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章帝四大名臣,其中一位竟让百姓步行千里赶至京城为他鸣冤!

永平十八年,明帝刘庄在东宫前殿驾崩,范晔对他有一个极为恰当的评价:

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日晏坐朝,幽枉必达。内外无曲之私,上无矜大之色。断狱得情,号居前代十二。故后之言事者,莫不先建武、永平之政。

再补充一点:

对外,刘庄让大汉重返西域,对内民安其业,户口滋殖。

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2100多万,至明帝末年,不到20年的时间里激增至3400多万。

明章之治完全可以和文景之治相媲美。

18岁的皇太子刘炟继位,是为汉章帝。

和勤政的祖父、父亲相比,皇权自章帝始开始渐渐势衰。

还记得咱们对东汉权力架构的介绍嘛?东汉为何会出现宦官、外戚轮番专权的局面?和刘秀又有什么关系?

刘秀开国后,吸取王莽篡汉的教训,对朝政权力架构做了一个重大调整,朝廷的大政方针都集中到尚书台:目的就是确保外朝的的三公不再像原来的大司马那样,杀出来一家独大的权臣。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然政有不理,犹加谴责。

尚书台权力虽高,但级别很低,此外大方向、重大决策、关键岗位的人选也由皇帝自己决定。

如此一来,东汉的皇权达到自秦汉以来的最巅峰,只是对皇帝的要求太高了:

刘秀时,每旦视朝,日仄乃罢。刘庄日晏坐朝,幽枉必达。

权力集中的代价就是皇帝要处理的事务实在太多了,你必须每天去上朝!

刘炟明显吃不消,他借鉴汉昭帝的做法(大将军霍光柄政,与金日磾、上官桀共领尚书事)以太傅赵熹、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

录尚书事并不是独立的官职,常以三公兼领,刘秀对外朝权臣所做的防范至此被大幅削弱。

到后来,随着皇帝即位年龄越来越年幼,三公录尚书事逐渐成为常例(后东汉每帝即位,常以三公、大将军、太傅录尚书事)

太傅赵熹咱们之前介绍过,十五岁勇闯仇家,十九岁封候拜将,比刘秀崛起还要强势的人是谁!

与他并列的牟融也是一个猛人。

牟融字子优,北海郡人。年少时就博学多识,同龄人还在求学,他已经当老师了,门下有数百学生。

东汉开国,百废待兴,文化素养高的牟融很快发迹起来。十二年时间就从地方的县令当上三公,创造了东汉官场的神话。

永平二年,担任丰县县令。

永平五年,入朝担任司隶校尉

永平八年,牟融接替包咸担任大鸿胪。

永平十一年,担任大司农。

永平十二年,接替伏恭担任司空。

刘庄对牟融十分看重,认为他的才能足以胜任宰相,于是把辅佐刘炟的重任托付给他公卿数朝会,每辄延谋政事,判折狱讼。融经明才高,善论议,朝廷皆服其能;帝数嗟叹,以为才堪宰相

刘炟即位后,遵从父亲的意志,迁赵憙为太傅,由牟融接替赵憙担任太尉,两人总管尚书事务。

核心权力小组搭建后,很快就面临一个重大决策:是否出兵西域?

对此,朝廷分成两派:


司空第五伦的意见是放弃西域,他的理由是:这些年来,北伐匈奴,东征南越,南抵蛮夷,西开西域,致使百姓连年服事徭役,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苦了天下百姓,穷了江山社稷,长此以往,国家经济建设定然会因为征战而停留,陛下要明察啊!再加上国家新君初立,国事未定,更加不宜劳师远征。


司徒鲍昱叱责第五伦:如果放弃营救,就是长敌人的志气,灭大汉的威风,以后还有谁愿意替朝廷卖力?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将精骑二千,多其幡帜,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极之兵,必不敢当,四十日间,足还入塞。


刘炟一锤定音:出兵。事实也确如鲍昱所料,汉军在吐鲁番轻松击溃匈奴主力,救回了孤胆英雄耿恭,具体可以移步这篇:东汉版拯救大兵瑞恩:十三勇士归玉门背后的慷慨悲歌。

在军事上小露一手的鲍昱在理政上更是一把好手。

任汝南太守时,因战争影响,汝南郡水利失修,多所废弃,至东汉初,陂地仍然“岁岁决坏,年费常三千余万”

鲍昱下大力气整治陂塘,作方梁石洫,即用石砌筑渠道,再筑以水门,水利工程完工,汝南郡从此“水常饶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袁绍还真的好好感谢这位好太守)

鲍昱水平那么牛,和他的背景不无关系,上党鲍氏祖孙三代(鲍宣、鲍永、鲍昱)都任过司隶校尉之职。

鲍昱祖父鲍宣是西汉大儒名臣,一向敢于直言,因得罪丞相孔光,哀帝派人直接到司隶府抓人,鲍宣闭门拒命。哀帝大怒,以“无人臣礼,大不敬之道”的罪名逮捕下狱。出狱后,又遇上王莽专政,忠于汉室的鲍宣再次下狱,惨死于狱中。

鲍昱其父鲍永身负国恨家仇,毅然投身绿林军,屡立战功,被刘玄任命为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持节将兵,安集河东、并州、朔部,得自置偏稗,辄行军法。

相比还在河北苦苦支撑的刘秀,鲍永已经是河东的霸主。

刘玄败死于长安,鲍永审时度势,决定去投刘秀。但因刘玄嫡系的背景,刘秀对他并不信任,经常让他去打一些硬仗、苦仗。天下初定后,刘秀又把最艰巨、也最难干的司隶校尉一职丢给鲍永。

鲍永上任后,以雷霆之势打击豪强,权贵对他恨得要命,但却无可奈何,为啥呢,来看一件事。

鲍永有一次路过霸陵,想要为刘玄扫墓,随从人员惟恐得罪光武帝,劝他不要下拜。鲍永表示,即使以此获罪,也不畏避。

刘秀都不惧,还怕你们这些小角色?

鲍永又召辟扶风人鲍恢为都官从事,鲍恢也是敢于惩治豪门贵戚的人。以至于京师流传一句话: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

当然,敢和一门三校尉鲍家叫板的第五伦也非等闲之辈。

论家世,第五伦甚至可以追溯到战国,他是著名齐国田姓之后!

田氏代齐后,田氏越发壮大,枝繁叶茂的田氏宗亲分封到各大封邑,第五伦的先祖就以当时家中的排行次第“第五”为姓氏。

王莽末年,战乱不息,为了自保,乡里百姓纷纷前来投靠第五伦,拥立他为“带头大哥”。第五伦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依险固筑营壁,先后打退铜马、赤眉的进犯(铜马、赤眉之属前后数十辈,皆不能下)

第五伦随后拜见京兆府尹鲜于褒,准备入仕。鲜于褒对他极为欣赏,感叹到:只恨与你相知太晚(见而异之,恨相知晚)

不久,鲜于褒犯事被贬,第五伦对从政也没了兴趣,他去干啥了呢?

经商(古代商人地位最低,所谓士农工商嘛)

第五伦为此还更名王伯齐,在太原、上党一带做起运盐买卖,结果赚了个钵满盆满。

几年后,老领导鲜于褒咸鱼翻身,又当上大官。他没有忘记第五伦,又将他推荐给新上任的京兆尹阎兴做主簿。

当时长安城中有许多人私铸钱币,阎兴得知第五伦有从商的履历,让他担任督导铸钱的官吏,监管整个长安的贸易市场。

第五伦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平铨衡,正斗斛,市无阿枉,百姓悦服。

建武二十八年,第五伦终于被举为孝廉,入淮阳王府,后随淮阳王入京,为刘秀接见。刘秀询问王府政事,第五伦趁机阐述自己的为政之道,刘秀非常高兴,两人促膝谈心了一夜(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明日,复特召入,与语至夕)

第五伦出京不久,朝廷的任命就来了,直接提拔为会稽太守!

即便当上二千石的大官,第五伦仍亲自锄草喂马,也没请佣人,衣食住行都是妻子一人承办。朝廷的俸禄,第五伦也只留下一个月的口粮,多余的钱全部借给贫弱的百姓。

这才是百姓心中的父母官啊!

不知还有多少人记得他?

第五伦犯事被朝廷召到廷尉,临行前,会稽郡百姓上演了动人的一幕:老少攀车叩马,啼呼相随,日裁行数里,不得前。伦乃伪止亭舍,阴乘船去。众知,复追之,及诣廷尉,吏民上书守阙者千余人。

乡亲们拦车叩马不放他走,第五伦脱身后,会稽百姓又追至洛阳,上千人守在皇宫门口为他说情。

会稽到长安足有上千公里啊,可见会稽郡的百姓是有多爱戴这位父母官!

第五伦后来判决无罪,回归乡里,这回生意也不做了,踏踏实实当回农民(身自耕种,不交通人物)

几年后,朝廷又想起第五伦,复出后历任宕渠县令,九江、沛郡,蜀郡太守。经历官海沉浮的第五伦不忘举荐人才,所推举的官吏不少都做到九卿、二千石大官(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

刘炟继位,终于把第五伦从地方调入朝廷,接替牟融担任司空。

章帝一朝,名臣济济,刘炟本可以将明章盛世发扬光大,只可惜,他犯下了一个大错,一个光武、明帝极力防范的势力在他的治下,又开始重新崛起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东汉   王莽   汝南   永平   太守   西域   百姓   太傅   京城   校尉   朝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