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全域旅游》埋在地下的“黔中通史” “大松山古墓群”考古 荣获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是一个发掘规模的奇迹。”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宋建忠在大松山墓群考古发掘线上专家验收会上这样感叹道。今年,贵州的考古成果再次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贵州历史上“蛮夷之地”的印象再度被丰硕的考古打破。

无人机拍摄的从空中鸟瞰大松山古墓群。

一部埋在地下的“黔中通史”

“每座墓坑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每天的考古现场就像打开一个个‘盲盒’。”回顾整个挖掘过程,主持本次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项目负责人、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说。贵安新区马场镇地下遗迹丰富,早在二十世纪60年代,发掘的墓群就曾出土大量陶、瓷、漆、铜、金、银等材质的珍贵文物。2021年,贵州医科大学新校区建设项目启动,按照“要动土,先考古”共识,建设方委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考古调查。

考古所在栗木村的大松山附近勘察出了古墓群,其规模之大令人惊叹。大量墓坑密集分布在约3000多亩土地,相近的墓坑之间仅几十公分甚至叠压。

大松山墓群墓葬时代延续近1400年。前段为两晋至隋唐时期,墓葬共155座,依山势排列,三两成群,墓向不一。多为石室墓,部分墓葬有墓道。后段为宋元明时期,墓葬共2037座,墓葬形制包括石室墓、土坑墓两类。表现出从小聚集家族墓地到公共大墓地的巨大转变,反映了黔中地区古代文化进程。“是贵州已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地,是一部埋在地下的‘黔中通史’。”周必素说。

周必素在发掘现场工作。

专家认为,贵州等西南地区古代被称为“蛮夷之地”,大松山墓群的发现,客观反映了该地区不同时期生活、商贸、信仰、丧葬等文化面貌,生动描绘出西南边疆古代民族的千年历史画卷。

周必素认为,早期出土的文物,中原文化因素较强;而晚期出土的文物,则凸显出地域和民族个性,特别是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两广地区甚至海外不同文化元素在此出现,体现该地区的对外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动过程。

“大多数饰品有精美纹饰,有的纹饰图案在其他地区没见过,体现出浓郁的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结合文献记载、民族学材料和古DNA检测结果,我们推测可能是苗族。”周必素说。

更令专家称奇的是,大松山墓群出土文物中竟没有发现一件兵器。“从出土器物来看,这里百姓生活安稳、和谐、团结,说明中央对这个区域管理的方式是有效的。”周必素说。女性崇尚装扮,也说明这一带群众生活比较富足。

多个“首次”的奇迹

作为全国罕见的大型地方民族公共墓地,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也创下了多个“首次”。

这是贵州已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地,首次建立起黔中地区两晋至明代墓葬发展序列。在不间断发掘6个月后,贵州考古所从135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中,共清理墓葬2192座,出土各类文物4000多件(套),发掘工作还在继续。

其次,是首次以高规格方式进行基建考古评审,首次进行大规模专家验收。

线上+线下联动国内考古“大咖”和省内专家学者,5小时的评审,大规模专家验收,这是大松山墓群的一次基建考古“集团作战”。

大松山墓群是为配合贵州医科大学新校区一期项目建设的一次基建考古发掘。2022年7月—2023年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先后派出100多位考古专业科研及技术人员,对大松山墓群进行科学系统的发掘工作。

前沿的发掘理念以及田野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的深度参与,提升了这次考古的发掘水平。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成都、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保中心,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等科研单位进行多学科合作,开展遗存的专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原所长、学部委员刘庆柱表示,边发掘、边保护、边整理、边研究,这是一次接地气的发现。

出土的器皿文物。

作为全国罕见的大型地方民族公共墓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商贸、信仰、丧葬等情况,展现了西南边疆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画卷。

大松山墓群不远处的一家宾馆,这里被作为临时存放、研究大松山墓群文物的场所,几个房间摆放的各种文物多达几百件。旁边的修复室里,工作人员正在聚精会神地修复发掘出来的文物。

墓群出土文物主要以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为主,涵盖金、银、铜、铁、锡、陶、瓷、漆木、玻璃、玉石等材质的文物,并出土少量纺织品,其中不乏如金挂饰、银梳背、铜条脱、贴金铜盘、铜印章、锡鱼、铜铃、项饰、银梵文种子字等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珍品。可见当时贵州这一带生活条件不错,与人们普遍印象中的“蛮荒之地”不同。

周必素在查看已经发掘出土的文物。

周必素还介绍说,通过对出土的这些文物的研究,可以说大松山墓群见证了汉晋至明代黔中地区社会文化中心逐渐转移至贵阳周边的进程。既体现出地域文化传统的长久延续,同时通过出土的一些宝石和玻璃珠,以及南朝陈太货六铢等,可以判断中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域外等文化因素,是各地区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

目前,大松山墓群田野发掘工作已经全面结束,转入到室内整理工作阶段。相信大松山墓群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来源 |《贵州全域旅游》杂志

文字整理 |孙晋楠

图 |杨文斌 新华社

编辑 | 刘 霜

二审 | 谢予谦

三审 | 赵 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松山   贵州   贵州省   墓葬   通史   基建   墓地   文物   地下   研究所   地区   文化   旅游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