴勒斯坦那边是满意了,但以色列人却开始有意见了。

以色列人民认为,这样的举动无异于向敌人示弱,拉宾的行为简直和“卖国贼”没什么两样。拉宾虽然有苦难言,仍然坚持推行着这项举措。为了让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以色列人搬离,他不惜动用武力。而这既激怒了以色列人,也让他迎来了一场灭顶之灾。

被刺身亡 骤然陨落

1995年11月4日,一个寒冷无比的晚上。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拉宾现身特拉维夫市中心的一处集会现场,发表了和平演说。演说结束后,拉宾走下台准备乘车离开,然而就在他穿越人群之际,三发子弹猝不及防的射向了拉宾,使其当场丧命。

拉宾倒下了,无比讽刺的是,杀死拉宾的不是巴勒斯坦人,而是一个名叫阿米尔的27岁以色列法律系大学生。总理被刺杀,民众本该为此感到悲伤,但以色列人却个个为阿米尔清除“犹太民族的叛徒”之举弹冠相庆。然而,没了拉宾的以色列人,真的因此过得更好了么?

刺杀拉宾的凶手阿米尔

答案显然不是,因为历史已经说明了一切。自2001年强硬派沙龙当选总理后,以色列的对外方针愈发朝着“疯狂侵略”进发。受沙龙影响,以色列国内也慢慢形成了一种扭曲的“英雄主义”。杀平民成了合法合理的行为,反倒是主张侵略的人,被扣上了“叛徒”的帽子。

沙龙是如此,他之后的几任总理更是不逞多让,不断制造着针对巴勒斯坦人的各种血腥暴动。比如2006年,以色列军队就制造了对维和部队的袭击事件。仅隔两年后,以色列又制造了“铸铅行动”,导致加沙地区1400余人死亡、数万人流离失所。

2014年,加沙再次遭到以色列军队袭击,以方利用白磷弹对当地平民区大规模轰炸,超过7000名巴勒斯坦平民遇难。时至今天,以色列仍在继续着对巴勒斯坦的追杀,让巴以关系离和平愈来愈远。以色列活脱脱成了疯癫的“好战分子”,毕竟总理内塔尼亚胡自己都放话:

“弱者将崩坏、被屠杀、从历史中被彻底抹除。而强者不管是好是坏,都会生存下去。强者为尊,强者才有盟友,最终和平也会归于强者!”

那弥漫在巴以地区的求助声和悲鸣声,以色列听不见;那一具具从废墟里被爆出来、不成人形的幼童遗体,以色列看不见。这既是巴以地区的纷争,也是一场人道与非人道的较量。唯一能清楚的是,失去了拉宾的以色列,已经活成它最讨厌的样子,和希特勒没什么两样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6

标签:特拉维夫   奥斯陆   耶路撒冷   巴勒斯坦   希特勒   犹太   以色列   和平   枪响   犹太人   军人   冲突   年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