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历史永远绕不开晚清那段沉痛的过往,穿过时光长河,回首往昔,无数次都感叹命运的不公,华夏文明数千年的积累竟然被海外列强瓜分殆尽。

时至今日,大英博物馆依然藏有数量众多的中国文物,甚至单独为中国列出了一个独立的展馆,里面的每一件藏品都是中华人民血泪的见证。

走在这座宏伟的建筑中,无数藏品陈列其中,仿佛在诉说着英国历史上的辉煌和荣耀,可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来说,实在是太过沉痛。

这些被无情掠夺的文物如果拥有自己的生命,想必在百年光阴里也一直渴望着回到中国的土地上。

大英博物馆中到底有哪些属于中国的文化遗产?它们又见证了怎样的历史?为什么要说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沉痛历史,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影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对世界流浪在外的文物进行过统计,在目前世界上47个其他国家中,共计存放着167万件来自中国的文物。

而这些还只是有官方记录的文物,并不包括那些“黑货”,即私人收藏家们通过特殊渠道获取的藏品。

单单只说这一个数字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太大的概念,作为对比,现今北京博物馆的所有记录藏品为180万件,可想而知有多少本属于中国的东西流失海外。

在这些拥有中国文物的国家中,英国无疑是最大的“藏家”之一,世界著名的大英博物馆内现存23000多件来自中国的文物。

毫无疑问,这些文物都是“八国联军时期英国抢走的”,而大英博物馆也有一个别名,就叫做“赃物博物馆”。

由此可见英国究竟掠夺了多少属于其他国家的财产,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中国的土地上肆虐而过的印记,就藏在这两万多件展品之中。

就在上个月中旬,英国举办了一次大型的中国文物展,展览的主题叫做“晚清百态”。

许许多多海外华人都前去一睹中国文化的芳容,没想到走进展览后映入眼帘的就是英国保留的《南京条约》原件

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看到这一幕后心里都会很不是滋味,而这个展物的介绍条文上写道:“近代中国签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谁曾想到“晚清百态”的主基调竟然是“屈辱”,继续深入展馆,慈禧穿过的凤袍、李鸿章用过家具和官印、光绪皇帝的龙袍以及贴身私物等等,数百件展品一一陈列在游客面前,共同诉说着百年之前的那段屈辱岁月。

曾经网上有过这样一句话,叫做“中国最好的文物并不在故宫,而是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目前英国官方公布的中国馆中的藏品是23000余件,但是根据非官方的考证,英国可能藏有超过20万件属于中国的文物,只是大部分都没公开,因为它们太过珍贵或特殊。

即便是公开的两万多件藏品,也包含有中国玉器、石雕刻本、字画古玩等等各个领域的珍藏,中华人民的心血就藏在这座金碧辉煌的海外展馆中。

最讽刺的是,大英博物馆出于对文明和历史的尊敬,在中国展馆的入口处写道:“中国创造了世界上传承最深厚、最源远流长的文明”。

而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多数都来自中国,比如“商代双羊尊”,现今世界只有两件,一个在英国,另一个在日本,还有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元代的青花瓷瓶大维德花瓶等等,没有一个是英国本土文明产出的,全都来自曾经的东方古国—中国。

这些遗落海外的文物在某种程度上,像是失去母亲怀抱的懵懂孩童,它们不会说不会表达,只能日复一日被陈列在透明的玻璃展柜里,经受无数外国人的审视。

可异国他乡终究不是祖国故土,失去根源的文化尚且无法留存,何况这些饱经风霜的文物,若是有一天它们失去了利用和存在的价值,还能受到这般尊崇吗?

强取豪夺,八国联军的无情掠夺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华人民用百年岁月印证过的至理名言,不管文物能否追回,我们都应当铭记那段屈辱的岁月。

最让人感到心痛的是,这些被夺走的文物在最初时期由于外国人的“不懂行”而遭受过许多破坏。

例如前边提到的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顾恺之《女史箴图》,作为“中国画祖”,顾恺之的作品备受推崇,甚至受到各朝各代的帝王喜爱。

就是这样一位大家的真迹,虽然被英国夺走的是唐代临摹本,但是依然珍贵,竟然被英国带到海外后反复转手,甚至还惨遭损毁。

当年大英博物馆初次收录《女史箴图》时,并不清楚中国画和西方油画的区别,直接把它裁成了四份,这可是绢本画,任何一处破碎都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于是《女史箴图》不停开裂,直到中国专家到来才得以修复。

西方豪强对中国的认知只存在于表面的富足,他们只是觉得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根本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内涵,即便抢夺走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也没有办法完美保留,这就造成了中华文明的巨大损失。

对于英国来说,或许中国数万件文物的价值更多在于体现英国曾经的“帝国光辉”,对文明的尊重可能只占很少一部分,这是无奈且悲痛的事实。

早在多年之前,一位游历完欧洲大陆归国的网友在网上发布了一篇帖子,里面提到了这样一件事情。

大英博物馆中国展馆中,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放着一块石枕,上面四个大字“家国永安”。

对于外国人来说,这四个汉字意味着什么他们根本不清楚,但是对中国来说,这是祖国的河山完整,是华夏文明不断延续下去的信念,是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承载了时代的“怒火”,但是这不应该成为西方列强入侵的理由。

更不能让中国文明的延续被海外势力夺走,我们感叹时代风浪的无情,但是也希望能在某一天看到希望的曙光,哪怕只是片刻。

贼喊捉贼,时至今日依然不愿承认的英国

2004年,英国考古学会举行了一次会谈,主题就是“来自中国的文物需不需要归还给中国”

最终的结局显而易见,英国自然不会归还中国的文物,即便考古学会出于最纯粹的文明见证愿意归还,大英博物馆和英国政府也不会批准。

不过命运总会在关键时刻向人们开上一个小小的玩笑,正当大英博物馆为自己藏品之丰富而感到沾沾自喜时,博物馆竟然失窃了。

而且这次丢失的文物跨越4个世纪之久,绝大部分都是欧洲历史中遗留下的黄金和各式各样的珠宝。

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丢失的大量文物并没有参与过展览,平时都被陈列在储物间,所以丢失后才让人感到惊讶。

这件事情不断发酵之后,无数网友开始向大英博物馆送上“祝福”,他们纷纷在大英博物馆官媒下方留言,表示:“作为著名的‘赃物博物馆’,怎么会用‘失窃’这种词汇呢?你们的藏品不都是偷抢过来的吗?”

如此论调层出不穷,各国网友都在指责英国这是“贼喊捉贼”,毕竟“失窃”和“小偷”这两个词汇从大英博物馆口中说出实在是有些让人忍俊不禁。

更有甚至表示:“为什么要去英国花钱看自己国家的东西?”

为什么金字塔在英国?”

“为什么古埃及和古希腊的神话雕塑在大英博物馆的墙壁上?”

“中国的文物怎么来到英国的,难道它们自己游过来的?”

对英国来说,让他们承认自己的“罪行”是艰难的,毕竟英国曾经说过:“文物代表历史,这些文物和英国发生了联系,所以它们都应当属于英国”。

难以想象“掠夺”在英国口中竟然变得如此顺理成章且冠冕堂皇。

曾经圆明园12生肖铜兽首流失海外,中国历经千辛万苦才找回8尊,现在依然有4尊不知所踪,这是能明确记载的,可那些记录不下来的,又该从何找起呢?

我们不苛求英国能无偿归还属于中国的东西,但是最起码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正视要做到,一味的否认过错只是逃避事实的卑劣手段罢了。

结语

翻过历史云烟,无数记忆都开始浮现在眼前,无论最终的结局如何,属于中华人民的文明都将永存。

现代中国已然告别了那段“落后且挨打”的岁月,属于中国的新征程正在脚下,相信未来中国定能在国际社会上取得更强大的号召力,那些本就属于我们的东西,终将由曾经的“掠夺者们”亲手归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7

标签:大英   博物馆   顾恺之   女史   博物   英国   藏品   中国   文物   中国人   海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