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大英博物馆》出圈!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君从故乡来,可知故乡路?君从故乡来,可知离别苦?君从故乡来,引吾踏归途。


“从哪来回哪去。” “你要带我回中国吗?”


01


近日,短视频《逃出大英博物馆》一经上传就火了。戳心的台词,引发网友热议。



短片讲述的是流落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为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在街头与华人小伙相遇,玉壶使出浑身解数,向其证明自己的身份,跟他一起回到中国的故事。


不到三分钟的剧情,无论是剧情、创意、台词,还是剪辑、画质、服化道,都非常精致用心。


作品发布后,第一集点赞量突破700多万。


网友看完直接泪崩,“这谁能分清楚是短视频还是电影,是故事还是现实?”



短短两天时间,这部短片为何能成为现象级爆款?


答案藏在这些台词里。


“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你能带我回家吗”

“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

“黑眼睛,黄皮肤,能听得懂我说话的就是家人”

“只要遇到了家人,我就安全啦”

“我要相信他,而且他肯定会帮助我回中国的”

“走,回国!”


这不单单是一部拟人短剧,更是一种民族文化共鸣。

如果文物能说话,它一定会说:“带我回家”,如果思念有声音,那一定在传递“我想回家”。


为什么选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为主角?



这盏玉壶是一件现代艺术品,2011年制作,2017年被英国购入。


她是被买去的,入藏在大英博物馆,而不像其他文物是被麻袋掳去的,因此只有她会记得回家的路。


这盏玉壶是由一块玉石雕刻成的,壶壁质地轻薄,稍微有一点光线透过,就像内部在发光一样。它由中国玉石雕刻家俞挺制作,壶上装饰有宝相花和缠枝纹。


据说这盏玉壶放在水里,是会漂浮起来的。


古人一直喜欢玉壶。在《甄嬛传》中,温实初向甄嬛表达爱意的时候,就给她送了盏玉壶。寄托了“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美好寓意。



而缠枝纹起于汉代,盛于元明,因其“生生不息,连绵不断”被赋予吉祥之意。


在国人眼中,每一件文物,就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着自己的灵魂和喜悲。


上面每一个字,每一个线条,所蕴含的故事,都是在告诉后人:祖先曾经崇拜什么,信仰什么,靠什么活着。这些对中国人来说很重要。


视频里,玉壶念了好几遍男主的名字“永安”,仿佛是熟悉亲切的记忆。这是因为,大英博物馆里有一只北宋时期的瓷枕,上面就写着“家国永安”。


“家国永安” 瓷枕


而在外国人眼中,他们或许只是惊叹文物的精美,技艺的精湛。但这些文物对于他们来说,也只是一个个物件,一个个冰冷的编号而已。


02


大英博物馆里面,放得最多的是别的国家的文物。


大英博物馆馆长在8月25日引咎辞职。原因是从2011年起,大英博物馆就不断有藏品丢失、被盗或损坏,直到今年的8月16日,他们终于报警了,这件事才被爆出来。藏品丢失数量可能在2000件左右。


大英博物馆的声明 / 图源:大英博物馆网站截图


此前,大英博物馆曾辩称,文物在自己管理下“更安全”“保存更好”。


这件事概括起来就是“强盗家里遭了贼”,属实让人很气愤。


中国媒体《环球时报》发文,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微博截图


在此之前,希腊呼吁大英博物馆归还帕特农神庙的相关文物。


大英博物馆内的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像


尼日利亚公开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被掠夺的贝宁青铜器;埃塞俄比亚希望归还从该国北部马克达拉夺取的武器、珠宝等;加纳的阿桑特人也向大英博物馆施压,要求归还其黄金物品。



关于大英博物馆文物归还问题,长期以来,英国方面援引该国1963年的《大英博物馆法案》,以“保护文物安全”为由,拒绝将被掠夺文物归还原址。


大英博物馆是否敢直面这些文物的来历?


追溯中国文物怎么去了大英博物馆,不得不提鸦片战争这段近代史。


其间,我国文物被疯狂掠夺和倒卖,流落到大英博物馆,至今未归。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被盗文物,高达2.3万余件。


馆内“十大镇馆之宝”,中国文物占了3件,分别是《女史箴图》唐摹本、敦煌壁画和大维德花瓶。


女史箴图(局部) 大英博物馆藏


还有《地藏十王图》(五代时期)、明代琉璃砖。隋代开皇年间的阿弥陀佛石像、西周的康侯簋、唐三彩墓葬俑、宋代汝窑瓷器、三菩萨壁画……


人民网


馆里的单色釉从颜色美到名字:天青、霁青色、胭脂红、松石绿、黄釉,我们古人将它们拟人化地称为:美人醉、胭脂水、玫瑰紫、海棠红,浪漫又极致。




象牙扇、辽三彩罗汉像,一针一线勾勒的绝美服饰,每一件都精致得让人心碎。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一个载体,不能抹杀掉以前殖民和掠夺其他国家的事实。


然而,被偷走的宝贝却没有被好好珍惜。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摹本,竟被切割成了几块,裱在镶版上;明清时期的题跋居然被当作边角料,粗暴地被裁掉;我们眼中的无价之宝,甚至连个隔离栏杆也没有,谁都可以上手摸一下。


很多文物,在这里没有名字没有出身含义,只有编号,密密麻麻地被放在拥挤的展柜。



所以,当被收留的玉壶来到男主住的地方,便有了那句感叹:这么大柜子只住两个人。


里面的文物,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承载了数千年,却无人倾听。



网友纷纷表示,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这是所有中国人的痛。


于是便有网友突发奇想,认为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题,将文物拟人化,拍摄这些流落在海外的中国文物的悲伤和反抗。


诸如被斯坦因等盗取的国宝级敦煌画卷及经卷,以及远离中国故土的中国文物。


如果文物会说话,最多的那句话一定是“我来自中国”“我想回家”!


03


历史不能忘却,除了声讨,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比如,赌王何鸿燊先后于2003和2007年出资购买圆明园失窃的十二生肖兽“猪首”和“马首”铜像,送还给国家。


何鸿燊和马首


那么,我们的年轻人,是怎么表达这件事情的?


视频来了,逃出大英博物馆。


这部短剧的创意的来源,也很动人。


2023年1月份,一个中国旅游博主女孩子看到大英博物馆发文,庆祝韩国新年。她当时看到五味杂陈,于是在中国大年三十这天,去了大英博物馆看中国文物,并且感慨,这些文物应该也很想回家吧。


视频下方有一条获得16万点赞的评论说,我们拍一部动画,将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拟人化,在春节前夕醒过来,逃出大英博物馆回到祖国怀抱的视频。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这个创意真的有人放在了心上,时隔半年之后,没想到真的有人把创意变成真。


两个年轻的短视频创作者,“煎饼果仔”一句“等我”携手“夏天妹妹”,沉淀三个月,推掉所有商单,飞去英国,实景自导自演投入制作。


《逃出大英博物馆》拍出了器灵们流落海外的凄清孤苦,迷失他乡的无路可走。



短剧第一集播出后,大批博主各显神通,有出仿妆的、有出科普文物的、有分析镜头语言的,一时间人们的爱国情以自媒体为承载,直入心灵。


作为视频博主,在快节奏的时代,要视频停更几个月,是需要勇气的。


他们带着少年的热烈,化身勇气,做了件很牛掰的事情。


就像“夏天妹妹”自己说的,创作这个短视频,是承诺,是自媒体的热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计成本的赤诚之心,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



“我们的文物应该回归祖国”。


这是年轻一代的表达,他们给出了意外和惊喜。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尽管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短剧,但它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年轻人的心里。


现实和幻想结合之后,让年轻人深思,以史为鉴,点燃自强不息的火种。


这些汇集的火种,是中国年轻人的精气神儿。


随着《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爆火,文物拟人化开始热了,各路短视频创作者纷纷出场,挑战各类中国拟人化变装,龙首铜像、青花瓷龙纹大瓶、瓷俑……



文物“活”过来了,妆容精致泥泞却满身泥泞,灰头土脸。


这满身的泥泞,就是它们在外漂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厚厚思念。


视频下面的评论无一不展现年轻人的创意和志气。


有人说,建议增加英文字幕,让海外也看见中国年轻人的态度,听到中国年轻人的声音。


这大概是短视频的意义所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变局下照耀一角的小火苗,是有一些标杆意义的。


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规模分别达10.44亿人10.26亿人,用户使用率分别为96.8%95.2%


而中国年轻一代,也是中国短视频用户的主要力量。


作为移动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年轻一代,肩负文化输出的重任,利用互联网讲述中国文物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守护中国文化。


新一代的年轻人有独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热血,就像“举起笔杆面对世俗烽火,替弱势群体说话”。


这真的是件很酷的事情,也是值得点赞的。


希望所有流落在外的文物早日回家,希望这种重逢,能够发生在经历了文物流失的世界每个角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大英   文物   博物馆   玉壶   博物   创意   中国   故乡   年轻人   故事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