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门阀消亡史-第一章 风起青萍之末

第一章风起青萍之末

公元220年,这一年有一个人去世了,他活着的时候曾经说过,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他,不知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可是现在他死了,于是他的儿子称帝了,顺带着给他也升了下级,魏武帝,他是曹操,他儿子是曹丕。

这一年,曹丕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在士族代表陈群的建议下,创立了九品中正制,也就是察举制的加强版,总共三个方面考察你如何当官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看看你的父亲、祖父当过什么官,爵位高低。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这个脱胎于汉朝察举制,曹操就曾被当时名士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从而混了个洛阳北都尉(相当于现在的洛阳北区公安局长)的官职,走入了东汉朝堂。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形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曹丕搞出了九品中正制,向世家大族低头,各世家大族也做出姿态,紧紧围绕在他身边,很快就忘了什么刘协是谁了,毕竟220年,那个生食汉禄,死为汉臣的荀彧尸骨都已经凉透了。历史彻底进入世家大族统治时代,如果你出身低微,大概率是不会出头了,而出身世家和出身草莽有什么区别呢?

举个例子,吴质,曹丕四友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前两个司马懿和陈群我不用多介绍,吴质排第三,个人才能极高,但是由于出身低微,且说话难听,为朝堂上世家子弟所不喜,活着的时候高官得坐,骏马得骑,但他死后,朝廷给谥号“丑侯”,妥妥的侮辱人,他的儿子坚决不认,一直上书朝廷希望给他父亲换个谥号,但都没有改变,一直等到24年后,司马师掌握大权,才帮其改谥号为“威侯”,为什么司马师肯帮忙改呢,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因为当年曹叡刚继位的时候,问吴质,陈群和司马懿谁才华更高,吴质贬低了陈群,推举了司马懿,曹叡听从了他的建议,将司马懿引为肱骨之臣,司马懿因此逐渐掌握大权,以至后来夺取了曹魏天下,所以司马师才肯帮这个忙。果然,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呐。

于是,世家大族在九品中正制的庇护下,很快发展壮大,司马懿后来发动高平陵之变,然后与曹魏集团的世家大族一起向曹爽立下洛水之誓言,只是免去曹爽官职而已,曹爽因此投降,但司马懿违背了誓言,灭了曹爽三族,连曹爽3岁的儿子也被诛杀,以至于他的亲弟弟司马孚大骂司马懿这样下杀手已经堪比当年曹操了,但司马懿不为所动,依旧下了狠手,从此中国历代王朝就不相信誓言了,导致的结果就是后来各个王朝只说自己以孝治天下,不敢说自己以忠孝治天下了。

为了对抗曹魏老臣,司马家族只能继续放宽对世家大族的枷锁,笼络他们对抗曹魏老臣,后来司马昭当了晋王,基本上已经宣告曹魏即将灭亡,但门阀这种怪物也终于成长起来了,司马昭当晋王后,大宴群臣,文武百官皆去拜见,荀彧的儿子荀顗邀请王祥(大佬)一起去拜见。并说到:相国(司马昭)地位尊贵,何曾已经向他行过大礼,今日我们前去应当下拜。”王祥回答说:“相国确实尊贵,然而还是魏的宰相。我们是魏的三公,公与王相差不过一个等级,上朝时的班列还是相同的,哪有天子的三公动辄去拜别人的道理?这样会损害魏的威望,也有损晋王的的才德,我不会去拜他。”见到司马昭,荀顗立即下拜,而王祥只是长揖。司马昭顾不得让荀彧儿子起身,赶紧上前拉住王祥的手感动的说:“今天才知道您是多么看重我啊”。

说实话换成别人,早就被司马昭砍了,可是面对王祥的作揖,司马昭不喜欢也得忍着,但王祥让他顾虑重重。王祥,卧冰求鲤(察举制里的举孝廉,世家大族一种为了让家中当官的手段)的实践者,孝顺的代名词,史称孝圣,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赫赫有名的门阀大族--琅琊王氏的奠基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门阀   中正   行状   司马   士族   谥号   大族   家世   中国   世家   出身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