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者”无人潜航器导引装置首次海试成功 西工大参与研发

近期,“领航者”深海智能光学导引装置及系统首次海试成功,该装置不仅能精准地找到“回家的路”,而且能完成通信功能,为深海勘探、海洋牧场、海底管道监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不仅可以找到“回家的路”

还可实现通信功能

据了解,“领航者”深海智能光学导引装置及系统主要用于水下无人潜航器的导引回收。该装置及系统是在李学龙教授的主持下,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北海海洋技术中心、山东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联合研制并开发。这次,科研团队带着最新研制的导引装置,在自然资源部北海海洋技术中心,开展了海水水池、码头浅水及深水区的导引回收作业。

9月25日,华商报记者来到西北工业大学光电与智能研究院涉水实验室,研究院副教授孙哲介绍,“领航者”的不少研发工作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孙哲副教授介绍,这次的装置相较于以前,在技术和算法上取了很大的突破,并首次通过海试中,证明了这种新的导引技术是成功的、可行的。“现在能实现两个重要功能,一个是这个装置能通过光学导引,顺利(让水下无人潜航器)找到‘回家的路’,(另)一个是可以实现通信功能,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可以接收指令并且执行。”

具体是怎么运行呢?华商报记者从李学龙教授团队了解到“水下无人潜航器光电导引回收示意图”,从示意图看,一艘轮船在某一海域将导引装置释放,导引装置进入工作状态,完成各项探测工作,采集信息,可以用于科考作业、矿产开发、海洋救援、海洋牧场等。完成工作后需要“归来”,这时,一个模样像“喇叭”一样的“回收站”,用高频光向无人潜航器的导引装置发出特定信号,因此它能够避免其它光源的诱导,准确地回到“回收站”。“回家”后,无人潜航器就能够进行数据传输、能源补充、完成新指令等工作。

孙哲副教授介绍,以前请它回家时,需要通过人工撒网吊起,非常麻烦,在现在的技术下,不用担心导引装置被其他光源“拐跑”,也不用担心其探测到的数据泄露,通过智能手段就能够“回家”。

自主导引回收技术

可支撑更智能的作业方式

华商报记者从这次海试视频中看到,工作人员在一艘作业船上,调试好导引装置后,将其释放到海里,这个“家伙”像一个“侦查员”一样,在海里遨游。此外,无人潜航器的顶部还装上了差分卫星定位系统,通过位置定位来验证导引装置定位是否准确。

该系统实现了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自主可控,类似给传统水下导引回收过程戴上一副“AI眼镜”,能够自主过滤干扰,并通过一系列人工智能分析处理大幅还原图像信息,让无人潜航器获得准确清晰的水下目标信息。

据介绍,此次海试,李学龙教授团队成功验证了一种全新的高频多象限测角光学导引技术,为深海、浅海无人潜航器提供了可靠的光学导引装备支撑,解决了无人潜航器能源供给和数据传输需求,助力无人潜航器从浅海作业拓展到深海作业、从短期工作拓展到长期驻留、从点域探索拓展到广域开发、从单体作业拓展到集群协同作业,有力保障了“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任务高效、安全且可持续开展,为“海洋强国”战略贡献了重要力量。

华商报记者 任婷/文图 实习生 郭菁旖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装置   作业   水下   副教授   深海   光学   海洋   智能   工作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