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官遇见了朱元璋,不认识朱元璋还跟他喝酒,结果官升十级

文/扶苏秘史

编辑/扶苏秘史[熊猫]


朱元璋与秦始皇,两个开国皇帝的残暴与不同,朱元璋和秦始皇都以残暴闻名,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延续近300年,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仅存续15年就覆灭了,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两人的残暴对象不同——

01

朱元璋的孤独与反思

朱元璋出生于一个普通农家,天性聪慧,但十几岁时却遭遇了巨大的变故——他的父亲、母亲和哥哥都相继离世,年仅16岁的他无力承担家庭,只能出家为僧,在皇觉寺当了三年扫地僧。

这段艰苦的生活经历对一个少年心灵的影响极为沉重,日后也深深影响了他的性格和作为。

扫地僧的工作主要是到村镇里乞讨度日,让他深入民间,对各地风土人情有了解,尽管时常受到白眼与侮辱,但这已是他唯一的生存选择。

后来朱元璋离开寺院,加入了激进的红巾军,他从一个乞丐,一步步奋力向上,终于推翻腐朽的王朝,但这漫长征途也让他在野心与手段上越发强硬残忍。

在战乱年代,他经历了艰难卓绝的抗元斗争,并最终击败元朝建立大明王朝,自己登上皇帝宝座,改名朱元璋。

但王座之巅的寂寞感却日益加深——他时常担心大臣背叛,因此频繁地整肃大臣、清洗朝堂,这使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深怕言语有失,便会被皇帝处死,因此,大臣们都不敢与皇帝过于亲近,生怕招来杀身之祸,朱元璋也就更加孤单。

这位铁血君主其实也有另一面,一年的除夕之夜,朱元璋远离宫廷与侍从,只身来到都城街头。

沿着宁静的街巷漫步,家家户户窗内是团聚的欢声笑语,街上却空无一人,朱元璋心中涌起一阵孤独感。

这时,他走过一座衙门,隐约听见里面传出歌声,门开着,朱元璋探头望去,只见一个年轻小吏坐在桌前,一边小酌一边轻声哼唱。

朱元璋十分好奇,便走进去装作普通老头的样子搭话,推门而入,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吏正在吞云吐雾,一边大口痛饮梅子酒,一边哼着小曲。

朱元璋上前询问,原来小吏是要留在这里值年守,小吏说官府不能丢空,这是他对国家的忠诚,朱元璋又问他不想家吗,小吏说想念母亲,但不能因私废公,朱元璋听了很感动,夸赞他是个可造之材。

03

朱元璋遇良吏见仁见智

小官已经30出头,在乡下一个偏远衙门做了十几年小幕僚,谨小慎微惯了,从不敢有过人之想。

他的老母亲身体欠佳,今年他来朝行在,无法回家陪老人过年,心中惦念已久,两人很快投机言谈,气氛和睦亲切。

朱元璋久未遇到如此真诚的言谈,感到久违的放松,小吏的言谈中透出朴实善良的性格,朱元璋恍惚间看到年轻时的自己,不禁对小吏倍感亲切,权力带来的孤独感涌上心头,他明白小吏的天真才是自己迷失已久的天性,

朱元璋聆听着小官的抒怀,恍惚间仿佛看到了年轻的自己——一个朴实孝顺的少年,度过了简单却幸福的童年。

他也曾像小官一样,想要孝敬父母,希望能让老两口儿有个安稳晚年,然而残酷的现实毁掉了这个小小心愿。

他甚至来不及为父母料理后事,就只能带着一腔恨意起义,如今遇见这样老实本分的小官,朱元璋立时便将他视为知己,或许正是看到了年轻的自己的影子,这份亲切让朱元璋久久不能平静,

两人畅饮到深夜,分别时,小吏问朱元璋可有家室,朱元璋说没有,小吏便邀他明年再来作客。

朱元璋笑着点头答应了,心中却泛起一丝苦涩——他身为天子,享有无上的荣华富贵,却终究是个孤家寡人,这简朴忠厚的小吏,竟比他过得更加圆满幸福。

斟酌后,朱元璋决定提拔小吏,以慰藉自己的久违真情,第二天,朱元璋召见小吏,将他升为正五品官员,还允许他回乡照料老母。

这是破例的恩赐,让小吏受宠若惊,朱元璋认为小吏勤政爱民,必成良臣,他也对小吏过年未能回家表示歉意,这样的人才应该得到提拔。

小吏稀里糊涂地被带到了金銮殿之上,当见到朱元璋的那一刻,小吏顿时吓得六神无主,赶紧下跪请罪,磕头如捣蒜。

朱元璋则十分热情地让小吏不要害怕,当着众人吩咐道:“爱卿莫怕,你能在除夕之夜坚守职责,为国效力,十分可贵。

而且,你还能不忘远在家乡的母亲,说明你为人很孝顺,朕今日让你升任你老家的知府,这样既能造福一方为朝廷尽忠,又能照顾你的老母亲为家里尽孝,”

要知道中国古代的任官制度,遵循严格的“异地为官”原则,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坐大,不允许任何人在自己老家为官,而且想要越级升迁,都必须要经过吏部严格的考核,再由皇帝审核。

所以,朱元璋的这番话,让小吏惶恐不已,而且朱元璋的朝令夕改、恩威并施也是出了名的,于是小吏只能马上谢恩推辞。

但真心帮助小吏的朱元璋,则严厉地说道:“让你受任升官还敢推脱,不必遵循旧例”。

看到皇帝有些生气了,知道伴君如伴虎的小吏也就不推脱了,领旨谢恩后,跪着退出了大殿,明代官员的品级共分为九品十八级,该小吏原本无品无级,就因为和朱元璋的一顿酒,就一跃成为了正四品知府,连升了十级,顿时走上了人生巅峰。

此事成为美谈,显示出朱元璋的仁厚一面,他严苛处治贪官,也知惜品行优良的官员,虽然手段残忍,但也成功清除腐败之气。

遇见老实的小吏,朱元璋放下君臣礼法,以平等的态度倾诉衷肠,展现出不同的一面,这反映出一个杰出帝王的复杂性格,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柔软。

04

朱元璋用人如用贤

朱元璋在历史上被视为一位冷酷无情的君主,但他也是一个善于识别人才和任人唯贤的明君。

有一次,朱元璋在用膳时,发现饭菜里混入了一根头发,龙颜大怒之下,立即召来了御厨问罪。

御厨面无惧色,镇定自若地走进金銮殿,仔细观察了朱元璋的情况后,恭敬地说那不是头发,而是“龙须”。

原来朱元璋的胡须碰巧少了几根,这才引起了误会,朱元璋这才恍然大悟,顿感尴尬,马皇后也在一旁打圆场,化解了这起烦心事,朱元璋对御厨的机智和镇定非常欣赏,哈哈大笑,就地封赏了御厨和光禄寺卿。

又一次,朱元璋在召见乡老人的时候,试探性地询问民间是否还有造反之事,这个问题对在场的老人来说过于敏感,稍有不慎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朝中的奸佞们只会讨好君主,而无法如实相告。

在场的老人们面面相觑,都不敢轻易回答,只有一名叫金大节的乡老人,巧妙地说“捕获已尽,唯恐复生”,既表达了民间已无大患的现状,又提醒朝廷不可松懈治理,朱元璋对金大节的胆识和谋略赞赏有加,封他为知府,担任重任。

除此之外,朱元璋在洪武十九年还颁布过谕旨,给8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津贴,90岁以上者则加发赐帛和棉絮,以示对老人的尊重与关怀,这充分显示出朱元璋重视老人们的生活需求,也看重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

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于底层人民和有才之士并不苛刻,而是善于发掘人才,任人唯贤,他不拘泥于出身和身份,重在才智和胆识,虽为君主,却不乏平民之情,这也是朱元璋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元璋创建明朝,终成帝王,从一个穷苦农家子弟,经历家破人亡、出家乞讨,终于建国称帝,他实现了翻身做主的夙愿,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至亲至爱的父母、妻子、儿子,一个个离他而去,徒留下冷酷的权力,少年时期的艰辛磨炼造就了朱元璋的性格。

05

朱元璋与小官的邂逅,让我们看到了君主与臣民之间纯粹的人性交流,然而,历史上许多皇帝都曾与贫寒之人有过交情,却终被权力腐蚀。

他是一个悲剧的英雄,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却也因此失去了太多,起义军时期简陋的兄弟义气,都被权力的阴影湮灭。

我们期待着理想国的到来,但权力游戏似乎难以根除,人性的善与恶,将伴随人类文明永远存在,历史繁荣落幕,兴衰轮回,我们仍在寻找道德的底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任人唯贤   小吏   知府   残暴   言谈   君主   大臣   皇帝   权力   老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