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姑苏区:泰让桥,太阳桥,还是大洋桥?

苏州胥门外有座大桥横跨胥江口,名叫“泰让桥”。《苏州市志》《苏州老街志》都认为桥名取自泰伯让贤的故事,可苏州老百姓口头上都叫作“太阳桥”,这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它原本既不叫“泰让桥”,也不是“太阳桥”,而是称为“大洋桥”。


洋桥是吴方言对公路、铁路桥的称呼,泛指新式的钢筋水泥桥。清末民初,苏州人把从国外引进的东西都冠以“洋”字,涉及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比如穿的有洋袜(机织袜)、洋布(机织布),吃的有洋柿子(西红柿)、洋芋艿、洋山芋(皆指土豆),住的有洋房(西式楼房),用的有洋伞(铁骨布伞)、洋镬子(铝锅)、洋碗(搪瓷碗)、洋瓶(玻璃瓶)、洋刀(折叠刀)、洋机(缝纫机)、洋线(机制线),造房子要用洋灰(水泥)、洋瓦(红瓦)、洋铅皮(镀锌铁皮)、洋钉(机制钉),晚上照明要用洋油(煤油)、洋灯火(煤油灯)、洋火(火柴)、洋蜡烛,小孩子玩耍的有洋画(彩图卡片)、洋泡泡(气球)、洋囡囡(洋娃娃)……这些洋玩意儿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太湖地区是有名的水网平原,桥梁本是常见的。旧时农村多木桥、竹夹桥,交通要津或城镇会建造石桥,常见的有板桥和拱桥两种形式,其中石拱桥苏州称作“环洞桥”。清末时期西风东渐,随着汽车、火车的引入,开辟公路和铁路成为当务之急,一座座公路桥、铁路桥也应运而生。由于这些新式梁架桥是从西方引入的,与吴地传统桥梁形制不同,苏州百姓俗称它们为“洋桥”。洋桥是一种类称,但凡公路、铁路桥都叫作“洋桥”,比如齐门外、山塘街半塘都有铁路洋桥,早期十苏王公路、苏昆公路途经地方的百姓也都把公路桥梁统称为“洋桥”。


清朝末年,当时平门尚未开通。为了沟通城南青旸地租界与城北火车站的交通,在今广济路、阊胥路、盘胥路、南门路一线的西南环城河外修筑了一条新式公路——大马路。胥门外大马路横跨胥江、夏驾河,于是修筑了大小两座洋桥。北面跨夏驾河的桥较小,俗称“小洋桥”(今小日晖桥)。胥江较宽,又是苏州通往西南诸乡镇的水路要道,于是建造三跨木梁公路桥,百姓便俗称之为“大洋桥”。大洋桥虽非官方正式定名,却在民间广为流传,民国《吴县志》卷五十一就有“胥门外大洋桥”的地名记载,它俩与胥门外原有古桥大日晖桥、小日晖桥相伴,成为又一对姊妹桥。


大洋桥说成“太阳桥”则与吴语发音有关。包括吴语在内的南方方言语音层次丰富,通常存在较多的“文白异读”。“白读”指口语词读音,多用于本地的土俗词汇。“文读”指读书音,因旧时常用来读书、诵读文章而得名,今用于新式、外来词汇。例如“人”在口语词“苏州人、好人”里音“宁ȵin2”,在书面词“人民、人行道”里读“成zən2”。“大”字也同样道理,在口语词“大小、大人”里读“度dəu6”,在“大家、大约”等书面词、通语引进词里读“汏dɑ6”。洋桥作为当时一种新式桥梁、一个新名词,此处“大”百姓也常读成“汏”。由于吴语发音有“清音浊流”的特征,加之发音相近、口耳相传讹变等原因,年久日深“大”逐渐演变成了“太tʰɑ5”。“太、大”本来意思可通,加之“太洋”恰好与苏州话常用词“太阳”同音,大洋桥本名逐渐地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只在百姓口口相传里保持着旧音。后来随着地名书写、标准化的要求,“太洋桥”被近音雅化为“太让桥”“泰让桥”,成为吴地传说里泰伯让贤故事的现实注脚,一直沿用至今。只有桥下胥江南岸“洋桥沿河”(今名向阳桥沿河)老地名还在默默向世人诉说着大洋桥的往事。



作者:蔡 佞 图片:更深的蓝

编辑:肖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苏州   姑苏   吴语   公路桥   铁路桥   太阳   地名   发音   桥梁   公路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