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母亲邓玉芬,7个儿子,牺牲6个,一辈子没给活着的老三好脸色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兜懂得

编辑|兜懂得


前言

在北京密云县张家坟村的村口,一座高大的花岗岩雕像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位左手提筐,右手紧握自制布鞋的农村妇女形象,她眺望远方,面带笑容,充满期待。

雕像脚下的基座上刻着“英雄母亲邓玉芬”七个大字,周围环绕七只和平鸽。这个雕像背后,是一段让人肃然起敬的传奇故事。

一、战乱年代铁娘子邓玉芬

1891年,在北京密云县水泉峪村的一户普通农家,诞生了邓家的第四个孩子——一个女婴。父亲听说是女儿之后,没有任何喜悦的表情,只是长叹一声:“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在如今的环境下都是多余的负担。”

当时的农村,普通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父母养育一个孩子都难上加难。这个女婴活下来的可能性很低,父母只能尽力而为。起名邓玉芬,希望她能平安成长。

出生12年后,玉芬被迫与张家坟村的任宗武成婚。任家虽然也很贫苦,但两口子勤劳能干,艰苦地维持着生计。不久,玉芬为任宗武诞下了长子任永全,随后又陆续生了6个儿子。一家人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里,过着朴实无华的生活。

任宗武得罪了当地的地主,双方产生纠纷,任宗武丢掉了土地,一家人顿时无依无靠。玉芬没有气馁,她提议全家迁到附近的山上开荒种地。丈夫任宗武对妻子的勇气和果断非常欣赏。

他们带着7个孩子,来到了猪头岭这片荒山滩地。起初,玉芬用铁锹和铁锨刨开荒地,然后播下种子,靠天吃饭。任宗武和儿子们也加入辛勤劳作的行列。经过多日来的开荒、耕种,这片荒山终于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一家人搬进了茅草屋,稳定了生计。

更大的苦难还在后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入侵东北三省,伪满洲国建立。1933年,密云沦陷。任家不得不低头,被迫臣属伪政权。日军强占民田,征收民粮,百姓死伤无数。玉芬和任宗武心里对日军充满仇恨,但为了保全全家,只能强忍痛苦。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很快蔓延到密云一带。日军毁坏民房,烧毁庄稼,任家再也无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为了躲避战乱,他们只能带着7个孩子,再次迁移,在偏远的山岭上重新垦荒。

邓玉芬始终是这个家的支柱。丈夫任宗武和儿子们都深知,没有她的毅力、勇气和智慧,这个家早就在战火中灰飞烟灭。可以说,正是邓玉芬一个老妇人,用双手托起了整个家族的生命。

二、1940年,八路军来猪头岭

五月的猪头岭村,麦田芬芳,遍地金黄。这一年,八路军来到了这个偏远的山村。邓玉芬一家七口正在田间劳作,忽然看见远处尘土飞扬,一队草鞋兵马出现在地平线上。邓玉芬心中一喜,连忙招呼孩子们停下手中的活计,迎上前去。

八路军将士个个衣衫褴褛,却神采奕奕。他们用浓浓的乡音与村民交谈,帮助老百姓耕种,从不多取分文。这与邓玉芬印象中的国军简直天壤之别。她还记得,那些国军士兵总是睚眦必报,动不动就抄家,老百姓见了躲得远远的。现在终于来了一支靠得住的军队!邓玉芬喜上眉梢,

三思后,她决定鼓励儿子参加八路军,一尽国民的责任。那天晚上,邓玉芬悄悄对丈夫任宗武说:“这八路军是好人啊,咱得帮帮他们,让儿子参军去吧。”任宗武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清晨,大儿子永全和二儿子永水就带着简单的行装,找到了八路军驻地,加入了他们。

一年后,邓玉芬又让三儿子永兴赶去和兄长们会合。三兄弟都编入了八路军的挺进军十团二营,开始在前线作战。每每想起儿子们离家出征,邓玉芬都感到骄傲。她时常告诉村里的妇女,我的儿子们正在前线为国效命,等大胜归来,咱们老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为了尽可能支持儿子们和八路军,邓玉芬也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家地处深山,成了八路军的临时营地。每当军队来此歇脚,邓玉芬和丈夫就热情招待,帮忙运送给养,照看伤病员,放哨报信。

有一次,一位姓刘的连长生了重病,高烧不退。邓玉芬为了让他早日康复,竟把家里仅有的三四只母鸡都宰了,熬鸡汤给他补身子。一个月后,这位刘连长终于病好归队。临行前,他红着眼睛对邓玉芬说:“邓大娘,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您的恩情!”

1941年春,日军开始大举“扫荡”丰滦密地区,残忍的“三光”政策席卷而来。邓玉芬也几次被敌人抓捕,遭到毒打折磨。但她始终没有屈服,在监狱里她告诉狱友,我一定要回去,因为那里有我的家,也有我的战友。

眼看日军扫荡愈演愈烈,邓玉芬只得带着年幼的儿子离开猪头岭,寻找避难所。就在这时,她下定决心,让四子永合和五子永安也加入村里的自卫队,在家乡一带开展游击战。

五个儿子都已经是抗日阵营的一分子。临行前,邓玉芬对他们说:“去吧,你们一定要搞出点威风,别丢了咱老任家的脸!”儿子们一一郑重颔首,然后转身离去。

邓玉芬望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泪水盈眶。儿子们或许此生再难相见,但为了这乱世存亡,她别无选择。邓玉芬更加坚定了助军的决心。她带着幼小的儿子们,在后方尽己所能,支援前线战士。

这是一个普通农家妇女,在乱世中用自己的方式,支撑起这国家的一隅苍穹。她并不在前线杀敌,但她以母亲般的温暖,供养着这个家的希望。

三、血火浇筑了胜利之城

1942年春,日军搜捕稍微松懈,八路军秘密转移到山区,号召群众返回家乡开展春耕生产。邓玉芬听从号召,同丈夫任宗武商量,由他带着儿子任永安、任永合先回乡种地,自己则暂时带着年幼的任永川、任永海躲藏在外,待时机成熟再归乡。

任宗武带着两个儿子来到密云县猪头岭,与乡邻一起开始春耕准备,还照看着躲藏在此地的受伤八路军游击队长。他在一次战斗中负重伤,转移到猪头岭静养。任宗武一家对他,把他当成自己的兄弟般关心照顾。

敌人很快探知游击队长的下落,派兵前来搜捕。任宗武带领儿子和乡亲奋力抵抗,争取时间让任永海转移到安全地带。在与敌人的拉锯战中,任宗武和任永安为掩护队长,壮烈牺牲。任永合后被日军俘虏,押解到鞍山监狱继续受刑。

在监狱里,敌人对任永合实施各种非人的酷刑逼供,想套取关于八路军的情报。任永合忍受惨无人道的折磨却一言不发,宁死不屈。一年后,这个勇敢的青年也在敌人的刑讯下不幸殒命。

身在他处的邓玉芬也接收到噩耗,她的其他儿子也接连在抗日煎熬中牺牲。大儿子任永全在盘山保卫战中壮烈成仁,二儿子任永水在一次战斗后伤重不治,三儿子任永兴深入敌后执行任务后音信全无,生死未卜。这三三两两的噩耗让邓玉芬几乎崩溃,她强忍悲痛照顾幼小的任永川、任永海。

1944年春,日军再次大举搜捕,邓玉芬带着最后两个儿子在山间穿梭躲避。一日被敌军逼入死角,只能与其他百姓一起躲进山洞。

小儿子任永海身体虚弱,饥饿难耐,在母亲怀里大哭起来。邓玉芬心急如焚,迅速用布塞住他的嘴,才堪堪躲过敌人的搜查。可任永海回到家后,因伤加上饥饿,结果还是没能熬过那一夜。邓玉芬痛不欲生。

任家仅剩她和六儿子任永恩相依为命。1946年,任永恩响应号召参军抗日,在部队里视死如归,训练勤奋,很快就成了一个得力的战士。1948年,任永恩在攻打敌军据点时壮烈牺牲。邓玉芬经历了又一重大打击。

邓玉芬没有被这没完没了的悲痛压垮。她没有退缩和屈服,而是挺直腰板,一步一步走过悲伤的阴霾。她对革命事业倾注全部心血,将每一个参与革命的青年男女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用母亲般的温暖与关爱呵护他们。

四、邓玉芬家庭的巨大贡献

她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为中国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就在她以为家里仅剩她人存活于世时,三儿子永兴突然回到家中,母子相见,本该喜悦,但邓玉芬很快得知了真相。

原来永兴在战斗中走失,被国民党军队俘虏,在那里充当了一个月的马夫,后来趁乱逃脱回家。邓玉芬对三子的行为深感痛心,认为他应该回到部队报到,不该私自回家。从此她对任永兴极为冷淡,一辈子都未给他好脸色。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多次想给邓玉芬改善生活,但遭到她坚决拒绝。1950年,县里派人接她到县城住,她说自己住不惯。1952年,内政部的同志带她去北京,想给她买些生活用品,也被婉言谢绝。

邓玉芬认为国家刚刚恢复生产,自己不该给国家添麻烦。1961年春节期间,她应邀到北京参加烈属代表大会,受到了彭真等领导的接见。当其他代表向她致敬时,邓玉芬谦虚表示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1970年,79岁的邓玉芬因病去世。为纪念这位伟大母亲,2012年,密云县在她家乡张家坟村修建了邓玉芬雕像。2014年,一出讲述她事迹的评剧《母亲》公演,唤起了人们对这位无私奉献的母亲的追忆之情。邓玉芬可谓当代的佘老太君,她舍家为公的高尚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结语

邓玉芬老人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千,她可歌可泣的经历充满了悲剧色彩。邓玉芬的不屈不挠、大公无私的精神,将会一直影响着我们,我们要永远铭记她们家庭的功绩,继承她们的精神,共同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密云县   永兴   儿子   母亲   日军   雕像   北京   猪头   敌人   牺牲   丈夫   英雄   邓玉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