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国虽弱,但护照上的“27个字”却相当硬气

前言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严密的人口流动管理。要想离开自己居住的地区,必须向官府申请通行证明,才能放行。这种通行证明,就是护照的鼻祖——通关文牒。

一、通关文牒:中国古代出境管理的鼻祖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长达300年的唐代,是古代中国对外交流最频繁的时期之一。唐朝开放的外交政策与邻国往来密切,使大量外国人涌入长安。为了管理复杂的人口流动,唐朝官府颁发通关文牒,规定所有进入及离开唐境的人员都必须持证。

张司业是一名唐代边防军人,多年驻守边疆。他说,每当外国使节带队来朝,手持通关文牒要求入境时,他就知道又到了忙碌的季节。“这些外宾来得勤,每年少说也有几十批,光是检查证件,联络接应,就够我们头痛的。”

通关文牒上的文字很简单,除了持证人信息外,只有一句“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文行”。就这27个字,已包含唐朝对外态度。一方面,“不灭善缘”,体现出友好善意;另一方面,“照牒文行”,也表明唐朝的坚定立场。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既不卑不亢,体现大唐的风范。

随着时代发展,通关文牒在明清时期继续沿用。而到了19世纪,它演变成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护照”。

二、强势的27字:清朝护照的硬气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导致中国门户大开。越来越多人赴海外谋生,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清朝为调控局势,也开始颁发护照。

1871年,布商李思宁首次持清朝护照赴英国采购。他后来回忆道,清朝的护照很简陋,不过上面的文字却极富气势:“持护照过境时,请立即检查放行,按照约定予以保护,不要为难阻止。”

“这护照一出手,洋人都得给我们几分薄面。”李思宁由衷地赞叹道,“国内外患此起彼伏,我们普通老百姓哪儿还抬得起头来?倒是这护照, 27个字硬气十足,看得洋人也敬我们三分!”

数十年间,清朝护照的格式虽多有变化,内容却一直未变。因为这硬气的27字,正是清廷对外展示国力、捍卫奋斗海外子民尊严的方式。也许朝廷已不如从前,可通过护照,让海外子民感受到来自祖国的庇佑,不至于在他乡受辱。

1840年,福建少年林学礼启程赴美留学。临行前,他第一份办的手续,就是向户部申请清朝护照。“我虽不才,却也来自中华文明古国。倘若在他乡遭遇不测,这护照便是我的底气所在。”林学礼自嘲道。

果然,林学礼刚到旧金山,就遭到当地暴徒的辱骂。还好,他及时出示护照,证明自己清国人士的身份,才躲过一劫。此后数年,他靠护照为后盾,渡过了种种难关,终于在美国完成学业,获得工程师资格证书。

谈及护照,林学礼不无感慨:“我虽不才,恐难为国效力。但这护照之恩,望一日能偿还。”后来,他回到故乡,参与建造了中国第一条官办铁路——京张铁路。

正如林学礼所言,许多留学生都把护照视为国家馈赠的恩物。凭借这份恩物庇佑,他们终于有机会见识世界,长袖善舞。回国后,这些优秀人才纷纷报效祖国,为中国的变法维新贡献心力。可以说,清朝晚期护照的强势态度,为中国积蓄了改造变法的智力资本。

三、软弱的转折:民国时期护照语气中的退缩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民国时期开始。这一时期,中国局势动荡,政治分裂,正值内忧外患之际。这种环境转变也从护照的语气上可见一斑。

民国初年发行的护照上写道:“应请友邦地方文武官员妥为照料,遇事襄助。”相比清朝时期的强硬措辞,这份护照语气明显软弱、谦卑了许多。

“新政府刚刚立足,还需要争取国际认可。”历史学家白彦析道,“所以护照上的语气显得比较谨小慎微,只是‘请求’友邦‘襄助’,没有更强硬的要求。这反映出民国政府对国力不足的认知,以及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

随着时间推移,民国护照的语气也略有变化。1929年,国民政府发行的护照上写道:“请求各友邦政府准予持照人往来自由并给以保护。”此时护照权威性已有提升,从“请求照料、襄助”变成“请求给予保护和往来自由”。

“这表明随着‘北伐’成功,民国政府统一了广大领土,国际地位也有所提高。”白彦Analysis析认为,“但依然存在谨慎求稳的心理,不敢表现得过于强势,还是比较软的语气。”

可以说,民国时期的护照,从语气上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政府的弱势与无奈。尽管相比清朝,民国在军事上已强大许多,但面对复杂局势,还是难以展现出足够的硬气。这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一大遗憾。

四、日渐增强的实力:当代中国护照的语气转变

如今时移势易,在经历种种考验后,当代中国护照上的语气也逐步发生变化。这同样反映了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

20世纪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上写道:“请对持照人给予便利。”这份措辞中已经看不到谦卑描写,语气开始强硬起来。

21世纪初,随着中国崛起,护照言辞更加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请各国政府对持照人给予必要协助和保护。”这里不仅强调“请”,更明确要求给予“必要协助”,体现责任和權利的明確性。

“这显示出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有理有据地要求他国尊重中国公民合法权益。”外交问题专家杨明分析称。

可以说,当代中国护照的语气变化,正是中国实力增长的明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达到历史新高,这也使中国政府和人民具有了更强的自信心。

这种自信心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上,也体现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中国护照语气的转变,正是这种自信心的外在表现。它预示着,未来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

五、结语

语言是思想的外在表达。护照上的语气变迁,折射出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国力盛衰和对外政策取向。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受住了种种磨难考验,才有今天的发展。回望过去,不能一味怀旧或批判,而要汲取历史智慧,不断增强全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展望未来,中国仍任重道远。我们既不能骄横自大,也不能战战兢兢。只有牢记历史,继承民族精神,以开放的胸襟和务实的作风,方能走好强国之路。

中华民族曾繁荣昌盛,也曾衰败颓废。新的历史篇章正在展开。让我们共同努力,再创中华民族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硬气   林学   护照   清朝   中国   时期   自信心   唐朝   民国   语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