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观天,点燃科学梦想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9月21日下午,“天宫课堂”第四课开讲。在距离地球400公里外的中国空间站里,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以天地互动的方式,为全国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太空科普授课。

本次授课活动分别在北京、内蒙古阿拉善盟、陕西延安、安徽桐城及浙江宁波设置了5个地面课堂,约2800名学生代表参加了现场活动。

除了在轨展示、介绍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外,航天员还演示了球形火焰实验、奇妙“乒乓球”实验、动量守恒实验以及又见陀螺实验,并与5个地面课堂进行了互动交流。

在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院路校区体育馆的地面课堂里,北航实验学校初二学生于詹润对球形火焰实验印象深刻。在于詹润看来,与地面蜡烛燃烧时的锥形火焰不同,太空中蜡烛燃烧时呈现的球形火焰十分具有美感,“通过航天员的讲解我也知道了,由于处在微重力环境,缺乏浮力对流的条件,因此火焰才会呈现出与在地面燃烧时不同的球形”。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桂海潮和朱杨柱两位航天员展示的奇妙‘乒乓球’实验,他们用两只包裹了毛巾的球拍居然可以把水球当成乒乓球来打。通过他们的讲解,我明白了这是由于在微重力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和毛巾上特殊的疏水材料特性造成的。”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文昌小学503班学生陆云屹说。

在本次“天宫课堂”,作为首位载荷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桂海潮也再次与大家见面。

“刚才老师介绍了时频实验柜,我想请问航天员老师,它创造的超高精度究竟有多高?有什么具体的用途?”安徽省桐城中学高二学生姚瑶向“太空教师”发出自己的疑问。桂海潮细致回答了她的问题:“目前,我们的时频实验柜已达到一亿年误差不足一秒,为科学实验的进行和航天器的运行提供了可靠的精度。”安徽省桐城中学本次成为全国5个地面课堂之一,学校组织学生收看,感受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神奇的科学现象。

地面课堂上,桂海潮的学生、北航宇航学院博士研究生王世杰通过镜头仔细打量着许久未见的导师。看完导师在太空做的5个实验后,王世杰认为,“这次实验的科学性更强,内涵更丰富,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感受到不同的亮点。”

对王世杰而言,最吸引他的是又见陀螺实验——实验中,桂海潮手持陀螺飘浮在实验舱,依靠陀螺转动产生的陀螺力矩轻松实现了身体的转向。

“其实在空间站的姿态控制执行机构中,也应用了类似陀螺的装置,这个实验和空间站姿态调整的原理结合得特别紧密。”言语间,从事航天器动力学控制研究的王世杰对太空充满了期待和向往,“在太空中做这个实验,比在地面上做直观多了,太空确实是一个开展科学实验的好场景。”

几个月前,“博导去天上出差”的消息在王世杰的朋友圈里刷了屏。从此,“去太空出差”也成了这个年轻人新的梦想。

在梦天实验舱里,这场特别的科学课播撒着科学与梦想的种子。这个梦想映照在王世杰眼中,也映照在“天宫课堂”下千千万万的孩子眼中。

作者:本报记者 梁丹 王志鹏 通讯员 张倩 汪文涛

《中国教育报》2023年09月22日第1版 版名:要闻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桐城   安徽省   航天员   球形   空间站   陀螺   火焰   太空   课堂   地面   梦想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