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葛根庙“8.11”起义

1945年8月11日清晨,伪满陆军兴安军官学校师生,在撤退到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南葛根庙时,杀死日本军官,举行起义,史称“8·11”起义。这次起义,打响了东蒙古民族解放的第一枪,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反对日本侵略、迎接抗日战争胜利的壮举。

“8·11”起义,是蒙古族进步青年军官和学生经过较长时间酝酿和准备的结果。1944年10月9日:哈丰阿首次主持讨论起义的秘密会议。10日,来自内蒙古东、西部盟旗各界代表及群众10万人参加了盛大庆典。根据蒙古族先进青年的代表人物阿思根的提议,陆军兴安军官学校部分军官决定,借此次庆典之机,召开一次进步青年军官会议,以讨论相关起义事宜。

1908年出生的阿思根,蒙古族,汉名李友桐,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左中旗人。抗战胜利后,他怀着民族解放的强烈愿望,积极为内蒙古民族解放而奔走,不久,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共兴安省工委委员,兴安省军区司令员,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古总分会副主任……。

1944年10月9日深夜,由蒙古族先进青年代表人物哈丰阿主持,在胡额斯图家召开有20多名忠诚可靠的蒙古族青年军官参加的秘密会议。会上,哈丰阿指出,蒙古民族要取得解放,必须有一支与群众血肉相连的武装力量。因此,大家要尽可能多掌握可靠的武装部队,以便时机一到就立即举行武装暴动,对日本侵略者作战。

哈丰阿,蒙古族,与阿思根是同龄、同县的老乡。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古总分会主任,中共兴安省工委委员,兴安省军区政治委员……会后,大家分头在陆军兴安军官学校和兴安军中做工作。而兴安军官学校的青年学生则行动较早,且有准备。

1945年7月1日:王海山、都固尔扎布等秘密研究武装暴动事宜。1945年,随着欧洲战场形势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陆军兴安军官学校师生和兴安军中的进步青年军官,以及各高等院校的进步师生,经常联系,频繁交往,秘密地议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趋势,并逐步取得共识,认为欧战很快结束,希特勒被打败后,苏联肯定要出兵打日本,日本的命运也长不了。

陆军兴安军官学校共有8个连、800余人,称“生徒队”。时任伪满陆军兴安军官学校连长的王海山,同该校中队长都固尔扎布是一对“知音”,经他俩研究,认为有必要召开一次小型会议,研究部署具体准备工作。

王海山,达斡尔族人,1917年12月出生于齐齐哈尔市梅里克斯达斡尔族区莽格尔吐村。1936年毕业于伪满陆军兴安军官学校,1941年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43年1月毕业,5月份分配到驻林西伪军第九军管区骑兵三团任连长,11月调任伪满陆军兴安军官学校第十二期任连长。

1945年8月11日,发起并领导了“8·11”起义。1945年8月11日参加革命,“8·11”起义后,任兴安中部区警备大队第一中队队长,警备总队第一大队队长,东蒙古人民自治军骑兵第一师第一团团长,内蒙古人民自卫军骑兵第一师师长。

1947年7月,参加“五一”大会,被选为内蒙古自治政府委员,并率部胜利完成了保卫“五一”大会的任务。之后,又率部参加了东北攻势作战、辽沈战役和锡察草原剿匪作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察哈尔军分区司令员、内蒙古公安总队总队长、内蒙古公安部队第一副司令员、呼伦贝尔军分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都固尔扎布,蒙古族,比王海山年长3岁,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左中旗四家子人。1933年入伪满陆军兴安军官学校一期学习,后转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在伪满陆军兴安军官学校任中队长。1945年8月11日同部分青年军官和学生举行起义。

1945年8月参加革命,曾任兴安中部区民警大队大队长、警备总队总队长、东蒙古人民自治军骑兵第一师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副政委。1947年7月参加“五一”大会,被选为内蒙古自治政府委员。之后,他率部参加东北攻势作战、辽沈战役和锡察草原剿匪作战。历任内蒙古人民自卫军骑兵第一师政治委员、内蒙古军区副参谋长、内蒙古骑兵第二师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曾荣获二级解放勋章和东北解放纪念章。

于是,王海山与都固尔扎布商定,于1945年7月1日在王爷庙,以悼念第一期死亡同学为名,召开在王爷庙地区工作的第一期生同学会。开会那天,为不引起特务、宪兵的怀疑(因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宣布《战时刑法》,规定三人以上不准集会),都固尔扎布提议并请来了特务机关长金川大佐等参加这次悼念活动。

待金川等人走后,剩下都固尔扎布、王海山、双宝、鄂荣彬、白明儒、额勒伯克图、杨古札木苏、乌力吉陶克陶等8人,到杨古札木苏同学家秘密开会。大家首先分析了当前的国际形势,除了认为苏联肯定于今冬或明春对日宣战外,也分析了日本的情况,认为日本关东军虽号称百万,但也只能支持3个月,最多半年。

于是,大家当即决定:如果日军要在伪军中搞“肃清”,动我们一个人,我们就在苏联对日宣战前,在王爷庙举行武装暴动,上山打游击,等待苏联红军;如果日军不搞“肃清”,就等苏联出兵后进行“兵变”,迎接苏联红军。

然后,他们就如何在伪军中进行工作并掌握伪军做了分工:都固尔扎布和王海山负责军官学校;双宝、鄂荣彬负责“五三”部队;额勒伯克图负责伪骑兵第四十六团;其他伪军如炮兵团、步兵团等视情况个别进行工作。但出乎意料的是苏联红军很快出兵,有些工作尚未来得及做,所以就难以统一行动了。

1945年8月10日晚:王海山在吉尔沁艾里宿营时召集秘密会议,决定翌日黎明举事。1945年8月初,王海山因病在家休养。10日上午,校方派人叫他回校,到学校后,生徒队长告诉他:苏联已对日宣战。

王海山听了以后,心情非常激动,又很紧张,认为按计划暴动的时机终于来到了!为了起义的安全,他在日本人面前丝毫不露声色。这时,学校命令全体人员就地构筑防空壕和防御工事,准备就地“抵抗”,遂叫王海山回连指挥。王海山想到,你们的末日已经到了,还想“抵抗!”他对学生们说,挖工事也没用,大家应付一下就行了。

王海山他们本打算就地举行“兵变”,但考虑到伪军校学生年龄都比较小,既无战斗经验,又没有战斗力。同时,他已得到一个情报:又有一个营的日本兵调到王爷庙。为避免损失,不宜行动。王海山和郝永方等人研究决定,待撤退途中再见机行事。

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的当天,日本关东军下令,军官学校校部及生徒队等于10日出发,沿白(城)、阿(尔山)线和平(四平)、齐(齐齐哈尔)线向郑家屯和巴彦塔拉撤退,到那里建立“根据地”,抗击苏联红军。8月10日上午,校方命令军校学生撤退到白城子,徒步到葛根庙上火车。不久,又传来命令说上午10时,苏军1000辆坦克已突破“西部国境线”向纵深前进,学校要撤到郑家屯一带“开展游击战”……

根据学校命令,伪军校共分4个梯队撤退,各梯队均由日本军官负责指挥。王海山在第二梯队(少年科三、四年级和校部),本科二年级和生徒队队部编为第四梯队,由生徒队队长吉川中校亲自指挥。随各梯队一起撤退的中国教官有:王海山、白明儒、那达那、巴音图、米格木尔、色旺扎布、张尼玛、平安、敖荣祥、郝永方,鄂秀峰、包壮卿等12人。都固尔扎布因受日特监控,未能随军校南撤。

从10日下午4时,伪军校各梯队相继出发,向郑家屯方向撤退。当晚,第二梯队走到王爷庙30里吉尔沁艾里宿营时,王海山召集白明儒、郝永方、包壮卿、巴音图、那达那、色旺扎布等人秘密开会,想在该屯杀死日军军官,但又考虑到日本军官已有戒备,他们带着机枪都集中住在一个地主大院里,围墙很高,夜又很黑,如果发生战斗,就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决定到葛根庙再行动,于翌日黎明将全部日本军官杀死,然后,向原定目的地扎赉特旗汗乌拉进发,并规定发枪声为行动信号。

1945年8月11日清晨:起义计划如期举行。8月11早晨,按照计划第四梯队的都水方、鄂秀峰、包壮卿3人指挥本科二年级学生何俊杰等9人,以“第一班前进”为暗号,9枪齐鸣,将生徒队队长、日本指挥官吉川中校等所有日本军官杀死。然后,立即派甘珠尔扎布与第二梯队长王海山联系。

当日早晨,第二梯队到葛根庙后山,利用休息的间隙,王海山指挥军官和学生,把同行的日本军官全部杀死。“8·11”起义的枪声划破葛根庙的长空,“枪声就是命令!”

王海山马上派人与第一、三梯队联系,他们也打死了日本军官。各梯队共打死十几个日本军官,集中后向原定目的地扎赉特旗汗乌拉进发。当走到一个名叫阿尔山宝力高的小村时,王海山主持召开全体起义人员会议,首先令大家把伪满军的帽徽和领章撕下来扔掉,然后对大家说:“苏军对日宣战,八路军开始反攻,日本就要垮台了。

我们蒙古民族自治自决的时候到了,从此不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了。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发展,我们要团结起来干革命。现在日本鬼子还在垂死挣扎,我们赶快北上,欢迎苏蒙联军进入王爷庙。”大家对他的动员报告,一致表示赞同和拥护,并推举他为大队长。

接着,他口头任命白明儒为副大队长,色旺扎布为副官,巴音图和那达那分别为一、二中队长。队伍在北上途中,他们打死一些开拓团的日本人,缴获日军军马50多匹。

兴安军官学校参加“8·11”起义的达600余人。“8·11”起义,顺应时代潮流,合乎民族意愿,对于加速王爷庙地区日本侵略者统治的迅速土崩瓦解、光复王爷庙地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内蒙古东部地区人民武装的建立,特别是为后来骑兵第一师的组建,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8·11”起义,使兴安军官学校大部分师生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从此,他们走上了民族民主解放道路,也为东蒙古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引导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参加“8·11”起义的大部分人员,后来都参加了内蒙古骑兵第一师,从该师走出军级干部8名、师(厅)级干部80多人,县团级干部59人,成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卫生等各方面的人才,他们为该师的组建和发展,为内蒙古全境的解放和统一的民族自治区的成立,为内蒙古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如全国战斗英雄邰喜德、拉木扎布,战斗英雄包海龙等。

“8·11”武装起义涉及600余人,在内蒙古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产生过重要的历史影响。

阿思根


哈丰阿


王海山


都固尔扎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葛根   兴安盟   兴安   蒙古族   苏联   蒙古   梯队   内蒙古   日本   军官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