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全域旅游》郎岱古镇纪事

郎岱文峰塔

郎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古镇,历史上长期属朝廷“管外”,清前为陇氏土司地,在明清时期曾经是军事重镇。清雍正九年设郎岱厅,民国二年改郎岱厅为郎岱县,1960 年撤销郎岱县改建六枝特区,特区政府迁至六枝下云盘驻地。郎岱古镇无处不显现出厚重古朴的文化气息,古镇的每一块青石板,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每一间老屋、每一处古迹都充满了神秘。

郎岱古城墙始建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 年),到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 年)完工,距今258年。城墙均为细凿錾面条石,用石灰粘砌而成,高一丈三尺(4.29 米),周长六百三十六丈(2098.8 米)。城分四门,东门称“迎祥”;西门叫“迎爽”;南门为“来薰”;北门是“承恩”。每座门楼都装备了火炮,可以想象当年它是何等的森严壁垒。在我国古代,凡是战略镇和中心城市大多是有城墙的,因此可见郎岱古镇其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作为古老历史的见证,郎岱古城墙是这一带唯一残存的古城墙,亲历了郎岱古镇的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记录了这座小城几百年来的发展变迁,成为郎岱古镇的一道文化历史风景。

郎岱古镇街景

东门街是郎岱最古老的一条街道,长约800 米,始建于明朝初年,已有300 余年历史。作为滇黔要塞,如果说郎岱是通往云南、泰国、缅甸的古驿道咽喉之地,那么东门街就是这“咽喉”中的一条动脉,至今仍然保持着昨日商贾云集,悠然富足的繁华印记。匾额招牌、朱阁重檐,店铺楼宇参差错落,老字号鳞次栉比,窗棂门楣都是技艺精湛的木雕石刻。砖木结构的房屋古朴典雅,粉墙黛瓦古色古香韵味悠长。

郎岱不但景秀,而且人杰地灵,历代文化名人辈出。据查,境内曾先后产生了7 名进士和43 名举人。在当代文艺领域,原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管理局副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刘雪苇便是郎岱人。说到文化,不能不说文峰塔。

文峰塔即“北驿文峰”景观,是“郎岱八景”之一。文峰塔又叫文笔塔,尖尖的如一支笔,又如一把利剑高高地耸立在东山顶上。“文笔”又称“状元笔”,人们把文笔塔比喻为“箭”和“笔”,乃是取“文笔凌霄”之意。郎岱人造此神笔,旨在“振东山之势”,因此,该塔也被郎岱文化人视为心目中的笔魂。

郎岱城隍庙遗址

郎岱历史上的陇氏家族是黑彝贵族,也是彝族土司制度的建立及维护者,在郎岱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名明朝土司陇榜于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 年)出任郎岱长官司长官,清康熙十八年降至为外委土千总。他在任期间“公正严明,不施淫威,善于接纳汉人,吸收汉文化,开设公堂听判制度,重视教育,分设职司,为郎岱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颇受世人尊敬。

清朝时候的郎岱,朝廷施行裁减土司改派流官的制度,但依靠安抚与武力在土司陇氏、温氏世袭统治之地建立起来的政权,依然不堪一击。由于土司与流官、流官与当地百姓之间,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凝聚力,常常因误解而导致纷争不断,反抗迭起。出于教化人性的目的,道光七年,郎岱绅士张懋德历经坎坷,向各级府衙层层进言,陈述办学对于治理“蛮荒”的重要性,后又在云贵总督阮元、贵州巡抚嵩溥、贵州学政许乃普等13人的支持下,不辞辛劳,风尘仆仆赶赴京城,凭他的聪明才智斡旋于礼部,终于得到朝廷允许设置“额定弟子员十二人,禀十五人,增十五人,岁、科试皆入文生十二人,岁试入武生六人,学政一,裁永宁教谕,补授厅试”的诏谕。他们先于岱宗峰下建立黉宫、学署。道光九年,又在黉宫左侧建造了“岱山书院”。书院设立的经费完全是由这13人四处筹集。自此郎岱读书求学氛围浓郁,民间尊师重教乐学之风日盛,一脉书香在岱山书院氤氲。

……

几百年后的今天,郎岱古镇的街巷尽管发生了一些变化,然而不变的是那亘古的韵味与灵气,庄严、妙曼、惊艳,宁静而不消沉,厚重而不张扬。它是一首充满乡土气息的歌,从远古传唱到当下。它是一颗古朴的明珠,从遥远璀璨到如今。

来源 |《贵州全域旅游》杂志

文 | 徐 荣

| 贾庆祥

编辑 | 刘 霜

二审 | 谢予谦

三审 | 赵 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贵州   岱山   古镇   东门   乾隆   东山   土司   朝廷   古朴   纪事   文笔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