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后孟古青,被废后回家生龙子,皇帝想接回,娘家:接就出兵

前言

今人谈及清朝后宫,难免会想起《还珠格格》中琉璃瓦画栋之华丽,想起宫女太监们你争我夺的勾心斗角。但在繁华背后,却隐藏着无数凄美动人的宫廷往事,其中最让人唏嘘的,莫过于清初孟古青被废一事。

孟古青,一位出身名门的贵女,原本可以步步高升,最终却在宫廷中沦为蹉跎一生的废后。她的身世故事,既有当时政治生态的缩影,也让后人不得不反思,一个女子的命运,如何在乎外一念之间就戛然改变。

擎天一柱娇龄少,母后操劳强扶持

公元1638年,皇太极突然驾崩,仅仅六岁的福临继位,是为清世宗顺治帝。政务自然要由辅政大臣多尔衮和孝庄文太后主持,一时间朝堂之上变得水深火热。

好在多尔衮和孝庄文太后两人配合默契,渐渐稳住了朝局。眼看顺治帝渐长,孝庄文太后便着手为儿子选定皇后人选,以完善君臣之礼。

当时蒙古贵族势力强盛,孝庄文太后便选择了自己的侄女孟古青作为皇后之选。孟古青生性聪慧,又出身名门,实在是上佳人选。

公元1651年,14岁的顺治帝正式亲政,孟古青便入宫成为皇后。一时间,朝野为之称颂,皆以为大业将可稳定。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顺治帝对母亲所定下的婚约并不满意。他是一个有主见的少年,渴望自己选择皇后。当初孟古青入宫时,两人尚未谋面,婚事仓促,令顺治帝颇感局促。

年少的皇帝与聪慧的皇后本是天作之合,可惜两人却始终无法找到理解的契机。孟古青性格深思,鲜少展露自己内心的丰富多彩;而顺治帝则喜怒无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难以与深藏不露的皇后产生感情。

日复一日,两人渐行渐远。孟古青深居简出,很少过问政事;顺治帝则忙于朝堂事务,回到宫中也与新宠嬉笑。渐渐地,"一国二主"的格局展现无遗。

历史并不缺这样的例子:爱妃渐得宠,则皇后地位摇摇欲坠。孟古青明白,自己已日薄西山。但此时退让未免太快,她本性骄傲,又岂会甘心束手就擒?

于是,宫禁之中几起针对新嫔的暗算事件频传。顺治帝大怒,责其干政;孟古青不甘示弱,指责新嫔无礼。两人争执之下,后宫渐生波澜。这也为日后骤变埋下了伏笔。

君心易变,一朝寵妃一朝废

眼看皇后的地位越发尴尬,孝庄文太后思来想去,最后提出分东西宫的建议,既不废后,又可纳新宠。奈何顺治帝此时已视孟古青为眼中钉,断然拒绝。

公元1653年八月,顺治帝终于提出废黜孟古青的请求,与群臣商议此事。众臣或劝或慑,但顺治帝意已决。

众臣无话可说。虽有人提出古俗,称不能以妃嫔为由废后,但顺治帝已不听从劝谏。他铁了心要换一个自己喜欢的皇后,孟古青与他实在太不合拍。

而顺治帝的这番话也道出了当时君主专制的。他身为天子,对后宫自有绝对权力。众臣再怎么劝谏,也只能退让三分。

孝庄文太后得知儿子的想法后,也颇感为难。她一直试图调解两人关系,但终究失败。如今废后之事已成定局,她也只能无奈接受。

众说纷纭之中,终于,在同年九月五日,孟古青正式被废去皇后的尊号,沦为废后。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位顺治帝宠爱的妃子。

君王若已定主意,辅臣再怎能左右?孟古青的命运,就此尘埃落定。从登上宝座到跌入尘埃,仅仅数年光景。权力交替,成也萧条,败也萧条。

满朝文武皆知顺治帝乃铁血君主,一旦定论便难更改。孟古青的遭遇,也让太后与群臣再也不敢直言劝谏,从此清朝专制体制愈发强化。然而,这波未平,更大的涟漪还在后头。

深宫憔悴华发暗,冷宵难渡余生长

自此,孟古青的命运便成了一个谜。史书稀少记载,她的后半生究竟如何,已不得而知。

有人说,她静静地在宫中度过了余生,直至老死。有人说,她返回故乡,后来生下一子,被迫深居简出。亦有传言称,她在蒙古草原自由快意地生活,终得片刻喘息。

无论她选择何种人生,都不再是当年金碧辉煌的皇后殿下,只余凄凉一人。世间哪有不散的宴席?她也曾风光一时,权倾后宫。如今只剩宫娥们嗟叹,不知她身在何方。

废后从此销声匿迹,成为历史扉页中的一笔轶事。亦只有她自己明白,皇权之巅的背后,竟是何等掌控与无奈。史书的缄默,也许正是一种怜悯。毕竟,太多人都知道这段往事里并不光彩的真相。

其实历史上的废后,命运分外凄惨。她们不但失去权势地位,更要承受其他妃嫔的排挤。有的被软禁终老,有的则在宫中被虐待致死。

孟古青是否也承受了这样的屈辱?她的内心是否对顺治帝怀恨在心?这一切猜测已经无从得知。我们只能在历史长河中隐约看到她影子的背影,而她绚烂的过去,已如泡影一场虚幻。

家国难容,深藏种子不敢露

孟古青一生,于时来去匆匆。她的遭遇,亦折射出当时朝局的种种弊病。蒙古势力强大,皇帝的选择再三受限。废后之举势必触怒科尔沁, 林根基。皇子深藏草原,此事不敢扩扬,只能忍辱负重,以全大局。

宫廷之中,又岂只有权力的算计?更有人心隔阂,难以调和。孟古青命运多舛,其中滋味,后人难以道尽。她也不过是永恒宫廷中的一员,在乎外风云激荡。

顺治帝一心要自己选择心仪的皇后,也可理解。但选择的同时,他似乎未曾想过,自己的决定,将给多少人带来伤痛。

被废的不仅是一人的皇后,更是一族的荣辱。对年轻的顺治而言,这或许是权力的表彰;但对孟氏一族,则是奇耻大辱。

科尔沁人心翻覆,对皇帝的怨言有增无已。哪怕孟古青已无实权,但她始终是他们的骄傲。此番风波, 家丑闻于大庭广众之下。

顺治自然也明白这层意思,但他做下的选择已难回首。退一万步讲,就算他想重新立孟古青为后,让科尔沁颜面光复,但以他们的脾性,只怕也难饶恕君王此番亵渎。

于是两造陷入僵局。科尔沁再怎么不满,也难向天子动粗。而顺治帝为了稳住统治,也只能对科尔沁言听计从,从中打圆场。

这其中牵扯的权力博弈与政治斗争,已非一位被废皇后的命运可概括。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她的遭遇与当时形形色色的既得利益紧紧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是她的命运无法逆转的根本原因。

时光荏苒,繁华终散乃天令

孟古青一生,于今人来去匆匆。她的遭遇,亦折射出当时朝局的种种弊病。宫廷之中,又岂只有权力的算计?更有人心隔阂,难以调和。

孟古青命运多舛,其中滋味,后人难以道尽。她也不过是永恒宫廷中的一员,在乎外风云激荡。朝代沧桑,宫闱动荡,姹紫嫣红终难把、守住少女心。天下多少人,终究只是那一朝的风华。花开花落,岁月如梭,誓言怀抱终难系住他心。

孟古青入宫时年仅十六,正是求学的好时光。她本可以博览群书,涵养气质。开明的母后本想扶持她助政,奈何新君不睐,人生轨迹从此天翻地覆。

也许她会在夜深人静时看那皎洁的明月,思绪万千。如果当日她学识渊博,是否就能与尔王谈得来?如果她少些骄纵,是否就不至被踢入冷宫?太多如果在她脑海翻涌,终成追悔莫及。

宫中美人如云,今日寵妃可能明日失宠。她不过是芸芸众生中遍地开花的一朵,却因何沾染皇权滋味,爬上了无法下拔的彼岸?

前言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别时容颜换新颜,与谁著意共谁还?

命运给予了孟古青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她终究没有被击垮。不管她选择了何种道路,我们都要敬佩她挺立的脊梁。

她的一生,映照出了宫廷的种种不堪,也见证了一个普通女子的坚强。纵使结局不似人意,但那怦然心动的刹那,定也值得铭记。

不管通向何方,眼前的路,终归自己去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科尔沁   皇后   劝谏   人心   宫中   后宫   太后   娘家   宫廷   皇帝   权力   命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