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江川渝段边界探寻,从码头场到丹溪口

渠江,上游即巴河,自米仓山脉南麓(四川省南江县关坝镇玉泉村铁船山)发源,流到渠县三汇镇左纳州河后,乃称“渠江”,遂蜿淌于四川盆地东部的岭谷浅丘间。渠江由四川省岳池县伏龙镇任家坪村大界溪(属渠江支流)进入重庆市合川区境内,经过一段非常明显的“凹凸岸”曲流后,右纳新民河(古丹溪),再过青草坝,南行至龙市镇码头场聚落。渠江从大界溪到丹溪口约9.5公里河段为川渝界河(凹凸岸曲流核心),过了丹溪口,一直到汇入嘉陵江的地方(渠河嘴),全长74公里的河道都在合川区。

此行探寻的地点位于合川区龙市镇四碑村码头场与青坝村丹溪口之间区域,并跨行川渝省际的合川、岳池两座区县。码头场这趟班车目前只开行到15公里外的龙市镇,平时客流、班次都很少,只有赶场期(每月逢新历258日)人才会多一点。


码头老街北场口。这里有家茶馆,虽然是阳光照耀下的秋日午后,但人却很少,所以店老板便将茶馆多余的长条板凳堆放在了一起,暂不使用。如果是赶场期或者节假日,随着茶客增多,才会重新摆放出来,那阵子码头场将出现短暂的热闹景象,由此也能反映出这类偏远乡场已大量流失、消逝的人口现状。


明清时期,码头场分别隶属合州隆市里、龙涞镇;民国1926年置合川县码头镇,后改乡;1958年组建码头公社,1983年恢复乡治,1993年撤乡升镇,2005年再次撤销并入龙市镇,基层政区管理今属龙市镇四碑村。“码头”作为建制专名已不存,仅为聚落地名。

码头场集建在渠江岸边的一座坡丘上,聚落呈线状列布,并沿着支流小溪沟自下而上起伏延伸,老街的石板路也保存得非常完好。


码头场属直线型空间,街市通纵贯连,以前两侧多是穿斗瓦屋平房,后来都改建为了混凝土砖房,外立面也敷上了瓷砖,加修了顶棚或防雨棚,这样虽然改变了老街原始样貌,但对于普通居民来说,非特定景观类场镇,首先完善居住环境才是最有必要的。


老街某处角落里的三角梅开得正鲜艳,可谓一道养眼的点缀。


沿着老街石板路走到底部,左侧房屋曾是卫生院旧址。这里有一家服务于广袤城乡金融体系的农村商业银行,赶场期附近摆满了售卖摊点,感觉挺繁华。原本以为此处已靠近河边,当我们实地走到这儿后,才发现老街还有拐角,仍在继续延伸。


从卫生院旧址拐角后的老街,因自上而下到达,又靠近地势低矮的河边码头,俗称“河街”或“码头下街”。


河街梯坎曲向延伸,看起来很有视觉层次感。图中左侧屋基下方,嵌刻有一块221.46米的码头场防洪水位线。在此结合地形特点,作为要素信息判断:因码头场聚落建在坡丘上端,整体风格鳞次错落,道路肌理呈显起伏,人居空间有低又有高。如果遇到洪水侵袭,低矮的住宅、田园自然会被淹没,而高坡端的建筑则会暂且幸免(坡上或临崖处同时没有滑坡现象)。河街与主街拐角位置(略往江边延伸一点)受坡度阻隔,洪水漫延不上来,“最高”水位线则暂定于此。


河街(码头下街)全貌,从北场口沿着石板路自上而下走过来约1公里。两侧房屋大都无人居住,仅少量老人留守。在以前水运繁盛的年代,码头场还拥有较多工业门类,如“农机、铁器、酿造、建材、食品”以及船舶修理等。如今均随着时代变迁,成为了远去的渠江情怀记忆!


老街最底端拐角处,目前从河边码头(渡口)进入老街的第一视角。


终于来到河畔码头处,那条临街小溪沟即在此汇入渠江。眼前这颗绿荫遮蔽中的高大树木,衬托出自然风貌。


码头处设立有“渠江河长制公示牌”。而另一块牌子上的“保留区”,则是指:“为保护河流生态自然环境及珍稀鱼类物种,对沿途尚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岸线地段维持原貌保留”,也就是禁止一切临河开发,包括工业生产、交通基建、规模化房屋修造等等。比如渠江川渝段河道(大界溪—丹溪口—青草坝—码头场—白鹤嘴—丁家坝),上游已经修建投用了富流滩电站,下游青草坝河滩则是大片农耕田园,只能保持原生态自然空间,不然因开发造成的污染,那影响可就太大了。


码头场的渡口,如今长途客运已经停航了,只剩下横江轮渡。渠江自大界溪进入合川区后,这里是靠近江畔的第一个水运码头,也是渠江重庆段第一座场集型聚落,并承担着合川、岳池两县(区)交界处之物贸集散,故而以功能场所定称地名。


由于乘客少,轮渡班次时间不固定,偶尔有人上船就启动始发。如果遇到汛期涨水,便也会停航。


泊靠在码头场河边的采砂船与运输船。


在码头(渡口)旁跨越支流小溪沟的人行桥梁,以前是一座石板桥,汛期被洪水冲垮后,新建了这座水泥桥,肯定也更为结实了。图中左侧还能看见坡丘上端的码头场房屋。


合川区地图中的码头场聚落位置(红圈部分),所处辖域东北角,置身浅丘间,邻靠川渝界。


离开码头场后,前往丹溪口川渝边界探访。沿途经过青坝村,该村位于渠江西岸一处地势较高且平缓的坡台上,原属码头镇,2005年划归龙市镇,村委会驻地叫做“东岳庙”,曾建有同名庙宇。村里主导农耕与养殖,还安置了多户因河边洪水患难而搬迁到此的移民家庭。



青坝村这段渡槽特别长,曾经灌溉了周边千亩稻田菜园,看起来就像一座老式桥梁。渡槽下方的水稻已在秋分时节收割(部分区域会紧随耕种再生稻),而在水源与良田环境的保持下,这里也成为了鸭、鹅等家禽的天然觅食场。


青坝村所种植的萝卜(约4000亩),因外形如似“砂罐状”,民间且俗称“砂罐萝卜”,该品种具有“细颈、大肚、独根、肉白、汁浓、味甜”等几大显著特点,其皮薄色艳,口感脆嫩,即能够当水果,也可以做蔬菜,特别是以萝卜为基础原料制作的萝卜干,麻辣咸香兼备,堪称美味一绝,并传承着乡土老手艺。青坝村(青草坝)萝卜早在民国就已开始种植,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相继荣获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多项价值赞誉!

https://cqwmsj.cbg.cn/show/4929-1853325.html

重庆广电“视界网”对青坝村(青草坝)萝卜的新闻专题报道(2022年2月7日视频链接),读者们可以点击观看,详细了解这道特色风物。


影像地图中的青坝村。如图所示,在渠江河道西岸有一大块凸状沙洲,那里就是“青草坝”,春夏时节坝上绿草茵茵,故名。这块河坝是由渠江洪流冲积形成的地貌,每到雨季汛期,水系从上游植被茂盛的山区或峡谷携带大量泥沙与有机土质奔涌倾泄,至中下游若受曲流坚岸阻隔,泥壤便沉积堆覆岸边,造就出这一方肥沃田园。拥有如此优质的农耕生产条件,就连当地村民们也说:“青草坝水好土好,河边本来就是渠江淤出来的地,又经常涨水,涨一回水就等于渠江给我们送一回肥”。


青草坝河滩上因洪流冲积堆覆的沙质土地,潮湿细软;除了种植萝卜外,还有白菜、玉米、油菜、红薯、花生、芝麻、辣椒、葱姜、蒜苗、豆角、南瓜、冬瓜等“滩坝风物”,大都已成为具有地理标志意义的特色农经产品。青草坝的渠江对岸(东向)是合川区香龙镇枣梨村。


青草坝河滩上的芝麻地,这里主要是黑芝麻,每年4月底播种,9月中旬采摘,生长周期约4-5个月,并需要较高的光照积温条件,潮湿雨季也相对要少(不能有太过频繁、持续的阴雨天气)。

重庆市合川区龙市镇青草坝村的农户都有种植黑芝麻的习惯,龙市镇农业部门立足农民增收为主旨,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对青草坝村抓好青草坝萝卜、芝麻种植、花生种植等三大产业的发展,使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品牌农业上转变,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让村民们体会到了新政策带来的新景象。——节选自“央广网”2015年9月29日专题新闻报道:《重庆合川区龙市镇黑芝麻喜获丰收》 记者 李雨楠 李尚坤


芝麻特写,个人还是第一次近距离眼见果实,可用“纳米”来形容。目前青草坝的芝麻种植面积共约400亩左右。


离开青草坝后,北行约5公里来到丹溪口,这里是重庆合川与四川岳池的政区交界点,目前两侧基层政区管理分别为:重庆市合川区龙市镇青坝村VS四川省岳池县罗渡镇顺梁寨村。


正前方为跨越新民河(古丹溪,又叫‘新桥河’,渠江一级支流)的川渝省界公路桥(编号C815乡道)。远处那段绿色植被所覆盖的山梁上,就是在清代顺沿梁脊修筑的一座寨子,故称“顺梁寨”,后以寨名作为行政村专名,现存少量基石遗址。顺梁寨地势居高临下,登顶瞭望渠江河道,拥有在冷兵器时代的天然防御+守卫功能。


新民河汇入渠江干流的河口,仍然延续着“丹溪”之旧称,由此还划分了川渝政区地界(合川居南,岳池位北)。


渠江对岸(东向)属合川区香龙镇大垭村,也是渠江入渝后的“曲流凹凸岸”核心位置(大界溪—大垭村龙沱段)。


合川、岳池两地针对渠江水域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上运输等各方面情况,经常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将切实维护好这条川东母亲河!

“出发……”9月16日,在渠江合川与岳池交界水域,随着一声令下,执法车辆、船艇出发开始巡航。标志着川渝两地交通执法机构联合开展的水上交通“净航”专项联合执法行动正式启动。

“行动期间,18名执法人员成立了2个联合检查组,分别对渠江交界水域内停泊的工程船、客渡船以及航道通航环境等水上交通监管对象开展联合巡航巡查。”重庆交通执法总队港航海事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行动将重点打击船舶冒险航行、配员不足、消防救生设备失效以及船员值守不到位、逃避海事监管、危害航道通航安全等违法行为,同时向从业人员宣讲安全法规和防汛应急知识。

当日行动累计巡航里程120余公里,发现并督促整改安全隐患2个,立案调查涉嫌违法行为1起,有效净化川渝渠江交界水域通航环境。

据介绍,渠江“净航”联合执法行动是落实川渝交通执法“协作2023”的重要举措之一,此次行动检验了川渝联合执法组协同作战和应急处置水平。参与此次行动的包括重庆市合川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重庆市交通执法总队港航海事支队、广安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岳池县航务海事中心。

下一步,两地交通执法机构将致力于健全水路运输治理长效机制,推动联合执法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持续优化渠江水运行业法治营商环境,打造川渝共建共治共享的一体化交通运输治理新格局,全力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摘自重庆报业集团“上游新闻”专题报道:《川渝两地联合开展渠江“净航”行动 》 2023年9月17日 记者 黎静


丹溪口没有官方设立的政区编号界桩,但有这块海事部门高矗的川渝省界指向牌。右侧牌子上则详细标注了丹溪口上下游两端重要的里程节点。渠江终至“渠河嘴”汇入嘉陵江,那里属合川区云门街道双江村。而丹溪口距离渠江入渝处的大界溪约9.5公里,所以渠江重庆段全长83.5公里。上游大界溪今后有时间再前往探寻。


徒步走过川渝省界公路桥,从四川境内眺望丹溪口(西南方向)。此刻在渠江干流江面上,恰好就遇见了双方正在联合执法巡逻的一艘快艇。


个人对丹溪口的地缘要素进行了信息标注。如果在此采用航拍技术,就可以将丹溪口以及大垭村“曲流凹凸岸”全貌,甚至大界溪均通过“上帝视角”全方位展现。


1990年版《重庆市地图集》中的大界溪与丹溪口位置标注。此外唐代初年由合州石镜县析设的“新民(明)县”,治所也曾在宋代初年搬迁来过丹溪口(时称‘单溪口’)。到了元代,该县则因人口减少,城池毁坏而被裁撤省入岳池县。


古丹溪,今称“新民河”或“新桥河”,发源于岳池县石垭镇境内,流径自西向东,过新民场、滴水岩、香山寺后,至丹溪口汇注渠江,河长31千米,流域面积138平方公里。其中老洼堂(水坝岩电站拱桥处,现属岳池县罗渡镇井淹院村)—丹溪口约6公里河道为此条支流上的川渝边界线,还造就出了一段风景秀美的低山峡谷。

新民河在汇入渠江之前,河道竟然如此平直(特点属顺直型)。而两侧有较高的山体构造(如顺城寨梁脊、上游老洼堂峡谷等),岸畔呈陡坡状,阶地亦不太‬‬明显。


新民河在丹溪口汇入渠江之前仅几十米处,又纳接了另一条小支流,可谓是“三河汇”,且如图所示:


影像地图中的渠江“大界溪—丹溪口段”要素信息标注,而大垭村那处曲流凹凸岸,与嘉陵江南充段的“青居曲流”特别像,近似360度Ω环形圈。另外根据地图与周边地理概况,大致总结了一下码头场的聚落形成原因——

(1)合川中东部大集镇—龙市前往码头场很近(15公里),从某种程度上说,码头场也算龙市镇的出江口岸,并为聚落兴盛创造了基础条件。

(2)在大界溪—丁家坝的临江河段,码头场居处坡丘高位,首先可防范自身洪患;而渡口旁又有可供船舶停靠的回水沱,船驿设施便捷。虽然附近青坝村,对岸大垭村地势也较高,但临河区域要么拥有农耕田园,要么是陡峭悬崖或因水流方向、水源深浅不适宜建立泊靠点,所以只有码头场综合各项优势,才逐渐形成了集散聚落。

(3)丹溪口虽然有支流汇入,但地势低矮,一旦水势增多,汛期就容易遭受洪袭淹没,不适宜作为长久居民点。

(4)附近赛龙、香龙两个场镇,虽然距离江边很近,但聚落都建在山坡顶端,场镇空间并未完全与河流融为一体(场集+渡口/码头形态),相反落差还比码头场更高。那么在以前水运繁荣的年代下,缺乏与江河之间的紧密依托,未能发展成为靠江临河的大型市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合川   老街   码头   新民   岳池县   岳池   聚落   重庆市   市镇   青草   边界   江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