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要带脑子

读历史要带脑子,我一直向强调要思考。否则别读历史,越读越傻。比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晋书》部分原文: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简单说,就是陈寿曾经向丁氏索好处费,说你们给我1000壶大米,然后我就会给你们的父亲做传,当然没给,所以陈寿也没给老丁立传。那丁氏是谁?在曹操还在世的时候,曹植和曹丕谁当世子,谁来做世子,魏国内部分两派,分别支持曹丕和曹植,丁氏支持了曹植。可是据说就因为他们的儿子没有给陈寿大米,所以在魏书当中,大家是看不到丁氏的记载的,这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一点。

但是,如果你相信了,只能说明你幼稚。有人说曹丕在即位之后,所有支持曹植的人,特别是这个丁氏。他们全家都被族灭了,所以怎么还会有他们的儿子活到陈寿的年代呢?哎,这个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点。

另一件事是陈寿的父亲曾是马谡的参军。马谡失街亭,陈寿父亲受连累,处以髡刑,就是把头发剃掉。所以陈寿在写诸葛亮的时候,说他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被陈寿说成庸才。

不止陈寿,任何人写历史都会加入个人的感情。史实不等于事实,一个是对历史的认识,一个是历史的事实。大家觉得三国志里记载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事实吗?一定不是,一定有作者的价值观在里面。

陈寿写历史多所回护,以后人们写历史都按他这个模式。什么是回护呢?就是有意维护。比如曹操,做过一个是冀州牧和丞相。后汉书当中说曹操自立为冀州牧,曹操自立为丞相。陈寿的魏书当中,说是汉献帝封他为冀州牧,汉献帝封他为丞相。大家认为哪个正确,都是史书,当然陈寿记载更准确。有些统治者不希望看到某些言论,写历史的人就会想方设法用曲笔。比如陈寿写刘备,自然要美化,毕竟自己在蜀汉做过官。但如果你懂逻辑会思考,按刘备干的那些事,就会得出另外的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晋书   后汉书   魏国   冀州   世子   历史   丞相   脑子   事实   父亲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