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天路”“桑洋水路”全媒体采访行-常平仓:民之大计,国之命脉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聂忠华 李如意 韩梅 作者 亢春宁 韩洁 王晓娜 武殿森

天下粮仓,民之大计,国之命脉。

在蔚州古城鼓楼西侧,坐落着一座明代古建——常平仓。它低调质朴却意义重大,从修建至今已静卧于此620年,如今虽不再现往昔热闹,但它保一方安定的辉煌却仍在代代传颂。

蔚县古称蔚州,历史上有米粮川之誉。明永乐元年,蔚州地处边地,驻军较多,便建蔚州卫仓(军粮仓),清初改用常平仓,又名丰豫仓,俗称北仓。清朝的常平仓有仓廒11座,占地约7700平方米,现仅存大小仓廒四座,还有一座仓神庙和戏楼,至今保存完好。2006年,蔚县常平仓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认证为“沿用至今年代最久的粮仓”。

常平仓,顾名思义,为求长年国泰民安。它属于官办粮仓,仓中所储粮食归朝廷,地方官吏不能随意支配,其中粮食主要由官府从民间购入,这些粮食于太平之年集于官仓,是朝廷的经济后盾和应急准备。粮食丰收,价格低落时,朝廷责成地方官府以高于市价的价格将粮食收回,最大限度保护粮农利益,不致“谷贱伤农”;灾荒之年,粮价上涨时,再以低于市场价格抛售,救急且稳定物价,不致“谷贵伤民”。这便是常平仓的意义所在,而这一“平抑粮价,调控市场”的治国之策不得不令人惊叹。

2011年,蔚县常平仓开始作为粮仓博物馆使用。当采访团到访时,随着深入的了解,收获的绝不仅是游览的闲适,还有一份对古人智慧的赞叹,对一段历史的敬畏。

步入院内,古朴宏伟的仓房映入眼帘。记者看到,每间仓房的悬山式屋顶正中都开有一个小窗,有的在墙身下还设有两个小孔。随行的讲解员告诉我们,这些都是粮仓的“标配”,为的是通风防潮。在进入东仓时,厚厚的青砖墙同样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为什么墙壁会如此厚重?门两侧为什么会有一条凹槽?讲解员一一解密,其实这也是独属粮仓的设计,加厚的墙壁为了避免粮食发潮,起到隔热防腐作用,凹槽则可以储藏粮食,同时还可以刻上刻度观测存粮量。此时,屋内正在展出以“仓廪实,天下安”为主题的展览。伴着柔和的灯光,古今时光交汇,采访团放慢脚步,细细品读常平仓的历史沿革,听她讲述这座承载着国家安定,百姓幸福之地的沧桑;仔细端详烙着时代属性的各种农具,耕种的犁、耙,碾轧的磙、磨,盛谷的斗、升,称重的秤、砣……仿佛让人看到了粮满仓时火热的丰收景象,竟突然有种“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感动和踏实。

一粟一粒皆不易,一守一护总关情。常平仓留给世人的,不仅是劳动人民在粮仓设计上的智慧结晶,更是稳民心保战事的后勤保障,维系着民族发展的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蔚县   仓房   讲解员   粮价   凹槽   粮仓   命脉   官府   水路   大计   朝廷   粮食   草原   采访   记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