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聪:毕业就投了一份简历到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我所在的单位,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宇航工程任务的圆满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在载人飞船精确返回着陆,嫦娥5号月面起飞和火星自主着陆以及快速交会对接上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系统创新中心主任张聪介绍,他所在的502所系统创新中心,着力研究人工智能和空间控制领域的结合,目前平均年龄32岁,近90%的员工具有博士学位,是一支政治坚定、开拓创新、技术扎实、团结协作的青年队伍。

502所从1956年建所,到1970年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东方红二号、三号等通信卫星实现了姿态和轨道控制,再到进入二十一世纪,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都伴随着相对控制技术。多年来,涌现了7位院士,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640余项。

从本科到博士,张聪就读于清华大学,一直学的是控制相关专业。工作以来在502所继续从事控制相关研究。

2013年,张聪临近毕业找工作时,嫦娥三号顺利落月,并且在月面成功进行巡视,此前,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顺利实现了交会对接……这些都让张聪对中国航天舞台和事业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光荣、非常大的舞台,让我很想去。”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也号召学生毕业后“上大舞台、干大事业、做大贡献,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

当时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包括502所很多前辈到学校开展宣讲交流。“他们讲到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人,放弃了已经在国外取得的非常优厚的工作和生活待遇,毅然回到国内,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开创中国航天事业。”张聪说,是这些航天前辈们把中国航天一步一步建设起来的精神感动了他。

毕业前夕,让张聪下定决心要加入中国航天。“当时我没有投别的简历,就投了一份简历到502所。”

2014年,张聪如愿来到502所。

由于专业并不是学航天的,刚到502所的时候,张聪对航天的姿态、轨道动力学等基本知识并不了解。

“当时跟我一届入职的同事有很多之前是北航、北理工或哈工大毕业的,还有很多是我们502所自己培养的研究生,他们之前就做了大量航天相关的项目,上手很快。”这让张聪有点着急,但让他感到温暖的是来自团队的关心和帮助。“当时型号的总师和我们部门的领导、我所在班组的组长,他们都分别给予我指导,有些给了我他们当年看过的书籍,有些把具体问题拿出来跟我一点点剖析,还有些在工作中手把手的带着我去干。”

有了前辈们的帮助,张聪仅用一年,就从一个之前没怎么接触过航天的新员工,变成了能够在航天型号任务中独当一面的设计师。“航天传帮带的文化,帮我度过了刚开始的困境。”

后来,张聪负责了502所提出的超精超稳超敏捷控制平台(简称三超平台)首次在轨试验任务。当时技术非常新,虽然做了地面验证,但实际转入型号工程研制时还是发生了很多空间适应性的问题。“当时做了多次试验都通过不了,这个时候领导、前辈们,帮我组建了建一个攻关团队,找了很多专家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在他们的关心指导下,通过多次“试验-设计”迭代,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如今,张聪正在做空间控制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创新工作,他感受到,单位领导对整个创新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创新非常支持。工作中,团队一些规划或者想法,尽管会有不成熟的地方,但领导都会非常痛快的支持、帮助青年员工实现自己的想法。给张聪创造了学习深造人工智能技术的机会,帮助他踏入了人工智能的门槛,团队也能够在全国高校招聘人工智能优秀人才……

回顾这些年的科研工作经历,张聪感谢中国航天的这片沃土,感谢五院和502所的培养和关心支持,帮他一步步从刚毕业的博士,成长为一名能够在型号中独当一面的设计师,再到能够解决实际工程困难的骨干力量,而现在,张聪不仅能够带领一个团队实现从事创新工作,还入选了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获得了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省部级奖励。

责任编辑:刘丽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6

标签:航天   省部级   人工智能   科技集团   中国航天   型号   舞台   团队   青年   简历   工作   技术   张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