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什么能成为徐州的文旅名片?

交汇点讯 9月22日晚,第二届汉文化论坛文艺演出暨2023中国(徐州)汉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徐州国家5A级景区云龙湖畔举行。9月22日至11月中旬期间,围绕“多彩两汉 品味徐州”的主题,徐州将推出系列文旅活动,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跟着苏轼游徐州”。近日出版发行的《江苏地方文化史· 徐州卷》专门介绍了苏轼文化对徐州的影响。苏轼在徐州做了什么?为什么会成为徐州的文旅名片?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抗洪抗旱,发现并开采煤炭

“苏轼文化在徐州文化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恒久的生命力。”中国矿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苏轼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管仁福告诉记者。

据管仁福介绍,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初,苏轼由密州调任河中府(今山西运城)知州,还没有上任就改任徐州知州。四月二十一日,苏轼一行抵达徐州,陪同前来的还有他的弟弟苏辙、王夫人和他的儿子等。

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州(河南濮阳)曹村决口,洪水向东南灌流,泛滥于梁山泊,又溢涨于南泗水。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就抵达了徐州城下。苏轼置身家性命于不顾,身先士卒,妥当部署,稳定民心,筑堤护城,带领徐州军民与滔天洪水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战斗。抗洪最终取得了胜利。他与徐州军民一起修筑的城南抗洪大堤,后来被称为“苏堤”,如今发展成为徐州市区一条干道——“苏堤路”。

洪水退后,为预防后患,他又上书朝廷,请求蠲免徐州赋税,增筑外小城。次年,朝廷赐钱二千四百一十万,筹集常平钱六百三十四万、米一千八百余斛。苏轼募集7400多民夫进行城防设施建设,加固城墙,筑牢堤岸,在河流要冲增筑木桩堤岸4处,并在城墙最为薄弱处——外小城东门兴建了一座十丈高楼,以黄土涂抹墙壁,取名“黄楼”,寓意土能胜水,镇伏水患。黄楼的建成将这次抗洪胜利凝聚成了一个永恒的文化景观。

抗洪后的第二年春天,徐州遭遇了严重的干旱。为了缓解旱情,苏轼打听到徐州城东二十里处有一石潭,与泗水相通,且与泗水的涨落清浊相呼应。为了及时缓解旱情,苏轼亲自前往石潭祷雨。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徐州祈雨青词》和《起伏龙行》诗文。

这类作品绝非是苏轼的游戏之作,而是抗旱救灾措施的真实记录,充满着苏轼悲天悯人、关心百姓疾苦的人道主义情怀。

元丰元年(1078)十二月,经冬无雪,苏轼又先后前往雾猪泉和灵慧塔祷告祈雪。

苏轼在徐州任职期间的另一件重要事件,就是发现和开采煤炭。在徐州西南50里的白土镇发现了品质优良、储量丰富的煤田。为此,他写下了著名的诗篇《石炭(并引)》。

此举解决了普通居民冬天烧火取暖问题,有效解决了利国监冶铁的燃料供应问题,也拉开了徐州使用和开采煤炭千年历史的序幕。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接到调任湖州(今属浙江)的诏命。当父老闻知他要调离徐州,纷纷前来追送。父老献酒献花,倾诉抗洪斗争中凝结的情谊。种种感激的语言,引得苏东坡亦不禁热泪潸然。

留下了大量反映心路历程的诗文

苏轼在政务之余,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管仁福认为,这既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生活为政的方方面面,也展示了他这一时期的心路历程。

苏轼的诗或直面现实、或唱和应答,诗歌的平易化和议论化是其突出的特色,他的《石炭并引》诗第一次把开采煤炭的题材写到了诗里,最早揭开了煤炭文学的第一页。诗歌名篇还有《九日黄楼作》《登云龙山》《百步洪二首并叙》《送参寥师》《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二首》《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等。

苏轼还用词的形式描写农村田园风光。代表作名篇有《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永遇乐·明月如霜》《江城子·别徐州》等。

“苏轼的散文或者是陈辞治国为政方略,或者是对历史人生的哲理感悟,或者对现实委婉讽喻,可谓内容多元,形式多样,文笔斐然。”管仁福说。

被收入《古文观止》的《放鹤亭记》是苏轼这一时期的不朽名作,徐州云龙山及放鹤亭由此名闻遐迩,成为人们争相登临游览胜地。苏轼在徐创作的散文代表名篇还有《徐州上皇帝书》《宝绘堂记》《眉州远景楼记》《游桓山记》《日喻》等。

徐州的云龙山、放鹤亭、百步洪、燕子楼、快哉亭等名胜,都是因为苏轼的诗作而熠熠生辉,光耀千古。

苏轼对徐州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

苏轼知徐州期间,内心却始终充满矛盾、忧虑。在这些矛盾、忧虑中,有他对弟弟子由离别的思念,有对自己未老先衰的忧生之嗟,有对徐州气候不适的苦恼,有对王安石变法弊端的不满,有对新旧党争残酷的忧惧,有对仕与隐的彷徨等等。诸多的矛盾、忧虑使苏轼这一时期对人生的变幻无常、“吾生如寄”的感受最为深切。但苏轼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有被这些矛盾、忧虑所压倒,而是以放鹤情怀、“寓意于物”的审美态度从容面对,实现了对失意人生的诗意超越。

苏轼徐州时期的文化活动是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也是他一生知八州为政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林语堂曾说:“甚至才高如苏东坡,真正的生活也是由四十岁才开始。他现在就要进入他的徐州时期,也就是他的‘黄楼’时期。”

当年苏轼为了使黄楼更有文化内涵,请他的弟苏辙以及各位具有艺术才能的朋友创作诗、赋、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品,并装潢于黄楼之内。苏轼用心血和文章铸就的黄楼具有了永久的文化经典的意义,这座黄楼也成了后世文人追怀苏轼的一座丰碑,历代题咏不绝。

苏轼知徐州虽然时间不长,但在他任八州地方长官的经历中,时间长度仅次于密州时期,而徐州在当时较密州更为富庶发达、交通便利,这让他在为政、为文、交友等方面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所以他在徐州留下的文化遗产是非常丰厚的。从徐州现在有形的文化遗存来看,黄楼、云龙山、放鹤亭、东坡石床、黄茅冈、百步洪、燕子楼、快哉亭等名胜古迹都有苏轼鲜明的印记。他为政业绩煌煌,还留下了300多篇诗文作品,徐州人民至今仍缅怀苏轼在徐州的功绩。

“由此可见苏轼对徐州文化的影响之久远。可以说,在徐州文化的发展史上就其文化的遗存与影响而言,还没有人可以与他比肩。”管仁福说。

据了解,近年来,徐州注重苏轼文化研究和弘扬,推进黄楼、燕子楼、快哉亭、放鹤亭、显红岛、百步洪、黄茅冈、杏花村等苏轼文化遗迹的修复与利用,擦亮徐州苏轼文化品牌。此次“跟着苏轼游徐州”活动包含了众多与苏轼相关的重要景点,游客可回望苏轼在徐州留下的足迹,实地感受苏轼的怡然自乐的心境,与苏轼来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图片由管仁福提供(署名除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3

标签:徐州   苏堤   泗水   名篇   诗文   洪水   忧虑   煤炭   名片   时期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