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 新奋斗 他们敢上九天揽月!

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中国科技工作者也正一步一个脚印,在太空中书写着独一无二的浪漫。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月球车命名为“玉兔”,行星探测工程命名为“天问”,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在这一个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支来自虹口团队的参与,他们就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空间主动光电载荷研制团队。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了解到,空间主动光电载荷研制团队有核心一线科研人员近70人,平均年龄不足40岁。近20年的科技创新实践中,他们在探月工程、火星探测、量子科学卫星以及高分七号等国家重大项目中崭露头角,成功为首颗墨子号量子实验卫星研制了量子密钥通信机、量子纠缠发射机两大主载荷,该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为我国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和空间尺度量子物理基本问题检验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团队瞄准国际领先水平,持续不断把科学家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让中国的主动光电载荷得以遨游太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美国科学促进会纽科姆·克利夫兰奖以及全国工人先锋号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许多研究所是‘学科带任务’,但我们技物所承担了很多国家重大工程,有个特点就是‘任务带学科’”,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舒嵘表示, “嫦娥一号”是团队承担的第一个航天任务,也是能够有机会全程参与探月工程的敲门砖,团队在实践中的成长跟近20年来国家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

2002年至今,空间主动光电载荷团队承担了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的科学与工程载荷研制任务,研制的测距仪、测速敏感器,以及用于避障的三维成像敏感器等重要工程载荷,在嫦娥系列中发挥着保障最终落月的核心作用,以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实现了技术进步,用独有的中国方案证明了中国航天在月面实现着陆器精确避障的能力。

“工程载荷是不允许失败的,失败就降不到月球上去了,”舒嵘告诉记者,在一次研制过程中,测距敏感器因运输条件的改变导致其中有个光学镜片被震松了,其实对于仪器性能是没有任何影响的,但团队发现这个问题后,还是不眠不休连续忙了三天三夜,及时修复,“就是因为涉及到重大工程的成败,所以工程载荷研制不能放过一点蛛丝马迹,不能留任何隐患。”

而在科学载荷研制方面,舒嵘以“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为例,讲述了“祝融号”火星车上表面成分探测仪的研制经历。据介绍,“祝融号”火星车上有多个科学仪器,而团队研制的表面成分探测仪占到了科学载荷重量的一半以上。装在火星车舱外的该设备到了晚上还要能抵御-96℃的低温,因此给研制团队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但最终通过大家孜孜不倦的努力,还是攻克了难关,研制出的载荷不仅能耐低温,还尽量减轻了重量,成功对火星表面元素与矿物成分开展科学探测。

高分七号卫星是我们国家第一颗用于业务管理型的测绘卫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团队承担研制的激光测高仪最主要的特点在于有精确的平面定位能力。高分七号02星激光测高仪主任设计师黄庚华研究员告诉记者,“这相当于从东方明珠的顶部,要精确保持并知道激光落在地面牛奶盒条形码的哪根条纹上,不能有丝毫错位。”这么高分辨率的精度对于激光的稳定性和结构材料的稳定性都是非常大的挑战,整个团队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连续突破了激光指向的代表性技术和高稳定性的光机技术。

目前高分七号卫星已经在轨将近4年了,为测绘部门提供了数百万个有效的测高方位点,直接使得我们的测绘精度跟质量从之前的1:50000一下子提高到现在的1:10000,开启了全球立体测绘的新时代。在这背后,是“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十六字探月精神的集中体现。

谈及“科学家精神”,舒嵘表示,在空间主动光电载荷研制团队里有一股传承的力量。团队前有“50后”王建宇院士精心指导工程的顶层规划和设计,中有“70后”舒嵘、何志平等中坚力量准确把握工程研发的节奏和脉络,后有黄庚华、张亮等“80后”“90后”形成奔涌向前的“后浪”,老中青组合,形成了坚固的金字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

通过国家重大项目的历练,现阶段,团队正积极开展月球与深空探测、中高轨量子卫星、空间基础设施等后续工程任务的研制工作,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硬核”能力,以最好的科技成果,践行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与担当。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通过北外滩科创总部集聚区和北中环科创集聚带“双北联动”,优化科技创新产业布局。

其中,区政府积极支持,临港集团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两方合作,共建聚焦遥感技术、空间信息的中科技物联创中心,便是虹口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集聚优势,继续深化区校院所联动,加快技术成果转化的集中体现。

当传承数千年的神话故事中的元素,成为太空中的卫星、月球车、火星车实体的名字,中华民族飞天揽月的梦想永久留在了星空,也将追梦之旅载入了史册。

记者:邵帅

图片: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编辑:邵帅

❶ 迪士尼+甜爱路,可爱来袭!浪漫升级!| 上海旅游节

❷ 时隔四年再燃激情!虹口区第六届运动会开幕

❸ 有你认识的吗?这10位老师获奖,是首届“得主”哦~

❹ 送给一年级新生的“成长启蒙礼”——虹口区发布青少年人文护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中国科学院   火星   载荷   量子   嫦娥   上海   团队   国家   工程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