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杨家将三代之后,就再没出过什么大将?有一个致命原因

前言

杨家将,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代表着北宋初期一支闻名遐迩的武将世家。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人,功勋卓著,威震四方。

然而好景不长,三代强盛后,杨家将迅速衰败,再无建树。这一转折究竟源于何处?本文将为您详细剖析杨家将兴衰的前因后果。


一、杨业之子杨延昭:北宋第一猛将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此时的北宋尚属立国未稳,边疆战事不断。979年,原北汉名将杨业归顺宋朝,奠定了杨家在政治上的基础。

一年后,杨业在与辽军的作战中大败对手,立下汗马功劳,获得宋太宗赏识。然而功成不久,杨业于986年阵亡沙场,年仅四十余岁。

杨业英年早逝,但他铁血的作风却传承于儿子杨延昭的身上。杨延昭继承父业,带领禁军力战辽军。


据记载,杨延昭生而神力过人,能一马当先冲入重围。他勇猛过人,每次出战都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披靡。

有一次,杨延昭单枪匹马突入辽军大营,大杀四方,辽军陷入混乱。杨延昭趁势独斗百余名辽军,非常轻松地砍翻对手,全歼了三百余辽军,连辽军主帥也被他亲手斩杀。此役过后,辽军对“杨家军”充满了惧意,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在他的率领下,禁军战无不胜,宋军士气空前高涨。“杨家军”之名也因杨延昭而轰动朝野,成为保家卫国的坚实屏障。


据说每当宋军士兵看到杨延昭的军旗时,信心倍增,勇气百倍。杨延昭用一生編织出传奇的武举,宋真宗亦大加褒揚,封其为“韩信再生”。每每提起杨延昭,真宗都对他推崇备至,称他为“人中之龙,万夫不敌”。

1014年,杨延昭在五十七岁时壮烈成仁。虽为时不长,但他延续了杨业的血脉,使杨家威名再度提升到新的高度。

他一生戎马倥偬,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尽管英年早逝,但北宋百姓至今仍津津乐道他的传奇事迹。杨家军也在他的带领下成为保家卫国的坚实屏障。


后人称杨延昭为“北宋初期第一猛将”,功勋丰功伟绩卓著。他将杨家军推向鼎盛,但鼎盛后来的必然是衰落。

二、杨文广之子杨宗保:武艺传承中断

杨延昭死后,其第三子杨文广承继衣钵。这时的杨文广已年过二十,性格内敛,不似父辈英勇善战。由于其出生在宋太宗太平时期,没有亲身经历战火洗礼,军事才能并不出众。

1023年,杨文广通过关系获得官职,进入朝廷禁军。禁军大都出身武家,杨文广缺乏实战经验,深感自卑。


每逢演武,他都安排手下代替自己出战,不敢鲁莽称霸。随着时间推移,杨文广的武艺愈发生疏,与父辈相差甚远。他本可以通过苦练来弥补这一缺陷,但安逸的环境使他难以自拔。

由於长期和平,边疆战事渐少,禁军逐渐失去苦练的机会。许多将士把时间都花在酒色和打猎上,军纪涣散,备战能力大不如前。

杨家军也未能独善其身。杨文广与士兵们一起过着安逸日子,日渐迷失了自我。他们即便偶尔训练,也是应付了事,既无实战经验,又不努力训练,导致实力剧降。


1040年,杨文广之子杨宗保出生。杨宗保生不逢时,自小没能承继杨家刚战的传统。文华登场,武备不振,杨宗保对军事更感兴趣欠奇。

他不曾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对军旅生涯没有丝毫向往。父辈既无实力,也无心培养他的军事天赋。

成年后,他只求一个清闲衙门小官,衣食无忧便心满意足。对于军人的生活,杨宗保既厌倦又害怕。

他更乐意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不愿过于操劳。有一次,杨宗保被派往边疆检查时,路过一处战场遗址,看到白骨成堆,登时吓得脸色苍白,夜不能寐。


杨家军余威尚存,杨宗保也得到先皇礼遇,历练至将领。然而,他内心从未有过超越之志,也无心训练弟子传承家业。

渐渐地,杨家军只成了一个空壳,军容日衰。杨宗保并未承继杨家将的衣钵,只是有其名无其实。

三、重文轻武埋下祸根

看似杨家军的衰败仅因 一代不如一代,其实缘由还在于当时宋朝推行的重文轻武政策。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武将,深知猛将犹如臂膀之势。因此建国后颁布重文轻武政策,故意压制武将权势,防止权力旁落。文官逐渐在朝堂占据主导地位,真正的武将却被边缘化,失去应有的地位。


文官掌握大权后,开始在制度上歧视武将,设立各种规章制度故意打压武将。比如规定文官任职时间长才能升迁,而武官即使战功赫赫也难以取得实权。

许多优秀武将在朝廷只能担任要职,掌控军队的权力被架空。武将若要获得提拔,往往需要依附某个文官派系,不能按军功论英雄。

另一方面,文官掌权后,逐步削弱边防军备,导致军力弱化。文官习惯安逸生活,看不起军人的粗糙,也看不到战备的必要。


辽国和平年代,边境少有战事,武将们久未上阵,军事训练轻视。士兵们也失去锻炼的机会,日渐弱化。文官完全主政,边疆武备流于形式,防务空虚。这都导致杨家军实力大跌,在和平时期逐渐丧失立足之地。

重文轻武政策带来的祸根在北宋中期逐渐显现。边境军力衰微,一旦遭遇外敌入侵,宋军常难以招架。


金兵南下时,宋军竟然难以组织有效抵抗。文官掌权后,边防军力空虚已久,一旦战事来临顿时手足无措。可惜然后悔之际为时已晚,重文轻武直接酿成了靖康之难与北宋灭亡。

后世亦不乏悲剧重演。南宋面对蒙古侵略,文官当道,武备空虚。导致宋军屡战屡败,直至灭亡。反观北方诸夏,多以武将掌权,数次击退蒙军。可见重视武备乃国之大计。


结语

杨家将的兴衰反映了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失败。先祖立业之基,后人难以守成。和平造就懈怠,最终只能沦为历史的眼泪。

每个朝代都不乏悲剧教训,唯有继承前人智慧,方能避免重蹈覆辙。望吾辈牢记历史,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使先哲努力白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但那洒下的热血,必当永垂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真宗   之子   武备   禁军   文官   武将   宋朝   边疆   北宋   战事   大将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