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非素:一代传奇考古女侠

●李岩

编者按:今年是石峡遗址发掘五十周年。五十年前,石峡遗址成为广东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广东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说到石峡遗址,考古学家朱非素是绕不开的名字。日前,“纪念石峡遗址发掘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韶关举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岩撰文,回忆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考古学家。

“我从哪里来?”是考古学要回答的“终极问题”。为了寻找最早的广东人,几代考古人在广袤的南粤大地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足迹。我的校外指导老师朱非素先生,也是其中的一员。

朱非素先生是浙江温州人,出生于1937年,逝世于2014年。她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考古“女侠”。在14岁那年,朱非素先生响应国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在家乡温州报名参军,成为一名“雄赳赳、气昂昂”的志愿军战士。

参军后,经过短期培训,少年朱非素历任卫生员、护士。虽然在后方医院,也要经常徒步行军。行军过程中,遭遇美国飞机轰炸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后来,先生因为天生嗓音甜美,被调入军一级的文工团任歌唱演员,行军期间在路边唱歌,鼓舞战士士气。

我在广东做研究生实习的时候,曾经数次住在朱先生家。其间,也观看过朱先生年轻的时候那些黑白的影集。然而,身为唯一一名参加过志愿军的女考古学家,每当我问及她朝鲜战场的细节时,朱先生却不愿多提,只是说:“再也没有经历过那么残酷的事儿了。”比较起来,我感到自己很幸运。

我特别佩服朱先生,她没念过中学,复员后,却在家自学考上了北京大学考古系。在她的同窗、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回忆中,朱先生“聪敏好学,每天歌声不断,浑身有一股冲劲”。

毕业后,她选择南下,进入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对保护英德的苏东坡石刻作出了贡献。当时,岭南考古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972年,一场重大文物发现在韶关曲江狮子岩拉开帷幕。一次偶然机会,曲江文化馆工作人员黄志高、刘成德,在石峡梯田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石器和红烧土。正在连县连阳煤矿工作的朱非素背上行李,马不停蹄赶到发掘现场。

当时,狮子岩周围全是农田,考古条件异常艰苦。高温暴晒、泥泞满身,她满不在乎。农田里,常常还有毒蛇出没,她还将朝鲜战场当卫生员学到的各种“防蛇秘诀”向考古人员倾囊相授。

石峡遗址先后历经4次发掘,发掘面积近40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文物。石峡遗址也几乎贯穿了朱非素充满“侠气”的考古人生。从1975年至1978年,她是发掘参与者;1978年后的十多年,她和杨式挺先生分工合作,承担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

凭着一双火眼金睛,朱非素在田野工作中首创“二次葬”辨认发掘方法。通过身为浙江人的她牵线搭桥,石峡文化与良渚文化之间紧密联系在学界广为人知。朱非素也因此成为最早在华南地区开展谱系研究的考古学者之一。

石峡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的一笔一画,都凝结着朱非素的心血结晶。报告写作与出版期间,她罹患癌症。朱非素却处之泰然,她常说:“我连朝鲜都去过,美国鬼子的飞机天天炸。这点事,算什么?”

2014年,《石峡遗址——1973~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正式面世。凭借这部作品,2016年,在她逝世两年后,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将最高奖——金鼎奖,授予了这位早期岭南探源的开拓者。

朱非素对广东年轻考古人的栽培同样不遗余力。“南海Ⅰ号”考古发掘领队崔勇,当年顺利入选中国第一支水下考古队,就离不开朱非素慧眼识珠的伯乐之恩。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刘锁强,近年在青塘遗址、磨刀山遗址、岩山寨遗址取得的工作成绩,也与当年朱先生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2020年末,在石峡遗址发掘40多年后,又一件玉琮在粤北出土。岩山寨遗址工地上,我们都不约而同再次想起那位老人家——朱非素先生。我们想,如果朱先生还健在的话,知道这件玉琮的出土该有多高兴!

朱先生把一生献给了考古,给我们留下无限的精神动力。我们如今也将继续沿着她的足迹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3

标签:曲江   韶关   卫生员   朝鲜   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家   广东省   广东   遗址   文物   传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