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涨价8倍,一年却血亏4亿,越来越贵的共享充电宝,还能活多久



“充电赶不上掉电!”


前不久,共享充电宝频繁登上热搜,起因是有消费者发现共享充电宝充电速度过慢,共享充电宝用完也只充了30%的电。



网友们也纷纷表示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一般充电宝充20%的电最多20分钟,共享充电宝1小时”“充电速度还赶不上用电速度”。


共享充电宝都是按时间收费,如此神操作,不纯纯地割韭菜?


除此之外,许多人对共享充电宝的性价比也不满意,之前网上发起过“你认为共享充电宝收费贵吗?”的投票。



数据显示,有1.2万左右的人参与投票,1万多人认为收费太贵,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会使用共享充电宝。


曾几何时,人们还对共享充电宝趋之若鹜,可转眼间,它就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一“坑”接一“坑”,坑坑有“新意”



“跑了7、8家店,难还的充电宝!”


网友小A上班忘带充电线,于是借了个共享充电宝,等用完去还时,发现满了,后来又去了好几次,都是满的。


没办法,她只能搜索附近有空位的投放点,但小程序上显示有空位,等跑上去一看,还是满的,大夏天小A顶着太阳,跑了好几个地方。


最后,她只能给客服打电话,客服说要么12个小时之内归还(当时是晚上,没有店铺开门),要么自掏运费,寄回公司,否则扣费上限99元,扣完为止。


小A跟客服理论到第二天,才找到地方还掉充电宝。




还有人因为型号问题,还不上,一网友有次与朋友出去玩,手机显示电量低,她随便借了一个充电宝。


还的时候,借充电宝的店铺已下班,她又找到其它地方归还,这才发现同一品牌的共享充电宝分新旧两种,她拿的是新款,找到的充电宝柜是旧款的柜子,还不了。


后来,她只能联系客服,又费了一番劲,才解决。


由于归还难,有些人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跟客服扯皮,只能花费99元被迫买下充电宝,但同样储电量的充电宝在某宝的价格要便宜一半,


时间一长,居然把各种品牌的共享充电宝都凑齐了。




人们的不满还体现在它的价格上,过去共享充电宝只是0.5元每小时,甚至有很多头半小时是免费使用,但现在它的价格令人“惊掉”下巴。


近期,有一位用户表示自己扫了一个共享充电宝,最后结算时,花费了50多元。


有网友调侃说:“它明明可以抢,却还是让你充电。”





共享充电宝现在的价格是在每小时3元至5元不等,即便租借时间不到1小时,也按1小时算,24小时内最高收取价格也从20元涨到70元,若长时间不归还,会扣除99元。


有的企业还把1小时改成0.5小时,每半小时3元-4元,而大约能充50次手机的一度电,只需要1元左右。


而且不同地方的同一个品牌的充电宝,价格也不同,有的酒吧、KTV等娱乐场所的共享充电宝,与其他场所相比,贵1倍左右。


可能企业认为,在动不动消费上千的娱乐地点,十几元的共享充电宝消费者不会介意。


而且大多数的共享充电宝柜,都没有在柜体上标明价格,


只有当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再进行一系列复杂操作后,才能看到收费标准。


一圈操作下来,即便收费不合理,消费者也会因麻烦而放弃寻找更便宜的充电宝。


再加上共享充电宝比“乌龟”还慢的充电速度,如今,共享充电宝的口碑一落千丈。


既然共享充电宝挖空心思“占便宜”,那它的营收如何呢?



“狂赚”到“鸡肋”,企业亏大了




不停地涨价,“坑”消费者,却没有给企业带来可观收入,反而年年亏损。


共享充电宝刚起步时,大家都不看好,认为它是个伪需求,当时人手一个充电宝,谁还会去借呢?


王思聪就曾表示:“共享充电宝如果能发展起来,我就吃屎!”


没想到,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短视频、游戏遍地开花,人们使用手机时间逐年增长。


大家对手机的储电要求也更高,但手机的续航能力却没跟上,玩一个小时的游戏,就会耗去20%左右的电量,想要一天不充电,还能不关机,基本不可能。


同时,许多年轻人和商业人士不愿意天天带着“板砖”式的充电宝出门,


由此,共享充电宝成为一个有创业价值的项目,创业者纷纷成立公司。



“来电”就是其中之一,后来又有了小电、街店和怪兽等公司。


公司来了,大量资本也不会少,2017年,共享充电宝成为新的风口,融资总计近12亿元,35家风投公司看好共享充电宝行业,


据悉,光来电、街电、小电、怪兽充电四家企业就获得了近10亿元融资,共享经济的新赛道就此打通。


2019年,“三电一兽”逐步占据绝大部分共享充电宝市场,也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某兽充电2019年的营收是20.2亿元,一年后就涨了8亿元左右,净利润基本过亿,发展势头强劲。


到2021年,各大头部企业,不是已上市,就是在上市的路上,大家都干劲十足。


共享充电宝行业赚的盆满钵满,然而,就在所有人都相信行业还能更上一层楼时,剧情却一路急转直下。




疫情期间,共享充电宝行业一落千丈,之前被看好的某兽充电股价直线下降,每股缩水了7.82美元,92%左右的市值烟消云散,2022年,亏损达到4.29亿元。


搜电兼并了街电,重组了一家公司叫“竹芒科技”,但它并没有焕然一新,据悉,竹芒科技迫于经营压力,不得不便裁撤被兼并公司的大部分员工。


小电科技的上市梦也就此破裂,传闻近千人被迫离开公司,亏损亿元,收入前所未有的低。


来电科技也是困难重重,在2022年多次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总金额超9000万元。


曾经的辉煌,却变成如今的“鸡肋”,让人不经想问,钱呢?



消费者亏了、企业亏了,那谁赚了?



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很单一,主要靠租借充电宝盈利,对于消费者来说,哪个品牌的充电宝并不重要,能及时找到最近的共享充电宝才重要。


因此,对于共享充电宝企业来说,占据足够多的有利位置,就代表能有更多的收益。


共享充电宝红海初期,为了拿下商家、店铺,企业给的租金和福利,从几千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一家叫云充吧的公司,曾花费2000万元,只为和某家有着200家门店的全国连锁酒吧,签订3年的独家合同。


曾有新闻传出,头部共享充电宝企业都在争抢入驻环球影城的机会,最后,某兽充电花了700万元的租金才拿下环球影城。


小电科技曾公开数据,3年时间分成上涨了近7倍,租金也增加了3倍左右。


2020年,怪兽充电光租金就付出去了3.8亿元,入场费与充电收入的比率比2019年上涨了8.5%,也就是说企业每挣100元钱,就要比2019年多交8.5元的租金。


如果只是租金,可能也还好,但为了获得更多商家,共享充电宝企业还提出与商家分成。


主要通过公司直营和招代理两种方式。


公司直营是由公司的地推人员找到商家,代表企业与商家谈分成;


代理是找一个“中间人”,充电宝的安装地点、租金和商家的分成都由“中间人”决定,企业只收取租赁设备的费用。


但两种模式,都需要企业大量的“烧钱”。




小电科技公开数据显示,它的地推人员占比是82%,为此的开支就有3.68亿元。


东方证券研究所曾指出,怪兽充电的营销费用有时会占到支出的9成,它包括商家的租金和分成、“中间人”的佣金和地推人员工资。


其中,给商家的约为50%到70%,给“中间人”的佣金更高,从75%到90%不等。


过去共享充电宝刚起步,企业和商家是供小于求的关系,可供企业选择的好位置很多,所以商家要的租金并不高。


但现在是供大于求,商家便开始提各种要求,涨租金和分成还正常,但有的商家会要求自行决定共享充电宝的收费标准。


这就导致同一品牌的共享充电宝,可能在相邻的两家店价格不一样,而这一切最后买单的都是消费者。


企业辛辛苦苦“养肥”了消费者,本以为自己是“收割者”,不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房东”才是真正的“收割者”。


共享充电宝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但企业不能说散就散,共享充电宝企业不得不考虑未来之路。



共享充电宝如何走下去?



当年有人敢“涉水”共享充电宝,主要基于两个判断:一是短时间内,手机蓄电能力不会有太大突破;二是消费者使用共享充电宝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


但没想到“栽”倒在本以为无需太多付出的租金上,更没想到的是手机快充功能的出现和充电宝产品越来越小巧易携带,


这一切严重“压缩”了共享充电宝的生存空间,而它本身也不争气,把消费者当“冤大头”,共享充电宝的路日益艰难。


单一且易复制的商业模式,必然带来“内卷”,开拓新的商业机会,似乎成了不得不的选择。


于是共享充电宝企业开始发展新的盈利模式,以求为企业带来更多“生机”。


怪兽充电推出了自己的白酒品牌“开欢”,作为第二增长曲线的第一次尝试。


其创始人蔡光渊表示:“怪兽有超过60万网点和2亿多用户,基于商户和用户的需求,我们发现酒水饮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白酒市场是个万亿市场,它的毛利率比较高,可持续发展性强。”


但创始人的理想很好,现实却是新业务没有带来多大的收益。


从怪兽充电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看,营收是8.22亿元,其中共享充电收入占到7.94亿元,充电宝销售占0.18亿元,剩下的收入仅为979万元。




竹芒科技开拓便携式充电桩、智能零售柜、电动自行车共享充电桩、共享储物柜等业务,还在共享充电宝柜上加广告,增加收入。


他们将自己的公众号改名为“YoGo悠购甄选”,希望在共享充电宝的基础上,覆盖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储物、娱乐、零售等等。但具体成效如何,还有待观察。


小电曾透露出要与短视频公司合作开展数字营销业务,但还未见具体措施。


对于共享充电宝企业来说,发展“副业”固然重要,但精细化共享充电宝业务,提高产品效能和配套服务可能更重要。




目前来看,手机充电仍是大多数人的刚需,还是存在一定的增量空间,未来谁能成为行业的头部,就要看谁更能关注消费者的感受。


其实,共享充电宝是互联网免费模式的缩影,先低价或免费让消费者养成使用习惯,再开始疯狂“收割”。


比如,视频会员、网约车、共享单车等等。


对互联网企业来说,这是十几年的付出终于迎来回报的时刻,但对消费者来说,却成了“有苦说不出”的无奈。


- END -


参考资料:

经济观察报:《共享充电宝企业“困局待破”》

科技狐:《充一次电 99 元,共享充电宝“抢”钱了?》

市界:《4年涨价8倍,共享充电宝为何还不赚钱?》

DT财经:《疯狂涨价的共享充电宝,为何一年亏4.3亿?》

时代数据:《越来越贵的共享充电宝,还能活多久?》

燃次元:《「充电刺客」逃过了315》

电商头条:《共享充电宝,为什么越来越贵》

连线Insight:《共享充电宝终于“熬”到盈利》


作者:汀兰

编辑:柳叶叨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中间人   客服   租金   消费者   商家   小时   价格   手机   企业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