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赛华裔冠军刘晓禹:很庆幸,我没在十七八岁就获奖

两年前,在第18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夺冠,让当时24岁的刘晓禹横空出世。

在这之前,这位华裔年轻人默默无闻:他出生在巴黎,后搬到蒙特利尔;7岁才学电子琴,一天练15分钟;10岁拥有第一架钢琴,但只是众多爱好之一,他曾梦想成为游泳运动员或赛车手;并非世界顶尖名校出身,而是在家门口的蒙特利尔音乐大学学习。这位非典型肖赛冠军的出现,让万千琴童和家长在“勤学苦练”之外,看到了一种松弛感,一种新的可能性。

转眼,刘晓禹获奖已两年,成名后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转变?10月27日晚,他在上交音乐厅带来一场独奏会,这是他获奖后首次来沪开独奏会,也是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之一,开票当天就宣告售罄,足见上海观众对他的期待。演出前,刘晓禹接受了记者的访问。

刘晓禹在上海交响音乐厅外 史迎曦 摄

获奖之后,真正的挑战开始了

这次来上海,刘晓禹只待三天,第一天抵达,第二天排练加独奏会,第三天离开。这样的生活,他过去两年已经习惯了。平均每年近百场演出,平均三四天就有一场。这意味着,每到一座城市,就是机场、酒店、音乐厅三点一线式的旅程。

他形容这跟他获奖前的生活,“是黑与白的巨大对比”。之前他还是一个学生,一年顶多有四五场演出。获奖就像一次人生的“突变”,他预见到,“或许需要用整个余生来消化这几个星期里发生的事情”。

得知获奖的当晚,他没时间和父母庆祝,就直接被拉去谈接下来的演出计划,然后发现,一连几个月都回不了家,演出计划直接排到两年后。仅仅演出后十天内,他就演奏了七次自己的决赛曲目——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在全世界飞来飞去,去不同的城市演奏,这样的职业独奏家生活,刘晓禹以前想象过,但真的经历了,才发现是巨大的挑战,需要很强的应变能力。

刘晓禹独奏会现场 蔡磊磊 摄

比如,仅仅是收拾行李这样一件小事,就够头疼的。“你只能带一个行李箱,要带什么,怎么更有条理,其实是需要经验的。”这件小事,他的老师,第一位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亚洲钢琴家邓泰山也来给他支招。“获奖之后,比起音乐,老师教我的更多的是这样的细节,如何去适应这样的生活,如何去平衡演出的持续消耗和自己的积累,这都需要智慧。”

当然,更要适应的是如何在聚光灯下,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

两年前,刘晓禹的获奖感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还会是你们认识的那个有趣而谦逊的Bruce。”

24岁,在他看来,是一个很适合获奖的年纪。因为没有年轻到被突如其来的荣誉冲昏头脑,也不会太过老练。“我很庆幸,没在十七八岁就赢得这个奖。如果是那个时候,我可能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

在繁忙的巡演中,刘晓禹总是在寻找喘息的时间。“过去两年,最长的一次空隙,是三个礼拜没有开音乐会。我会要求有这样的时间,回到家中,跟家人待在一起,跟自己相处,去过正常的生活。”

这次在上海短暂停留,只有抵达的晚上,刘晓禹在酒店附近散了一会儿步,没有更多时间去探索这座城市。不过,来之前,他偷偷查过上海哪里有卡丁车场地,幻想演出完可以去过一把赛车瘾。

“每去一个地方,都会找卡丁车场地。”刘晓禹说,“不过,可别告诉我的经纪人。”

刘晓禹在上海交响音乐厅舞台上 蔡磊磊 摄

不只有钢琴,不只有肖邦

刘晓禹英文名Bruce,来自功夫巨星李小龙。比起钢琴家,他看上去的确更像一个运动员,热情、积极、阳光。以至于,一开始他想要学习肖邦的作品时,包括他的老师在内,很多人认为他不适合:肖邦太忧郁了,而刘晓禹太乐观。

但他觉得,肖邦并不总是忧郁、失意的,他也有快乐的,充满舞蹈性的一面,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演奏,呈现出更丰富立体的肖邦。他的演绎赢得了观众的认可,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今审美的变化。有人评价,“刘晓禹演奏出阳光明媚的肖邦,新世纪的肖邦”。

顶着肖赛冠军头衔,观众期待现场聆听刘晓禹演奏的肖邦。但此次上海独奏会,除了肖邦的《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他还演了巴赫的《G大调第五法国组曲》,拉莫的《六首作品》,卡普斯京的《变奏曲》,李斯特的《唐璜的回忆》。通过这套横跨300年不同风格的曲目,刘晓禹展现出全面的趣味和驾驭能力。

一位现场观众说:“认真地看手指动作看踏板,看他挥汗如雨发丝飞起,他的《唐璜的回忆》太震撼了,太佩服他的体力!”

“魔都的朋友们,你们昨晚超燃的。”演出第二天,刘晓禹在小红书上发了一组照片,跟观众互动。其中有几张是音乐会前,几位观众在上交音乐厅大厅练琴的照片。大厅角落,放着一架立式钢琴,上面写着“play me”(弹我吧)。照片中,坐到钢琴前演奏的背影,有孩子,也有老人。刘晓禹配文:“场外练琴的观众我都听到了,气氛很棒!加油!”

刘晓禹独奏会前,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大厅演奏的孩子

这场独奏会现场,来了不少琴童和他们的父母。刘晓禹的成长经历,给了他们许多启发。在许多人的认知里,学习乐器,童子功十分重要,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从很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卷”。

刘晓禹认为,在最初的时候,“培养兴趣”最重要。他的第一个电子琴老师是父亲在报纸上找到的,唯一的要求是“耐心”。他很庆幸,自己小时候没有“过度消费”对钢琴的兴趣。

“因为一旦兴趣被打破了,就没有愿望继续下去了。”直到今天,刘晓禹还把钢琴称作自己的“爱好”,作为游泳、赛车、围棋、乒乓球、魔术等15项爱好之一。开启职业演奏家生涯之后,他的一个苦恼,就是没有时间去进行其他的爱好了。也许,正是因为没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他的音乐里,多了一些自然流露,多了一些快乐。

刘晓禹发现,人们常常很在意练琴的时间,而非练琴的目的,这是本末倒置的。“很多人认为,每天要练7个小时,但其实并不在意这7个小时要达成什么。我认为,当你什么时间不想干一件事,就该换一件事了,因为你的效率已经在下降了。”

刘晓禹在上海交响音乐厅外长廊 史迎曦 摄

匆忙的上海之行中,刘晓禹抽空去听了英国钢琴家史蒂芬·霍夫和余隆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出。巧合的是,史蒂芬·霍夫同样以兴趣广泛闻名。钢琴家身份之外,他是一位高产的作曲家和作家,还喜欢画画。难能可贵的是,40年职业生涯中,霍夫一直保持着激情和创造力。

史蒂芬·霍夫62岁,刘晓禹26岁。他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关要过。

栏目主编:施晨露 题图来源:蔡磊磊 摄

来源:作者:吴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蒙特利尔   肖邦   钢琴家   音乐厅   华裔   上海   庆幸   钢琴   观众   演出   兴趣   冠军   时间   刘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