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子兵法》窥探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一。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形成,正是根植于中国哲学的“肥沃土壤”。治未病理论的首次正式提出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而其思想基础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

众所周知,《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出自战国时期,自秦代、汉代以来历朝历代均有补充,最终成书于西汉中后期,而《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兵法中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对政治斗争、情报竞争、市场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故《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的形成也势必受到《孙子兵法》中哲学思想的影响。本文即从《孙子兵法》的角度窥探中医治未病思想,以期追本溯源。

未病先防在疾病发生之前,就应积极地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孙思邈亦曾说过:“常需安不忘危,预防诸病。”这一点可从兵家“有备无患”的战略思想中窥见一斑。

善守者敌不可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孙子兵法·虚实篇》曰:“攻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固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从攻守策略的角度论述了严密防守的重要性。若以防守能力比喻人体正气,敌军攻势比喻外来邪气,则此谋略恰可延伸于未病先防理念,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曰:“猝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也告诫人们“五脏元真通常,人即安和”“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其根本都是在调养正气,则邪无法得虚而伤人。

役不再籍———不妄作劳

《孙子兵法·作战篇》曰:“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在征兵、征粮时需适可而止,因为远输则百姓贫,导致力虚、财殚,内虚于家;在用兵时也应量力而为。治未病思想之“不妄作劳”正是由此萌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言“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华佗在阐述运动养生之法时对其弟子吴普说道:“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而。”

重视动以养形,但也告诫后人运动应量力而为。

借天时———顺应自然,发火有时———因时制宜

《孙子兵法·火攻篇》曰:“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

发起火攻要选择有利的时机,选择干燥、起风的天气,此为借天时。未病先防也应因时制宜,《灵枢·本神》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存其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更是具体阐述了春夏秋冬四季调养生息之法,指出对于阴阳四时,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顺地势———因地制宜 天时、地利、人和是兵家取胜的 3 个关键因素,故《孙子兵法》尤为重视顺应天地之自然因素,有专论地势作战之《孙子兵法·地形篇》,详细论述了不同地形的作战策略如“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等,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作战原则。

治未病亦需因地制宜,《素问·五常政大论》言:“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西北方人皮肤腠理密,人皆食热,故宜散宜寒;东北方人皮肤疏,腠理开,人皆食冷,故宜收宜温。

欲病救萌疾病尚处于萌芽阶段时,病邪轻浅,是治疗的最佳时期[9],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促使疾病早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后世张仲景亦指出:“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可见,欲病救萌是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兵贵神速———早除其萌

《孙子兵法·九地篇》曰:“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用兵的主旨重在迅速,抓住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欲病救萌之法亦是如此,关键在于抓住先机,在邪气尚未充盛之时及时、迅速采取措施。《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苗头初露,疾病初发时就迅速治疗,少量轻剂即可治愈,也保护了脏腑不受损害,此谓治未病也。

围师必阙———给邪以出路

《孙子兵法·军争篇》曰:“围师必阙,此用兵之法也。”在攻城之时,不可将城池围死,应留有缺口,让敌军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则不会作困兽之斗。避免闭门留寇的思想出自《孙子兵法》,后世发展成为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欲病救萌的过程中,当有外邪侵入人体时,首先应驱邪外出,给邪以出路,灵活运用此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根据外邪侵犯的部位制定了具体的方法,“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尤其是瘟疫盛行的明清时期,吴又可将“给邪以出路”作为治疫大法,最为擅用泻法。

知己知彼———辨证论治

《孙子兵法·谋攻篇》曰:“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在欲病救萌的关键时刻,知己知彼更是首要条件,中医辨证论治之“辨证”即在“知己知彼”。尤其是当疾病出现诸如寒热虚实错杂或真假象等复杂情况时,此举作用便更为凸显。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描述的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出不止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表象为身热、面赤、不恶寒、干呕、咽痛之热象,但综合下利清谷及其舌脉,可知此为真寒假热、阴盛格阳之实寒证,若不能明辨真假,救治必会南辕北辙。

既病防变患病后防止传变亦谓之治未病。

清代叶天士提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控制疾病发展需先稳固病邪尚未到达之处。早在 400 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就提出了“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守其所必攻”,作战中先于敌人占据领地就能处于以逸待劳的主动地位,守护好敌人将要进攻的城池,此与“先安未受邪之地”有异曲同工之妙。

方止圆行———阴平阳秘

《孙子兵法·兵势篇》曰:“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混混沌沌,形园而不可败也。”在敌我相争而混乱不清的队伍中,将士摆成圆阵,首尾连贯,方可与敌作战应付自如,著名的“八卦阵”便是在此原理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成。

首尾相接的圆形布阵,阴阳互相转化,互根互用。因此在防止疾病传变的过程中,首先要调理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定其血气,各守其乡”,以防止其出现阴阳互损。

五行无常胜———脏腑之生克制化

《孙子兵法·虚实篇》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意为用兵作战无固定刻板的姿势,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固定的常胜。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五行之间的复杂关系。“五行无常胜”观点对《黄帝内经》的理论构建、阐释生理、病理、疾病传变、治疗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素问·保命全形论》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减,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具体阐释了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以肝病为例,《难经·七十七难》言:“然所谓治未病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即根据五行乘侮理论预测疾病的发展、病位的变化,以做到先安未受邪之地,是“五行无常胜”观点在治未病方面的体现。

善战者求之于势———截断病势

“顺势而为”是兵家的重要谋略,《孙子兵法·兵势篇》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巨石能被冲走是利用了湍急流水之势,自古善战者,都善于顺势而为。在治未病中,也应善求于势以做到既病防变。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言:“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动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虽太阳经病位在表,但出现发痉先兆,有传里之势,故应按其病势选用葛根汤生津舒筋,以防止发展成痉证。又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言:“太阳病……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穿则愈。”顺应疾病传变之势,提前预防疾病的发展,这正是“顺势而为”思想在中医治未病中的应用。

4瘥后防复《素问·热论》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在病后调理期,应做好疾病后期的善后调理,防止疾病复发,以收治未病之全功。《孙子兵法·九变篇》亦云:“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通过辨证、治疗,已经明确病邪所攻之处,疾病后期应以此处为重点进行调理,使邪“恃吾不可攻”。

冲其虚也———补其不足

《孙子兵法·虚实篇》曰:“进而不可防者,冲其虚也。”进攻时应首先冲击敌人的虚弱之处。

所以在疾病后期,正虚邪恋之时,防止余邪复发之根本是恢复正气,补其不足,使余邪无虚可乘。自古医家都十分重视病后调养,明代汪绮石在《理虚元鉴·治虚三本》中云:“病虽愈亦是不经风浪。”病后初愈阶段身体机能尚未完全恢复,需谨慎用药,补其不足是治未病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不战而屈人之兵———德全不危

《孙子兵法·谋攻篇》曰:“百战百胜,非善战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最高明的是以德服人。无论是儒家的“仁者爱人”“以礼存心”,还是墨家的“兼爱、非攻”,都蕴含着德全不危的道理。“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调摄精神,修养德行,方可保命全形,阴阳自和。《青囊秘录·卷一》中亦云:“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情志在疾病过程中至关重要,调摄精神,修养德行,方可保命全形,阴阳自和。

奇正结合———灵活变通

《孙子兵法·兵势篇》提出了“奇正结合”的用兵原则,“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特殊战法与常用战法结合起来并灵活变通,以应形于无穷。这种灵活的用兵方法启示医者:临证治病不拘成法,既要善于运用常法,又要善于借鉴非常之法。如中医、西医可以互参互用,在急性期应用西医以迅速控制病情,在中后期应用中医以瘥后调理。

在处方上,除了采用医书上的经典成方外,还需广泛收集民间验方。故治未病不拘成法,灵活变通,以不变应万变。由此可见,作为传世经典的《孙子兵法》对中医治未病理论启发颇深,广泛而全面。《孙子兵法》所论之兵法与中医治未病之医理无论从哲学思想之源,抑或思维之径均密不可分。因此,从医学外部深入挖掘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形成,追本溯源,将诸子百家思想与中医治未病结合进行研究,具有无限潜在的学术价值,有待进一步探究。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孙子兵法   黄帝内经   素问   热病   善战   作战   正气   阴阳   疾病   理论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