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热炒用“化学品”平替商品 ,低估了现代日化工业的护城河

□蒋璟璟

“别再花冤枉钱了,换个商品名字去搜索,买到的商品价格打骨折。”近日,一些社交平台热传商品平替小妙招,找准商品的有效成分,直接买散装化学品。“化学学得好,省钱跑不了;化学不及格,处处挨宰割。”有网友调侃,只要你钻研化学,省钱“话题”立刻变成省钱“化替”。此外,不少化学品都是10斤装、20斤装甚至按麻袋装,价格也不贵。(中新社)

购买化学品平替商品,当真是脑洞大开的清奇创意。那些入门级的化学知识,在这一应用场景下,恍惚间有了前所未有的实用性,乃至生发出一种莫名的机智感与优越感。按照网友的分享,似乎还颇有几分可行性。比如说,一些洗涤用品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过碳酸钠,于是干脆就直接购买碳酸钠;类似的情况还有使用草酸替代洁厕商品;柠檬酸替代除垢剂;氯化钙颗粒替代除湿器、除湿盒等等。

把一些日常商品还原为“化学品”,并在这两者之间寻求一种替代关系,在社交媒介的话语体系下,此举的“经济性”被一再炫耀和强化。当然了,就如同社交平台上此前忽然刮起的很多“新风潮”“新挑战”一样,所谓“买化学品平替商品”的群体行为艺术,一样有着“简单化”“想当然”的逻辑缺陷。其显然放大了“还原论”和“原理论”的作用,而忽略了现代日化工业的复杂性和规模效应。

日用化学产品,之所以是商品而非化学品,最核心的不同就在于,其对于化学原料和中间体的再加工。这种“再加工”,不影响内在化学反应作用机制本身,而在于优化了终端商品的性状,比如说气味改善、增强可保存性、减少致害风险。这个过程,高度依赖工艺成熟度和一系列专业设备,绝非一些网贴所言在家DIY就可调制完成。有网友分享,用“避蚊胺”原液,加上花露水和酒精稀释,就成了驱蚊液——似乎是一回事,却又似乎完全不是一回事。

仍以驱蚊液为例,各厂家的商品即便基础原料大同小异,实际的驱蚊效果却是千差万别。现代日化工业,是一个极致精研、细节决定成败的行业,倘若网友手动DIY就能完美平替其商品,那么无疑是小看了从业企业的技术积淀和护城河了。把化学品做成具备竞争力的日化用品,这是相关厂商的看家本领。简单把两者混为一谈,过度鼓吹“平替”,或许并不能省钱,甚至反倒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

动辄一买一麻袋的、被指望来平替商品的那些化学品,真的有那么好用吗?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后,真的有兴趣和耐心,将之用完吗?倘若长期用不完,又真的能够妥当、安全地保存吗?理性来看,“购买化学品平替商品”,麻烦或许远比收益大得多。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日化   化学品   碳酸钠   商品   护城河   麻袋   社交   封面   作用   风险   化学   网友   工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