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曾权倾天下,为何最终下场悲惨?他做错了什么?

引言

吕不韦的一生可以说是大起大落,早年间凭借自己的见识和胆识一路扶摇直上,对秦国的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吕不韦的一生可以称得上传奇,我们对吕不韦的诸多故事都有所耳闻,但是这样一个曾经被秦始皇称之为仲父的人,却在达到一个权力高峰的时候,落得一个悲惨下场。

这不得不让对其失败的原因好奇,吕不韦到底做了什么以至于不得善终呢?

01 名不正言不顺——主之大忌

回归到吕不韦的整个人生轨迹之中,吕不韦被秦始皇视为眼中钉的原因之一,在于吕不韦使得秦始皇本人陷入了一种身份危机。

吕不韦给秦始皇带来的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身份危机,乃在于吕不韦与其母亲关系的复杂性。

秦王嬴政的父亲是秦国的庶子孙,在诸侯国中当质子,郁郁不得志。

嬴政父亲当质子时,认识了吕不韦。当时吕不韦还是个商人。通过对秦国现实的分析,认为当时的子楚并不是永远都不得志,乃是“奇货可居”。

于是吕不韦就为子楚出谋划策,当时的子楚也许诺吕不韦:“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就这样嬴政父亲与吕不韦成了同一阵营的联盟。

史记当中说,吕不韦从邯郸买回来众多擅长歌舞的女子与其日夜相居住在一起,不久这位女子就有了身孕。

子楚到吕不韦家中做客看上了这位能歌善舞的女子,便向吕不韦讨要。

吕不韦虽然生气,但考虑到已经在子楚身上投入了大量心思,于是就把这女子送给子楚。

也就是秦王嬴政的母亲夏姬妾。夏姬隐瞒身孕跟着子楚,不久就生下了嬴政。

史记为何会对秦王嬴政的出生做这样的一段论断?

当然这段记述并不是无端揣测,秦庄襄王在位三年就去世。此时的夏姬已经成为丞相的吕不韦仍然有着不为人所接受的关系。

夏姬和吕不韦在嬴政年少时,时常在宫中相通,无所顾忌。

随着秦始皇年纪逐渐长大,吕不韦自己逐渐都开始感到不安。于是产生了与夏姬断绝通奸的关系,找来后来的嫪毐进献给夏太后。

后人有这种秦始皇并非秦氏子弟,乃是吕不韦与夏姬苟合生下的孩子。

这对刚刚成年的嬴政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事情,夏姬和吕不韦的事情很有可能让他成为宗室的攻击对象。

甚至,若是有心人利用此事,嬴政的继位正当性就会受到质疑。

在古代,即使是战乱时期,名正言顺在很多人观念里仍然十分重要,这对嬴政而言始终是一个麻烦。

秦王嬴政始终在意吕不韦和夏姬的关系,吕不韦被罢相之后,就将吕不韦从咸阳发回河南,让他与夏姬隔开,避免二人再有联系。

因此收拾吕不韦不过是时间问题。

02 主弱臣强——主强臣弱

吕不韦做了秦国丞相之后,可谓是权倾朝野。被封为文信侯之后,拥有河南地区十万户的食邑。

家中仆人多达万人左右。朝中大小事务都能先问问吕不韦的意思。

为何会出现这种主弱臣强的局面呢?

原来,嬴政的父亲去世得早,嬴政继位之时年纪尚小,还不足以对付国中贵族和朝臣,也不足以驾驭秦国。

所以一切事情全都需要吕不韦在为他主持秦国的政局。

嬴政是继位之后的第九年,也就是在自己22岁的时候才开始对付吕不韦,最初继位时不过才十三岁,手中并未多少权力,因而根本不足以对抗吕不韦。

所以,在依靠吕不韦的时间里,嬴政将吕不韦称之为亚父,将国政军政大权全数交由吕不韦掌管。

秦王嬴政天生帝王性格注定了,他不允许权力掌握在他人手里。吕不韦在秦王嬴政长大之后,并没有交出手中权力,反而持续地想控制秦王。

这才是吕不韦和秦王嬴政之间最大的障碍。臣弱主强,吕不韦再想保全自己十分艰难。

于是,嫪毐叛乱知州,秦始皇下令拷打相关人员实情,此事牵扯到吕不韦。

首先,嫪毐乃是他引见给太后的,这本身就是一条罪状,再者吕不韦有没有参与叛乱,还很难说,但是吕不韦本人确也摆脱不了干系。

秦始皇对付吕不韦也不是直接就成功的。

刚开始秦王嬴政确实想借此机会诛杀吕不韦,但是因为吕不韦在秦国的势力确实也根深蒂固。

秦王嬴政想解决吕不韦不仅面临道德上的舆论,还面临着实际的政治实力情况。

吕不韦参与秦朝朝政几十年,不可谓没有党羽,当时朝中多人就因为吕不韦为嬴政父亲提供的帮助,而为他求情。

这就是秦王嬴政所面临的道德上的舆论压力,因为吕不韦不仅侍奉先王,又是先王托孤的人选,算是看着秦王嬴政长大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嬴政放弃了直接诛杀吕不韦的意图,转而从轻处理。

但是,这并不代表秦王嬴政不想除掉吕不韦,特别是当时他想杀吕不韦的时候,吕不韦的诸多门生宾客、辩士游客出来为他说情,这无疑是向秦王嬴政彰显着吕不韦的势力范围。

从这件事开始,秦王嬴政逐渐开始掌权,吕不韦落入下风。

借助嫪毐叛乱之事,秦王嬴政剥夺了吕不韦的职位,相应地吕不韦没有了更多的活动的空间,手中的权力大大削减。

吕不韦回到河南,再也不能随便入秦朝的朝堂,这样的目的一是隔绝夏姬与吕不韦的关系,二是让吕不韦远离权力中心。

吕不韦在秦朝许多年,几乎所有的政治势力都在都城之中,一朝远离也就“日近日亲,日疏日远”,这也是削弱吕不韦对朝堂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才能顺利将国中权力收归自己手中,保持自己对政治和军事大权的把握。

而且到这一步,稍微清醒一点的人都知道,秦王嬴政这是要掌权了。

吕不韦若是到这一步有所收敛,或许还能保全自身,但是他在河南期间依旧没有收敛。吕府之中门生宾客往来不绝。

所谓风吹草又生,秦王嬴政对吕不韦堤防更深。

或许是吕不韦没有看出这位未来统一天下的君主的心机深沉,没有像看中嬴政父亲那样觉得他“奇货可居”。

或许是秦王嬴政叫他仲父的时间太长,以至于他在漫长的时间里低估这个在眼皮底下成长起来的少年帝王。

总之,吕不韦没有因此次惩罚而收敛。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这些人明目张胆地请文信侯。

吕不韦自己也并不收敛锋芒,无声地向秦王嬴政挑战。于是秦王嬴政不得不将诛杀吕不韦之事提上日程,以免日后有变数。

秦王又不能直接杀他,于是赐书给吕不韦质问他到底对秦国有什么功绩?在秦国和自己有什么亲戚关系,以至于自己得叫吕不韦的仲父。

这段话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间接地告诉吕不韦,你就算是对秦国有些功劳,就算是自己叫他几年仲父,吕不韦也不可能是自己所谓的仲父。

这话里的意思已经足够明确,吕不韦也没有傻到那种程度。

嫪毐被惩罚的时候,据记载是“夺爵迁蜀”四千家,在这样活生生的例子面前。吕不韦作为一个商人,最知道怎么样才能换来最大利益。

与其和这位年轻的君主斗个鱼死网破,落得个生不如死的下场,不如自己选择一个较为和平的方式,为自己争取一个体面的死法。

事实证明,吕不韦选择以毒酒结束自己的生命,还算较为明智的决定。

吕不韦死后,吕氏同党即使已经群龙无首,但是秦王杀伐果断又多疑的性格使其根本不会放过吕氏余孽。

将其门客驱逐,做官的六百石以上夺爵等,将吕氏一党悉数打散,使其再无可能影响到秦王的统治。

结语

吕不韦作为一个生意人,其眼光相当毒辣,能在子楚如此不得意的情况下,看中子楚的潜质,说明其人确实有不寻常之处。

但是,吕不韦这过山车似的大起大落的人生,来自其不懂收敛,行事无规矩。

即便是夏姬年轻时候,真的与吕不韦有什么不正当的关系,但是夏姬已经成为秦朝的王后之后,还保持与夏姬的关系就足以让秦王嬴政杀之而后快。

毕竟,秦王嬴政称呼他一句“仲父”并不代表他真的是。再加上,当时夏姬刚从吕不韦府中出去一年就生下了秦王嬴政,本来就为两人的关系蒙上了阴影。

吕不韦不但不知收敛,反而更加不检点,这就为他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同时,既是为了不让嬴政忌惮自己与夏姬的关系,却不和夏姬断得彻底,反而为夏姬找来嫪毐。嫪毐的叛乱可谓是为嬴政处理吕不韦给出了把柄。

再者,为人臣子,行事高调,门生宾客往来不绝,明目张胆树立朋党,这本就是君主心中大忌。

同时,吕不韦把持国中大事迟迟不肯放权,成为嬴政必须杀他的理由。

参考文献

《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秦国   秦王   史记   权倾天下   生下   秦朝   叛乱   河南   悲惨   下场   权力   父亲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