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对一个人太好

作者:羊驼 · 主播:蓝心

来源:帆书 原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

待人七分好足矣,剩下三分爱自己。

《菜根谭》有言:“人品做到极致,只是恰好。”

生活中,不乏有这类人:

习惯性迁就,没换来真心,反倒委屈了自己;


总想着谦让,没换来尊重,反倒自己受了伤;


什么忙都答应,没换来感恩,反倒被嫌弃做得不够好。

处处替人着想,不一定能换来别人的在意;事事为人考虑,也不一定能得到别人的真心。

因此,永远不要对一个人太好。

学会有所保留,才能把握转身的主动权。

01

听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有一天,我从热情变冷漠,从不计回报变得斤斤计较。


请不要说我变了,我只是学会保护自己了。”

这世上,最凉薄的是人心,最经不起考验的也是人心。

很多人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习惯了拥有,便觉得理应如此。

有位网友@好运来分享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他有一个交往了20多年的好友。

一次,好友找到他,说想创业,但资金周转不过来,想跟他借点钱。

他二话不说,借了好友十几万,并且帮助他承包一个小工厂。

因为当时没有物资和技术,于是他又四处奔走,为好友提供物资、技术,甚至连客户关系也帮忙打理。

在他的帮助下,好友的公司实现了十个月盈利四十多万。

然而,好友不仅不感激,还每天想着他是否另有所图,并到每个客户那儿调查他是否有提成。

到供货紧张时,还不止一次偷偷抢他的客户、货源。

最后,他知道了伤心至极,发誓与好友断绝往来、不再联系。

这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热播剧《人世间》里的一幕。

主人公周秉昆搬到了新买的房子里。

知道朋友肖国庆一家三口没房子住,于是将父亲盖的房子免费借给了他们,并且还帮吴倩找了工作。

但后来因为买房被骗,周秉昆只能带着全家老小搬回老房子。

他觉得不好意思,为了跟肖国庆两口子说这件事,还专门提了礼物,可是刚开口,吴倩就炸了。

她认为周秉昆是在撵他们走,不仅不感恩,还责怪周秉昆不替他们家着想,家里只有她一个人挣钱,刚够糊口。

不仅如此,还趁机要求周秉昆给肖国庆找个工作,不然他们没地方搬,也没钱租房子。

最后闹得双方矛盾重重,关系紧张。

但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求回报地对一个人好,他就会把你的好当作理所应当。

而你的善意成了软弱,你的大度也成了无能。

有人说:

“欲望就像一颗种子,不断地满足,只会让它生长得更加迅速。”

对一个人太好,反而容易给彼此徒增烦恼。

恰到好处的善良,才是对一段关系最好的滋养。

02

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感恩的边际效应”。

即人们在第一次受到恩惠时,通常会感激涕零;但随着次数的增多,便逐渐变得理所当然。

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带着善意,也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感恩。

奥利弗·库克是英国著名的慈善家。

她从16岁开始,一直到去世,70几年中,一直在竭尽所能做善事。

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卖塑料花,不仅为皇家退伍军人协会筹款,还捐助了二十几个慈善机构,将自己的全部退休金投入其中。

这样一个心怀大爱的老人,原本应该幸福安康地过完一生,却没想到会以这样决绝的方式离开人世。

每个月,奥利弗·库克都会收到超过200封的邮件和无数电话,却不是感谢,而是要求她捐款。

那些人将她所有积蓄全部掏空,还责怪她给得太少。

她曾说:“我已经付出太多了,再也拿不出更多了。”

可外界并不放过她,她的捐赠对那些人来说,不是善举,而是成了必须履行的义务。

那些信件和电话压得她喘不过气来,而当她寄给儿子的250英镑离奇失踪后,她终于无法再相信任何人。

老人彻底绝望了,她从桥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为你雪里送炭,你愿我家散人亡。

将奥利弗·库克老人逼死的,不是别人,正是她帮助过的那些穷苦又无助的人。

有人说:

“掏心掏肺对一个人,要么得到一生知己,要么换来一生教训。”

你敢毫无底线地一退再退,他就敢明目张胆地得寸进尺;

你敢无节制地掏心掏肺,他就敢无休止地变本加厉。

东野奎吾在《白夜行》中写道:

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我们都知道,一物可以换一物,但有时候,人心却不能换来人心。

凡事有度,付出太多,难免会受伤。

守住自己的底线,我们才能进退自如,不受伤害。

03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写到:小恩养贵人,大恩养仇人。

西汉诸侯王韩信年轻时,家里贫穷吃不起饭。

当地亭长善良,便经常叫他去家里吃饭。

时间一久,亭长的妻子不乐意了。

某天,她故意让家人提前吃饭,不给韩信留一点粮食。

韩信来时,等待他的只有一张空空如也的饭桌,他一怒之下转头离开,从此再也没去过亭长家。

韩信没饭吃,一位老婆婆同情他,便舍给他一碗饭。

后来韩信发达了,想起老婆婆的一饭之恩,回报她千两黄金,而长时间帮助他的亭长,却只落得个“小人”的评价。

话说喝酒六分醉,吃饭七分饱,对一个人的好,也要适可而止。

南宋时期有个员外,家里很富裕,他为人和善且懂分寸,对自家的每个租户都很好。

有一天,员外一位相交多年的好友来访,说家里突遭变故,请求员外收留他。

员外立即为他安排了住所,并给朋友一些土地用于耕种,但是要收取和租户一样的租金。

旁人得知后,指责员外太吝啬了,既然关系这么好,又何必分得如此清楚。

员外解释道:

“如若我让他一直住在家里,好吃好喝招待他,长久下去,他不仅会失去谋生的能力,还会觉得我对他的帮助是理所应当。


古人说:升米养恩,斗米养仇。我这不仅是害了他,更是害了我自己。


再者,我自己负担也很重,不能供养闲人,给他几分田地,让他自己劳作,我们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呢?”

果然,几年之后,员外的朋友靠自己努力,攒下了一些积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比之前更近了。

无止境的付出,也许会换来别人的挑剔、责怪,适当的给予,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感恩。

很喜欢杜甫的一句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

俗话说:“帮困不帮懒,救急不救穷。”

帮困救急,别人才会感念你的好;帮懒救穷,别人只会欲壑难填。

要知道,你的付出,并非一无所值,你的好,也不是谁都值得拥有。

诚心帮助别人,别人回以真心,才能长久;危难时施以援手,别人懂得感恩,才不会被辜负。

04

心理学家霍曼斯曾经提出:人与人的交往,本质是一种等价交换。

无论是哪一方,只要给予和索取的过度,都会导致关系的天平失衡。

因此,设定自己的界限感,努力营造收支对等,看似冷漠,实则是长久经营之道。

《认知突围》中写到:

“一个没有界限感的好人,往往想别人所想,急别人所急,最后浪费了自己的注意力,还很容易惹人反感。”

在一段关系中,若只有一方的付出,往往费力而不长久。

与人相处最舒服的状态,从来都不是讨好和强求,而是浓淡相宜、恰到好处。

点个【赞】,往后余生,愿你待人七分好足矣,剩下三分爱自己。

作者:羊驼,文章来源于帆书 原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读书点亮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库克   亭长   都会   员外   人心   底线   长久   家里   好友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