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爱上这个“家“……青春广丰-外来务工子女成长关爱计划项目”激发特别孩子们“爱无锡”的能力

他们在无锡出生,在无锡长大,很爱这个“第二故乡”,渴望成为“本地人”但并不容易,怎么办?在无锡市广丰社区,“青春广丰——外来务工子女成长关爱计划项目”聚焦这群特别的无锡“本地人”,通过社会工作特别手法,从这群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需求入手,通过对社交、社区融入的层层递进式的关注、引导和帮助,帮他们真正从身心都成为“本地人”,真正融入所在社区、城市,真正认同和爱上这个他们出生的家园。

老家是盐城的小林,父母在无锡打工15年,他也出生在无锡,今年11岁,他对老家的印象并不深,对无锡这个“家”倒是如数家珍。他读的学校,同学们很多都是和他一样,属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父母工作忙,即使是周末,也顾不上他,他的大部分周末乃至寒暑假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由于缺乏社会交往及自卑的心理,他非常不擅长“表现”自己,有时候显得和周围的人,与成长的社区格格不入,对这个城市一度没有什么认同感。

“有一次,他说,自己其实挺喜欢无人机,但是因为社团报的人多,就主动放弃了,也没给人讲过!”无锡市梁嫣红社工服务工作室作为第三方,参与策划并和社区一起,推动了“青春广丰——外来务工子女成长关爱计划项目”的实施。项目负责人梁金平介绍称,作为专业第三方机构和资深的社会组织,工作室对广丰社区的情况进行了摸底,汇集了类似小林这样的孩子的总体情况,然后制定了从促进成长——提升社交——深度融入的工作流程,通过层层递进的工作,努力帮他们从内心变成真正的“本地人”。

过程中,梁金平发现,尽管社区也组织了各种各样的丰富活动,努力让孩子们融入当地,但距离让这些特别的孩子真正认同无锡是自己的家,认同自己是无锡人,并且自信地成长,还远远不够的。“我们通过活动中的观察和活动结束后的交流发现,这些孩子们的需求至少有3个层面:心理健康成长需求、人际交往需求和社会融入需求,且是层层递进的。”

比如针对小林的情况,工作室成立了专门的关注小组,并明确首先关注其心理健康成长的需求,通过个案工作法,持续跟进其成长,并进行适当地引导,发掘他的新的“兴趣点”,再一次点燃他内心喜欢的种子。后来,已经相当信任社工的小林说,自己其实还喜欢水墨画。小组社工积极鼓励他不要错过机会,要好好“展现”自己。于是他勇敢地加入“书画社团”,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水墨画特长,收获了自信。“孩子们可能有很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我们就是要发现积极的因素,激发他们的正向力量,帮助他们构筑健康的心理素质!”

而人际交往和社会融入需求,则是项目护航孩子们成长计划的第二、第三个层次。一方面,这些孩子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生活圈子不同,容易出现“次团体”、自我孤立或被孤立的现象,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自信不足、社交障碍等问题,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但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他们渴望获得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和平台,有着非常强烈的融入社会与他人交往,处理人际关系、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需求。”办法就是,通过引导孩子们关注的社区焦点问题,思考及参与社会事务,实现个人、家庭、社区和谐共融。

比如,“青春广丰”——“义”起来,就是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让孩子们先彼此熟悉,再熟悉社区,在互动中培养对社区的认同感。之后,“青春广丰”——项目启动暨心理强心针讲座则是小组和个案相结合,逐步深入关注到心理健康成长问题。再之后,就是“青春广丰”——奇妙探索成长小组,强化了他们在人际交往层面上的能力提升。“我感觉我比原来自信了,不怕表达了,我也喜欢社区,喜欢参加社区的活动,然后做志愿者,因为这是我的家!”另一个项目服务对象小汪说。

梁金平称,在中国的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一个特别且巨大的群体,他们的项目获得了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社工委员会的专家支持和认可,参与者反响也很正面,“我们认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群体,在中国的众多社区中都算是较为普遍的群体,因此复制推广的价值很大。”接下来,他们也将在更多的无锡社区进行推广和复制。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建波

校对 陶善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广丰   无锡   社工   子女   项目   人际交往   本地人   需求   能力   青春   心理   计划   社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