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为媒,百年非遗绘就“栖湟”文旅融合“新画卷”

龙虎网讯(记者 饶雨桐 通讯员 周鹏)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坐落栖霞山麓脚下,众多明清风格民居在此汇聚,一个于山水城林间破土而出的栖霞古镇,在10月18日正式开街。

在栖霞古镇的众多金陵景象中,一个名为“河湟文化非遗手工艺品南京销售展示设计中心”特色展区,正吸引众多南京游客驻足其间,流连忘返。目光所及,众多青海湟中的非遗瑰宝集聚在此,正无声叙述着百余年间的河湟故事。它们,携手金陵文脉,共同绽放出“多元并蓄、开发包容”的文化华彩。

湟中非遗落地南京,正是近年来栖霞、湟中以文化为媒,“牵手”共赴东西部协作发展新篇章的生动缩影。七年来,“栖湟”两地各扬所长,合力推动了河湟文化非遗手工艺品南京销售设计中心、鲁沙尔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基地、“河湟有鲤”非遗展销店、慕容古寨非遗文化街区、马莲花青绣保护基地等一批非遗产业落地,越来越多河湟优秀非遗产品拥抱东部市场,一条“传统文化传承活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图景,正跃然眼前。

寻“遗”湟中 再续情缘

“唐卡绘画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在唐卡作品的创作中,蕴含了哪些河湟的文化元素?”开街当日,来自青海湟中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宗喀唐卡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曲吉昂秀手捧唐卡作品,正向南京市民耐心讲解着创作过程。

湟中宗喀唐卡,在本次亮相栖霞的近2000件非遗展品之中,独具一隅光彩。从这背后,可窥见的是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东西协作,一次感知青藏韵味的文化交流。

湟中,地处三江之源,以其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孕育出塔尔寺酥油花、加牙藏族织毯技艺、湟中堆绣、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唐卡、木雕等湟中非遗“文化名片”。如今,这些非遗奇珍得以走出青海,“落户”栖霞,让南京市民足不出户,便可沉浸式体验河湟的“诗与远方”。

栖霞,位于扬子江畔,承载千年金陵底蕴。虽与湟中远隔2000多公里,但两地共饮长江水,在文化上更有着相融相通的“山海情谊”。“我们唐卡颜料上的金色部分,就是以金陵金箔为原料。”曲吉秀昂介绍道。

“栖湟协作”,让金陵文化与湟中非遗再度携手,共唤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复兴,再续一段交织交融的“文化情缘”。

文旅融合 尽显新姿

非遗曾有辉煌的过去,有闪光的现在,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如何让湟中宝贵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这正是“栖湟协作”双方持续思考的时代命题。实现文旅产业有机融合,便是其“破题”关键所在。

开街现场,青海省民间一级工艺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区级传承人王富邦,正展示着传统银铜器的制作过程。而王富邦的家乡湟中区鲁沙尔镇阳坡村,素有“湟中银铜器看阳坡”的美誉。但在此前,阳坡银铜器的制作,却一直维持着手工作坊“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这也成为当地文化手工艺者的“心头之患”。

因此,栖霞和湟中以“产业扶贫”为协作重点,以传统“非遗”银铜器加工技艺为突破口,投入100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并撬动社会投资1000万元,打造青海全省最大的银铜器产业示范基地—湟中鲁沙尔民族手工艺加工基地。“这很好解决我们传统手工艺人没有固定制作场所的难题,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强劲推动作用。”王富邦感慨道。

借着“非遗”的东风,“栖湟”两地还持续布局“文化+旅游”“文化+品牌”等多元文旅产业新赛道,让湟中文化成为推动两地文旅融合的又一窗口和平台。

开设河湟文化非遗手工艺品南京销售展示设计中心,带动三项国家级非遗、四项省级非遗、一项市级非遗项目入驻;全力推动非遗系列产品进入江苏消费市场,让河湟文化在东部地区传扬;打造成集民族手工艺品生产、研发、展出、销售以及餐饮、旅游等为一体化的综合基地,配建1200平方米传习培训展览中心,以带动众多村民转型为技艺工匠,实现“输血”向“造血”转变……“栖企入湟”“湟产入栖”,两地文旅协作的“桥梁”搭建,不仅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更让文化元素融入乡村脱贫攻坚进程中,惠及更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升级、品牌赋能、体验优化……文旅“牵手”,让古老的传统记忆,不断与现代生活擦出鲜活火花。在三江源头的青海热土、长江之源上,东西部协作之花还将在未来持续绽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湟中   栖霞   阳坡   金陵   铜器   青海   手工艺品   南京   画卷   技艺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