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正在打开乡村孩子的世界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讯(通讯员 胡凯翔)那一座座大山,那一片片田地,承载着一代代乡村人的命运。9月5日是第八个中华慈善日,这一天我们收到了来自遥远山区的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永平镇项目区的阅读故事。

乡村留守儿童,常常面临父母缺位、隔代教育、资源匮乏等困境。在这些问题一重一重地叠加下,他们的内心敏感而又沉默,不想说,不敢说,也不会说,对未来更是茫然无措。可是,没有一个孩子本该寂静。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是一股奔腾的山泉,那里有着无穷的内在力量,有着蓬勃的声音。

来自乡村的约布、阿果、图图、智远、阿佳与阿冉也曾是寂静的孩子。如今,他们在参与一场持续进行中的乡村阅读推广计划。这一场计划从云南金沙江畔走向东北平原,从连绵起伏的南岭走向新疆天山下的广袤河湖,试图帮助乡村孩子寻找自己的内在力量与声音,向更多人呈现乡村生命的喧腾。

阅,看到了内在的力量

阿佳生活在永平镇,和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相似,从小在寂静的山镇上孤独成长。安静,是她给所有老师的印象。放学后,她常常独自坐在操场边看着火红的晚霞在天边缓缓落下,心事重重。

一天,“星星点灯”计划的余道容老师提着一本图书走进教室,开展了一次特别的故事分享活动。她翻开那本名为《大脚丫跳芭蕾》的书,并邀请阿佳来扮演故事中的女主角贝琳达。贝琳达曾因大脚丫的“缺陷”而沉默过,老师希望阿佳从贝琳达身上获取力量,改变自己。

起初,阿佳红着脸扭扭捏捏地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她不会跳芭蕾,也不习惯成为人群里的焦点。见此,余老师温声细语地重复着开头,“有一个跳芭蕾舞的女孩叫贝琳达——”;同学们也纷纷地鼓励着。看看同学们,又看看余老师,终于阿佳开始“煽动翅膀”,脚步也开始舞动起来。

当余老师读到,“你的脚大得像条船”“回去吧!你那一双脚,永远跳不好”。这时,丽佳真正入戏了,她开始低着头,望着那双脚,沮丧,沉默,难过……当老师读出结局贝琳达被费莱迪好友乐团赏识,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场景时,阿佳犹豫了一下,接着开心地跳起来,跑两步、向前伸腿、旋转、再跑、手臂上下舞动……

那动人的舞姿,那沉醉的神情,使在场的同学们看呆了,紧接着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阿佳红着脸,露出开心的笑容。后来,阿佳多次代表班级参加了活动,越来越自信了。

这是发生在五年前的事,也是阿佳一生难忘的记忆。如今,阿佳变得更阳光了。她说,“脸上的伤疤经常让我尴尬。不过,贝琳达的大脚让我相信伤疤也是独一无二的印记,它见证了我的韧性与成长。”

通过阅读,孩子可以更好地看见爱,看见自己。

兴发乡的阿冉也是一名留守儿童。有一次,“星星点灯”计划的罗玉老师带着孩子们读《安徒生童话》的《卖火柴的小姑娘》。当聊到小女孩在夜里卖火柴,独自一人挨饿挨冻时,阿冉说起自己的经历,“在冬天的时候,我也经常光着脚在雪地里跑来跑去。奶奶早出晚归,我只能在她晚上回来后才吃得上饭。原来,我不是唯一过着这样生活的人,卖火柴的小女孩和我一样。知道这个,我好像感觉没那么难过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给了阿冉情感上的认同和宽慰。

今年6月,“星星点灯”计划的赵雯老师发现孩子们频繁借阅《35公斤的希望》。当她带着好奇问及原因时,他们给出的答案中指向同一个方向——这本书是基于真实的人物经历改编。里面种种困难与奋斗的经历,让他们看到同样处境的自己,也从中汲取到希望。

每一本书,都构筑起一个小小的世界,帮助这些大山的孩子们消解经受的苦难,重塑他们,点亮他们的心灯。在阅读交流中,与老师、同伴们持续不断建立的深厚情感联结,更是孩子们战胜一切的动力。

读,听到自己的声音

距离永平镇600多公里,美姑县藏在横断山脉中的大凉山里。那里群山环绕,山清水秀。约布与阿果这两个孩子生于这片大山,长于这片大山。

阿嬷在他们不满一岁时就离家出走了,至今音讯全无;阿爹常年在外打工,只在过节时相聚。他们与年老的阿普阿嘛在这片大山里相依为命。自懂事以来,早早地,太阳还没升起,他们已经背着竹筐,牵着牛,赶着羊上山放牧了。等到山上把牛羊安顿好,他们又匆匆地跑回学校。山路遥远,他们上学常常迟到。

这片大山聚居的多是彝民,说的是彝族语言,约布与阿果的阿普阿嘛也不例外。他们不识字,也不会说汉语。宛如那一座座大山,他们温和,却也总喜沉默不语。因此,孩子们的早期教育并不乐观,识字量少。“星星点灯”计划的王窕窕老师对他们的教育常常一筹莫展,头疼不已。

去年,一批批崭新的《日有所诵》,一本本童书,走进了这里。

于是,王老师每天早上带着孩子们读《日有所诵》,拍手读、跺脚读、男女生对读等等。为了跟同班的孩子一起诵读,约布与阿果也起得更早,更早地放牛赶羊,更早地回到教室。如今,诵读成为他们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周末的时候,王老师还会带着孩子走上大山,对着空旷的大山朗读。山的对面传来阵阵回声,好像在与他们对话,又好像在回应他们的努力。那时候,笑容总是布满孩子们的脸上。

一年多来,孩子们对书里的童谣、童诗早已滚瓜烂熟,词汇量与识字量也大幅增加。他们的嘴里常常会说出“侃侃而谈”“山不让尘”等词汇。每当这个时候,王老师的内心既欣慰又激动。

慢慢地,一年前只会翻阅图画的孩子们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书中的文字了。走廊里,饭桌前,教室的墙角边,总是看到他们低头专注读书的身影。他们真正地自主阅读了。

对这里的孩子来说,文字与语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文字像一道桥梁,连接他们与更广阔的世界;语言成了一把钥匙,让他们倾听内心的声音,并与人分享内心的花园。

当文字与语言被赋予生命,孩子们有了新的窗户,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梦想与希望:那一个小小的节奏,那一首小小的诗,连接着这些大山孩子的生命节拍,重建他们语言发展与生命体悟。

这样的故事在许多乡村发生着。

长江中下游北岸的图图说话口齿不清。下课不是打同学就是被同学打,上课不是四处溜达就是钻课桌底下。于是,“星星点灯”计划的汪琼老师每天手持《日有所诵》带着孩子们读,晨间读,午间读,图图在旁边听着。渐渐地,他竟然会背诵了。下课后,他时常拿着书,拽着汪老师的手指,吱呀吱呀地,让汪老师陪着他读。如今,图图会大声流畅说话,勇敢地表达自己。

柳屯镇的智远先天性耳聋。由于听觉障碍,他很少说话,也不敢与人交流。晨读课,“星星点灯”计划的杨兰花老师会带着他一句一句读;智远专注地盯着杨老师的嘴型,努力地模仿识读。起初智远只能读出单字,甚至一个字也无法完整地说出来。日复一日,在朗朗上口的节奏下,他终于可以背诵简单的古诗。

读,不仅是认知文字,更为智远打开了与世界交流的一扇窗口。从此,他可以回应世界的呼唤,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乡村阅读的难题与时代的回应

根据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2022年的报告,乡村小学生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3.27本,远低于全国小学生的10.21本;超过50%的乡村班级缺乏图书角或图书馆;超过30%的教师受限于专业能力等,无法有效指导学生阅读。

没有好的图书,乡村阅读只是空谈;没有交流引导,乡村阅读仍是一片寂静,没有回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14年起亲近母语公益秉持“用阅读点亮每一盏心灯”的口号,发起了“星星点灯”计划。九年来,我们坚持致力于可持续的乡村阅读生态的建设。

该计划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向学校和班级捐赠一本本的经典诵读文本《日有所诵》与中文分级图书,搭建他们与广阔世界对话的桥梁。

琅琅读书声与思考的回响也是阅读教育理想蓝图的一部分。因此,该计划坚持每年阶梯性地对当地教师开展诵读、图画书、整本书等阅读与教学培训,走出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个乡镇的限制,将培训辐射到当地县镇的整个区域,推动乡村阅读深入发展。

乡村阅读的生机也离不开阅读活动的加持。该计划还面向项目校举办丰富的诵读与阅读活动,让乡村阅读的动态被更多人看见;设置激励金,鼓励项目老师自主设计阅读活动,让乡村阅读更有生命力。

今年,“星星点灯”计划进一步升级,启动了专业的中文分级阅读智能管理平台,对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进行评测与数据记录,实现成长可视化和教学智能化管理。

精准的阅读素养分析,可以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自主阅读兴趣,帮助老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教学实践,也让项目组能够更好地跟踪学生阅读能力的成长,有目的地维护和推进项目建设。

智远、阿佳、阿冉、约布、阿果与图图,正是该计划中成千上万的受益乡村孩子代表。在简朴的乡村教室里,通过一阵阵读书声,一次次思想交流, 悄然发生着源自阅读的静默改革。这场改革带来的改变,或许暂时还无法衡量,但它正在稳定推进,必将点亮孩子的心灯,指引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乡村的生命,终会喧腾绽放。这不是靠一个人大踏步地独自奋斗,而是需要无数人的微小行动汇聚。当我们和无数有爱之人一起,哪怕只往前走出一小步,也会产生巨大的合力,凝聚大众的善意,才能让乡村的孩子拥有广袤的生命体验,找到自己的内在力量与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永平   乡村   孩子   星星   声音   力量   语言   老师   生命   计划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