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俄土战争:外交的功劳和艰难的胜利-奥斯曼简史142

自从进入18世纪以来,随着俄罗斯帝国的强势崛起,曾经的亚欧霸主奥斯曼帝国,不可避免的就与北方霸主俄罗斯进行交锋对垒。而历史上两国之间爆发的激烈冲突,后世称之为“俄土战争”

自俄罗斯帝国诞生至奥斯曼帝国解体,俄土两国共爆发过十二次俄土战争。它们有的是出于两国仇恨而战;有的是被卷入世界大战的浪潮;而更多的,则是出于双方利益考量......

本期咱们要讲得第四次俄土战争,便是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因利益激化矛盾而展开的大战,当然这场战争的主角除了俄土两国之外,还有当时欧洲强国奥地利帝国与法兰西帝国......




战争背景

第四次俄土战争始于1735年,结束于1739年的《贝尔格莱德和约》。在1735年战争正式爆发前,俄罗斯帝国已经与波斯萨法维帝国在1732年—1735年间签订了一系列有利的条约,并退还了所有在俄国—波斯战争中所征服的土地。

同时1733年—1735年间的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俄奥联军赶走了法国人支持的斯坦尼斯瓦夫一世,扶持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特三世继承其父的波兰王位。而失败的法国人则一直暗中拉拢奥斯曼帝国为其盟友对抗俄奥两国。

奥古斯特三世

早在1726年,奥地利就成为了俄国的盟友,两国共同对抗法国人。而法国人则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秘密盟友,所以俄罗斯帝国跟奥斯曼帝国的矛盾,就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后不断激化,尤其是边界克里米亚鞑靼人对俄国国土无休止的袭击,更是给了俄罗斯人以发动战争的借口。

并且根据俄国彼得大帝的生前规划,俄罗斯帝国势必要向黑海地区扩张,争取到黑海这个第二出海口。但此举无疑大大触犯了奥斯曼帝国的既得利益,所以早在彼得大帝时代,两国就频频交锋对垒,最著名的就是前三次的俄土战争。

如今彼得大帝已然归天,他的侄女——安娜一世·伊凡诺芙娜成为了女皇,然后趁着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的胜利,俄罗斯帝国跟奥地利帝国联起手来,于公元1735年陈兵奥斯曼边境,威逼奥斯曼土耳其人签订和约。

安娜一世·伊凡诺芙娜

俄罗斯人以克里米亚汗国对俄国的侵略为借口,力图合并十三世纪初期被蒙古人侵占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区,取得黑海出海口,力图在巴尔干半岛和高加索巩固自己的势力,赶走奥斯曼人。

奥地利帝国则不愿意让俄罗斯人“独吞”这一果实,便也参与对奥斯曼的瓜分,企图趁机夺取奥斯曼人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范围。由此,轰轰烈烈的第四次俄土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开战

公元1736年,俄国军队开始动手,其指挥官们期望能夺取亚速和克里米亚半岛。5月20日,由陆军元帅伯克哈德克·里斯托夫·冯·马尼克率领的第聂伯河军团六万两千人进攻彼列科普

彼列科普

公元1736年5月31日,第聂伯河集团军攻占了彼列科普,然后又占领克里米亚汗国首都巴赫切萨拉伊,并将其焚毁。但由于瘟疫流行,粮食和饮用水不足,俄军被迫撤回乌克兰。

另一方面,俄军顿河集团军,在顿河区舰队的支援下,攻占了亚速。并在6月17日占领克里米亚汗国首都巴赫切萨拉伊。但由于缺乏补给以及流行病的爆发,使得马尼克不得不率军撤回乌克兰。

等到6月19日,由彼得·拉西指挥的俄国顿河军团(两万八千人),在海军中将彼得·布烈达(Peter Bredahl)指挥的同区舰队支援下,俄军才攻占了亚速要塞。

彼得·拉西

公元1737年7月,马尼克的军队占领奥恰科夫,顿河集团军在同区舰队的协助下强渡锡瓦什湖,在萨尔吉尔河交战中击溃了克里米亚汗国的军队。7月13日,第聂伯河集团军攻克奥什科夫。

另一方面,奥斯曼帝国则在两线作战:一面试图抵挡俄国大军,另一面由帝国大维齐尔率军向西进发前往奥土边境。此时萨伏伊的欧根亲王已经去世了,而之前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中实力受损、士气受挫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此时只能由一些不称职的将领统率。

萨伏伊的欧根亲王

不仅如此,奥地利人与他们遥远的“盟友”俄罗斯人的关系也并不和睦,双方并没有任何协同作战的计划。在西线波斯尼亚的群山中,奥地利人遭遇了当地好战首领统率的封地军队的强烈抵抗。

在东线,奥斯曼军队则夺回了尼什,从而打开了经由摩拉瓦河河谷前往贝尔格莱德的道路。所以总体来说俄罗斯人的战绩要比他们的奥地利盟友好一些,但俄罗斯人在草原炎热天气的炙烤下,未能如愿抵达多瑙河流域。

当然奥斯曼军队的胜利要是归功于归顺的法国雇佣军人博纳瓦尔伯爵(Comte de Bonneval)。他曾经为奥地利皇帝效命,但现在已经为苏丹服务。他为苏丹组建了一支掷弹兵部队,按照欧洲的线列战术训练;他还系统性地重组了奥斯曼帝国其他的武装力量,改进他们的训练方法,让他们更加现代化。

土耳其人的胜利让欧洲人深感震惊,法国凡尔赛宫也帮助奥斯曼帝国在居中调停。重新燃起热忱的奥斯曼军队又趁着季节适宜又发动一次战役。这一次奥地利人只能在贝尔格莱德采取守势,而土耳其人则夺取了贝尔格莱德面前的两座要塞——位于多瑙河河畔的塞曼德里亚奥尔绍瓦




战场转移

随着奥斯曼人在对奥地利战役中的连连取胜,继续在黑海腹地地区行动的俄罗斯人也开始遇阻:他们在德涅斯特河上被击退。由于疾病肆虐,补给困难,俄罗斯人不得不放弃刚到手的奥恰科夫和金伯恩。

而为了接应瓦拉几亚和波斯尼亚的奥地利军队,俄军在1739年初向摩尔达维亚展开进攻,这使战争发生了转折。这年8月,第聂伯河集团军在斯塔武什内战役中击溃土军。

随后拉西将军的军团(将近四万人)在同月进入克里米亚半岛,多次击败克里米亚汗国的军队并进占别卡拉萨巴沙(Karasubazar)。尽管如此,拉西和他的军团依然如上次战局一样因缺乏补给而不得不撤退。

拉西将军

此时法国驻奥斯曼大使维伦纽夫认为:调停的时机到了。为了树立法国的威信,他在一大群随从的陪伴下,带着国书和一封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写给“挚爱而完美的朋友奥斯曼帝国皇帝”的信,颇有排场地前往大萨拉基里奥宫觐见苏丹。

路易十五

苏丹马哈茂德一世则十分礼貌而庄严地接待了他。维伦纽夫十分欣喜地意识到,奥斯曼帝国政府正在前所未有地对法国公开示好。大批的礼物送进了法国大使馆,苏丹的乐队则在大使馆的前院不停地演奏着;不论大使到哪儿去,都有一支近卫军仪仗队如影随形。

苏丹马哈茂德一世

不久维伦纽夫大使就离开了伊斯坦布尔,带着规模庞大的官方卫队前往阿德里安堡去与帝国大维齐尔会合。到阿德里安堡之后,他才知道大维齐尔已经率军向尼什进发了。而等到他抵达尼什,大维齐尔又已经在前往贝尔格莱德的路上了。

大维齐尔叮嘱维伦纽夫留在尼什。与此同时维伦纽夫听说在贝尔格莱德下游的格罗茨卡(Krotzka)发生了一场战斗。在那里,试图夺回奥尔绍瓦的奥地利人严重低估了对面奥斯曼军队的实力:

贝尔格莱德位置

奥地利人在一处山谷的入口执行一次笨拙的战术调动,结果被奥斯曼军队逮了个正着。奥地利人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被迫向贝尔格莱德方向退却。这场胜利让土耳其人大为振奋,但也让法国大使维伦纽夫感到十分担忧。

维伦纽夫很清楚,自从欧根亲王夺取了贝尔格莱德之后,那里的要塞就已经被德意志工程师做了大量的现代化改造,其坚固程度已经在欧洲城市中名列前茅。他担心土耳其人被成功冲昏了头脑,在他试图调停之前就贸然猛攻贝尔格莱德

贝尔格莱德要塞

如果奥斯曼贸然出击做,他们很有可能会遭遇一场惨败。果不其然等到他被传到大维齐尔的帐中时,土耳其人已经开始了对贝尔格莱德的围攻,奥斯曼大军尚未经过妥善的准备就开始炮击城市。

幸运的是,奥地利人此时士气低落,而大使维伦纽夫很快就利用了这一点。奥地利皇帝将一位密使从维也纳派到贝尔格莱德,授予他单独与奥斯曼帝国媾和的权力,不需要理睬俄罗斯的态度。

于是奥地利的冯·奈伯格将军(General von Neipperg)来到了奥斯曼人的大营谈判。随着谈判的进行,奥斯曼人发现他甚至已经做好了以皇帝之名割让领土的准备。但当谈到贝尔格莱德城本身的事宜时,他表示如果奥地利人要交出贝尔格莱德,那么城市的防御工事必须首先拆毁。

冯·奈伯格将军

奥斯曼大维齐尔傲慢地拒绝了他提出的条件。他坚称:“如果不能在贝尔格莱德城完好无损的情况下把城门钥匙交到他手中,那就没什么好谈的了。”但大维齐尔心中还是意识到贝尔格莱德城防已经不同以往了。

大使维伦纽夫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而且意识到奥地利人也想尽快达成协议。于是他果断利用了这一点,提出了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来挽救这次会谈。他提出:奥地利人可以拆毁他们自己兴建的防御工事,但必须保留土耳其人以前建设的城墙。

于是,双方“愉快的”达成了协议,同意恢复和平。奥地利皇帝本来有一些犹豫,但考虑到法国正式出面调停,只好批准了这项协议。奥斯曼帝国也收回了在《帕萨罗维茨和约》中丢掉的在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瓦拉几亚的一切利益。多瑙河、萨瓦河和山脉起伏的蒂米什瓦拉行省又一次成了两个帝国之间的边界......




战争结束

奥地利帝国单方面的对土耳其议和,无疑极大损害了其盟友俄罗斯人的利益,因为就在奥地利人投降的同时,俄罗斯人则在另一线的战场上,刚刚对奥斯曼土耳其人取得了一场大胜。

可以说要不是奥地利人的单方面议和,这场胜利原本有可能改写整场战争的走向。因为在此之前,俄军统帅蒙尼西元帅(Marshal Münnich)放弃了穿越黑海沿岸草原的机会,从一条新的路线侵入了奥斯曼帝国的版图。

他向北穿过波兰领土,接着渡过德涅斯特河和普鲁特河进入摩尔达维亚。在这里,他攻克了重要的要塞霍京。他扶植了一个傀儡大公,让他以反抗穆斯林压迫之解放者的名义招募基督徒士兵。

随后雅西城(Jassy)开门投降,俄军的前锋部队很快出现在了多瑙河的北岸。接着,蒙尼西元帅又率军进入比萨拉比亚,把宾杰里变成了他向南方进军的基地,准备直插奥斯曼帝国欧洲领土的心脏地带,打通前往伊斯坦布尔的道路。

蒙尼西元帅

不过由于奥地利人的屈膝认输,20多万乘胜而来的土耳其士兵已经准备好移师多瑙河战线来对付俄国人。蒙尼西元帅语带挖苦地评论道:“土耳其人真应该好好谢谢穆罕默德、维伦纽夫和奈伯格!”

俄罗斯人别无选择,只好在贝尔格莱德与奥斯曼帝国签署和约。这同样也是法国调停的第二次胜利。土耳其人最终放弃了亚速,条件是其要塞必须被夷为平地,且其周边土地必须变成两个帝国之间的一块中立的沙漠地带。

亚速位置

奥斯曼帝国保留了在顿河更下游地区修建要塞的权力,从而可以切断俄罗斯人顺河入海的通道。不论是战舰还是商船,俄罗斯船只都不许进入黑海;在黑海沿岸,俄罗斯人只在布格河和第聂伯河之间保留了一小块狭长的土地,且不准在黑海沿岸再保留任何造船厂。

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摩尔达维亚和比萨拉比亚征服的土地也必须交还给土耳其人。不过,俄罗斯在乌克兰地区的领土扩大了些许。根据《普鲁特和约》,俄罗斯不得干预波兰的内政。但是在法国人的建议下,奥斯曼帝国没有坚持要求俄罗斯遵守这一条款。

第四次俄土战争

《贝尔格莱德和约》为这场短暂的战争画上了句号。但对于哈布斯堡王朝来说,这个和约是一个耻辱;对于俄罗斯人来说,这个和约让他们十分懊丧;而对于土耳其人来说,这个和约让他们松了一口气。

面对俄罗斯帝国这个最可怕的新敌人,衰落中的奥斯曼帝国一心只想着保持守势,维持和平,《贝尔格莱德和约》为自己赢得了一代人的喘息之机。而面对宿敌奥地利,土耳其人则终于赢回了尊严,并且修复了自上次耻辱性的失败后就一直千疮百孔的安全体系。

尽管土耳其人在战场上的胜利主要要归因于奥地利指挥层面的失误,且奥斯曼帝国军队可能在新的军事技能方面还显欠缺,但奥斯曼帝国的军人证明了他们依然拥有昔日的战斗精神。在两线作战的过程中,奥斯曼军队的指挥官们也施展出了精明的战略。

不过,不论是战场上的胜利还是和平的成果,最主要的因素都是外交层面的,特别要归功于法国人。此后奥斯曼人不再像以往那样在外交领域独断专行了,而越来越开始依赖于自己在基督教欧洲的盟友,这当中尤以法国为最......

参考资料:《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六百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奥斯曼   克里米亚   贝尔格莱德   黑海   奥地利   奥地利人   土耳其人   帝国   俄罗斯   法国   简史   功劳   外交   艰难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