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了这场仗,唐朝输掉了亚洲

随着夏日的阳光升起在北部的河中地区平原上,人影出现在道路上,在早晨的天空中显得剪影分明。

河中(英語:Transoxiana)指中亚锡尔河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包括今乌兹别克全境和哈萨克西南部。河中为古代欧亚陆路主商道丝绸之路重要通道


随着阿巴斯王朝和中国唐朝的军队沿着塔拉斯河岸行军,大地震颤。

最初只是一场边境争端迅速升级为一场将在附近战场上决定胜负的地区冲突。

战争来了,现在就在眼前。

在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阿拉伯的扩张迅速程度令人惊讶。

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东罗马帝国失去了其在中东的领土,萨珊帝国也被完全征服。

然而,在更远的中亚地区,情况就要困难得多了。当时,这里定居着伊朗民族,分成许多小王国、公国和城邦,还有游牧于草原和城市中心之间的突厥部落。

阿拉伯军队并非面对单一敌人,而是必须逐个征服这些细小的国家,在接下来的五十年里,他们将面对顽强的抵抗,同时不断应对叛乱和挫折。那时,哈里发的统治权已传给倭马亚王朝。该王朝任命基塔巴·本·穆斯林为库拉桑的总督,他是一名出色的行政官和军事指挥官,通过聪明的政策将当地的伊朗人招募到他的军队中,并将一些细小的统治者纳入哈里发国家的权力结构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平定了这个以河中地区为最重要的地区。

这些在中世纪时期是世界上一些最富裕的土地,这要归功于与中国的广泛贸易,主要是丝绸和玉石,以及与欧洲在琥珀、毛皮、蜂蜜和海象牙等商品的贸易,使得河中地区成为全球最具战略重要性的地区之一。

但是,随着这些领土被唐朝影响,哈里发国家进入了中国唐朝的利益范围内。

在数个世纪里,中国在中亚地区展现了其存在感,在唐王朝玄宗皇帝的统治时期,其对西部的野心不断壮大。

玄宗是一位勤奋而睿智的统治者,唐朝在他的治下文化和权力的巅峰。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进行的军事改革,将辅兵制度替换为都统军制度。

说到这里就得细说了,今天我们谈的高仙芝其实就是朝鲜大将,人投募唐军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属于各取所需:蕃人需要军功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唐朝需要蕃兵蕃将征战四方。

唐前期武功赫赫,很多人认为是“府兵”的功劳,其实不然。府兵制下,农民平时耕种土地,农隙训练,战时自备行装从军打仗。农民负荷太重,极容易耽误生产,生产一旦跟不上,更加无力从军。而且,由于作战区域广大,府兵动辄要从西向东或从东到西,长途跋涉数百里,这无疑会影响作战效率。

从武德初年开始,就时常发生府兵逃亡事件。到了开元年间,府兵制几乎崩溃,唐廷不得不采取募兵制。后世,王夫之说:“府兵者,犹之乎无兵也。”

既然农业民兵不堪大用,那么世代游牧的蕃兵便受到倚重。蕃人“逐水草而居”,无需养兵之费,能够一直维持“战时体制”;而且生性刚勇,战斗力极强。太宗、高宗征高句丽时,便是大量任用来自西北的蕃兵蕃将。征服高句丽、百济诸族之后,大量来自东北的蕃兵蕃将便成了拱卫边境的力量。

在广阔的西北之地,诸国林立,动荡不安。不过,对高仙芝这样的移民后裔来说,鲜血意味着军功,危机意味着机遇。

低效、庞大的征兵军队被一个多元文化的、经过良好训练的志愿军团所取代,使得唐帝国在短短几年内能够组建一个强大的50万专业军队。


这些改革推动了中国向西推进的步伐。尽管唐朝的军队很少冒险走得太远,超越了塔兰盆地,但偶尔会发动军事干预,以平定中亚不忠诚的小国王和王子们。然而,主要是通过强大的经济和外交关系,中国在该地区建立了牢固的立足点,这种立足点甚至在倭玛亚王朝(旧唐书称白衣大食)的征服后仍然存在,许多城邦继续派遣使节前往中国,并从皇帝那里获得了盛大而大多是象征性的头衔。这种依赖软实力并建立贸易协议,以及名义上的保护国和属国地位,使得唐帝国能够在中亚地区保持强大的影响力,而无需进行军事征服。

在这个时期,对中国向西推进野心的最大威胁是强大的吐蕃帝国。该帝国成功地挑战了唐朝对塔兰盆地的控制,这是一个大部分由战略重要的城镇和城市点缀的沙漠荒地,位于丝绸之路沿线。

这些城市绿洲的军事重要性同样巨大,中国人将其视为通往帝国军队可经过抵达中亚的西部地区的门户。

此外,北方的突厥维吾尔人在这个时期也对唐朝的利益构成了重大威胁,但通过谨慎的外交、朝贡和玄宗的改革,到了公元728年,中国设法在这一关键地区建立了完全的控制。

正是在唐朝在广阔的塔兰盆地巩固势力的时期,不可阻挡的倭马亚军队向东推进,进入了中亚地区。

哈里发国家的实力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们能够推翻一个得到中国支持的粟特王国的统治者,并在唐朝帝国的门前建立一个傀儡政权。然而,倭马亚王朝之前很少受到挑战的优势将遇到敌手,因为中国天朝采取了军事手段来压制阿拉伯的扩张。

一支由一万名士兵组成的干预部队向伊斯兰控制的粟特行军,成功击败了倭马亚的傀儡统治者,随后惩罚性地屠杀了三座整座的索格底亚大城市,并将亲华政权恢复到粟特的王位上。

哈里发国家做出了回应,与吐蕃帝国和托尔格什汗国结盟。仅仅一年后,一支联合部队向东发起攻击,旨在摧毁安西的四个要塞,从那里唐朝控制着塔兰盆地。

如果这次入侵成功,将会削弱中国向西的军事野心。但是中国在安西镇对倭马亚王朝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几乎摧毁了他们的军队。

在战后,原先与倭马亚王朝结盟的突厥部落改变了立场,从北方发起攻击,同时唐朝军队从东方向哈里发国家发起了进攻,有效地将阿拉伯人驱逐出河中地区。

然而,中国人再次在想,阿拉伯人是否能够干涉唐朝的事务?

虽然倭马亚王朝有限地努力恢复在失去的东部领土上的统治,但他们的主要焦点转向了远离该地区的西部。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权力真空,使得阿巴斯王朝得以在遥远但重要的科鲁桑特地区逐渐崛起。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阿巴斯王朝谨慎地策划对倭马亚王朝的阴谋,从不满和失地的当地人中招募追随者,最终举起了革命的旗帜。

起义在阿巴斯王朝的将领阿布·穆斯林的军事领导下迅速蔓延,最终在扎布战役中取得胜利,有效结束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并宣布了第一位阿巴斯王朝哈里发的诞生。

新政权的大部分实力基地位于波斯,这使得他们将军事重心转向了东方,认识到了河中地区这片富饶的土地的重要性。

然而,狡猾的唐王玄宗在阿巴斯王朝革命持续了三年的时期,利用了哈里发国家内部的动荡,发动了一次三面夹击的攻势。

这一次,唐朝军队被命令在中亚建立牢固的军事立足点。

在朝鲜将军高仙芝的指挥下,唐朝皇帝征服了西藏的战略重要盟友,削弱了他们在该地区的存在,并使大约72个城邦臣服于帕米尔和印度喀什重要的山地地区。

随着这些发展,中国直接挑战了阿巴斯王朝对中亚的控制。

在这场混乱中,引发了两个帝国之间冲突的是粟特和石国这两个小国之间的一场争端。

粟特的国王,在过去的35年里一直受到中国的重大影响,向他的宗主国寻求援助。

高仙芝听从了他们的求救之声,前去征服了石国。

首都被围困,唐朝将军答应了国王的安全离开承诺。

但一旦国王接受了投降并离开了他的城墙保护,他就被背叛性地抓获并斩首。

然而,他的儿子逃脱了,并设法通知了科鲁桑特的阿巴斯王朝总督,请求军事援助。

阿巴斯王朝感觉到了集结他们的力量和削弱唐朝影响的时机,他们集结了军队并离开了梅尔夫。

在途中,从仍在哈里发国家控制之下的图哈里斯坦的部分地区召集了增援部队加入主力军。

当他们接近撒马尔罕时,库法前倭马亚总督吉亚德·伊本·萨拉赫与他的随从汇合,并接管了整个军队的指挥,继续向东前进,决心恢复长期失落于中亚草原的伊斯兰力量。

两军在紧邻塔拉斯河的平坦河滩上列阵,离同名城市不远。

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载各不相同,但根据现代学者最一致的估计,吉亚德指挥着多达四万名士兵。

他在前方布置了弓箭手,紧随其后是数排矛兵,两侧各有混合的重型和轻型骑兵,以及一支轻骑兵的小分队,以及他自己的重甲近卫分队作为后备。

与此同时,高仙芝率领着三万名士兵上场。

他模仿了阿巴斯王朝的编队,他的弩手与普通的弓箭手混在一起,由中央穿着重甲的唐朝矛兵支持,两侧分别有游牧民兵的支援,而粟特的军队和他自己的近卫部队则站在更远的后方。

随着秃鹫在头顶盘旋,两位指挥官谨慎地考虑着他们的行动。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存在争议,但根据一个说法,高仙芝命令他的弹丸部队前进,探寻阿巴斯王朝阵线的弱点。

吉亚德做出了回应,随之是短暂的抛射物交锋。

由于拥有更先进的飞行武器技术,唐朝的弩手很快取得了优势,迫使阿巴斯王朝的弓箭手后退。

曹迅速下令让他的矛兵前进。

唐朝指挥官依赖的不是第一次,而是依赖帝国中训练有素的专业军队。

当纪律严明的中国重步兵齐心协力地向前推进时,树木发出了咔嗒声。

紧随其后,骑兵佣兵紧随步兵的支援。

吉亚德让他人数上占优势的步兵前进,希望能够减缓敌人的前进速度,并为自己的骑兵腾出更多机动空间。

随着距离的缩小,两方阵线的士兵们握紧了手中的武器,做好了冲击的准备。

当相互交缠、争斗不休时,鲜血很快填满了空气。

曹示意两侧的骑兵前进,包围阿巴斯王朝的步兵。

吉亚德立即派出他的重型和轻型骑兵部队前去缓解步兵的压力,并抵挡住了中国军队的前进。

在中央,穿着更为坚固的唐朝矛兵将对手推了回去,他们的紧密编队对抗阿巴斯王朝的步兵显得非常有效。

在两翼上,吉亚德的重型骑兵阻止了游牧骑兵的前进。

但高仙芝的雇佣军在面对优势敌人的进攻时坚持了下来。

撒马尔罕的总督随后派出了他的后备部队,试图打破僵局。

他命令他的骑兵瞄准中国步兵的两侧。

然而,与此同时,高仙芝将自己的后备部队移动到了前线,抵消了对手的努力。

双方的实力相当,都不愿意让步。

然而,疲惫是最终迫使两位指挥官撤退并让他们的士兵休息的原因。

类似的僵局持续了两天,有零星的小规模冲突和正面交锋,但双方都未能取得任何显著的进展。

然而,对于这场战斗的另一个说法则声称,两军在战斗阵形中站立了四天,却没有相互交战。

也许双方都不愿意冒险失去他们的军队,他们知道在这个偏远的边疆地区得到增援需要一段时间。

但或许高仙芝并不知道,在战斗之前,吉亚德已经与生活在更远东部的突厥卡尔鲁克部落的一支小分队建立了联系,并将他们招募到自己的队伍中。

随着小群骑手陆续前来了几天,这位穆斯林指挥官将他们隐藏在了塔拉斯河对岸的高草丛中。

然后,在战斗的第五天,吉亚德知道他已经准备好了。

他命令他的弓箭手和矛兵前进,紧随其后是骑兵。

阿巴斯王朝以强劲的步伐前进,而高仙芝让他的部队缓慢地移动到了位置上。

两军的抛射部队开始交换箭矢,唐朝取得了对穆斯林对手的优势。

随着阿巴斯王朝的大量军队向前迈进,迎战敌人。

当中央的步兵发生冲突时,两翼的骑兵分队扩大了他们的阵线,试图互相包抄。

然而很快,阿巴斯王朝的骑兵设法迫使中国的骑兵陷入了残酷的静态混战,因为高仙芝的游牧雇佣军不能假装撤退,否则会暴露出中央步兵的侧翼。

此刻是时机了,吉亚德大声喊道,示意卡鲁克雇佣军发动进攻。

卡鲁克雇佣军从芦苇丛中冲出来,游牧骑手们飞驰前行。一些唐朝军官发现了侧翼上的敌人,但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已经参与了战斗,他们拼命地试图与自己的侍从们组成一条阵线。片刻之后,来自东方的箭矢呼啸而至。在塔拉斯河在背后,卡鲁克骑兵直冲向高仙芝的侧翼。左侧的唐军士气崩溃,许多人试图逃跑,担心会被包围。吉亚德督促着他的士兵,不愿意让敌人逃脱。撒马尔罕的总督智胜过了唐朝的指挥官,现在随着阿巴斯王朝的军队穿过唐军的阵线,数以千计的中国士兵开始倒下。幸存者寥寥无几,高仙芝下令撤退。

然而,中国的消息源对这一结果提出了异议,声称并不是吉亚德出色的外交和战术取得了胜利。相反,唐朝对这场战斗的记载声称,卡鲁克雇佣兵并没有在河对岸,而实际上是在高仙芝的指挥下,他们被指责为战败负责,因为他们在战斗进行到中途时背叛了并从两侧发动了攻击。如果这是真的,高仙芝的一万步兵只占了唐军的三分之一,根本无法抵挡两万卡鲁克兵的攻势。但事实上,最可能的是,无论是唐军还是阿巴斯王朝,都在其队伍中有卡鲁克兵的分队,吉亚德设法在战斗的最后一天发动了突然袭击。

无论如何,在参与塔拉斯战斗的三万唐军中,只有极少数幸存下来。在塔拉斯战役的余波中,其结果的重要性并不立即清楚。从战略上讲,这场战斗是一场战术上的平局。高仙芝对于重新发动入侵的计划从未实现,因为唐朝暂时撤回了大部分军队,以应对国家北部和南部日益加剧的动荡局势,以及对帝国造成进一步压力的吐蕃侵扰。与此同时,哈里发王朝对东扩的势头被阻止了。尽管理论上阿巴斯王朝在取得如此惊人的胜利后本可以利用其优势,但当时他们的补给线仍未完全建立,因此派遣大军东进并不明智。

因此,阿巴斯王朝与唐朝的边界稳定下来。但塔拉斯战役似乎在当时的中国和阿巴斯王朝编年史中并未引起多大注意。然而,它产生了重要的后果。

中国帝国不再有干涉中亚事务的立场,这意味着在他们的胜利之后,阿巴斯王朝将在那里扎根。虽然中亚的突厥和波斯人在751年的战役后并未立即皈依伊斯兰教,但通过驱逐了中国人,就不再有抵制穆斯林存在的力量,这使得阿巴斯王朝逐渐扩展了他们在该地区沙漠、山脉和草原上的影响力。在接下来的250年里,中亚曾经的佛教、印度教、琐罗亚斯德教和基督教的部落几乎都成为了穆斯林。但或许最重要的是,在战斗后被俘的人中,有中国工匠,精通造纸技术。很快,在中东穆斯林城市中出现了造纸厂,而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这项技术也传播到了欧洲,推动了科学和神学的进步。随着对商业、工业和艺术的推崇,哈里发王朝的威望将在已知世界中传播,成为阿巴斯王朝的旗帜下的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唐朝   穆斯林   中亚   王朝   帝国   亚洲   步兵   骑兵   中国   军队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