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回族的由来

安徽回族的由来,远可追溯到唐宋,那时很多阿拉伯、波斯商人往来于都城长安(今西安)、中原和沿海经商贸易,安徽境内有淮河、泗水、古运河、长江等,因而成为往来必经之地。“自今安徽西北,入河南东南以赴洛阳,西入关,达长安……皆有大食或波斯贾胡往来贸易,斑斑可考”(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下卷第一章)。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15年),即有一波斯商人于睢阳郡(今安徽砀山、河南商邱一带),因“老疾”葬于淮上(参见〈太平广记〉卷420李勉条)。

到了宋代。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阿思不哈国王所非尔入贡京师,神宋大悦,留淮泗之间,……散来人于山左右淮泗之间垦种”(《咸阳王抚滇功绩》)。古城寿县回族也代代相传,其祖北宋中期开始迁入。寿县城北有紫顺街,原名紫城街,其西曰“回回街”,宋时穆斯林不足200户、千余人,并建有清真寺。又据石觉民先生1936年的调查,言定远县王回岗(今二龙回族乡)南清真寺存一宋代古碑,碑载该寺建于宋时(石觉民《王岗回民调查记》,载《晨熹》第二卷第三期)。可见,唐宋时回族先民在安徽已有活动了,并且有了一定数量的定居。


寿县清真大寺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元朝廷曾将两淮(淮南东路、淮南西路)早回回炮新附军匠600人召至京师(北京)。可知当时两淮一带回回军匠之多。淮南西路首府即今合肥市,隶属于它的有今安庆市、巢湖地区大部分县市、六安地区大部分县市、定远县、怀远县、凤台县等;淮南东路首府即今江苏扬州市,隶属于它的有今滁州市、嘉山、来安、全椒、泗县、五河、天长等县。后来“随处入社、与编民等”,这些回回军匠所居地为回民聚居区。元世祖(公元1260年~1294年),还令在寿县芍陂屯田(今寿县安丰塘一带),屯田户达14800余人(《寿州志》)。


元武昌尹职马禄丁女月娥“长适芜湖葛长甫”,也就是说,这时芜湖也有回族定居了。《明史.烈女传》马聚成,字萃有,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0年)因避乱由山西大同府迁至全椒县高城(今管坝乡)。《安庆府志》马谅,祖开封,元时徙全椒县。《和州志》,和县《马氏族谱》。

涡阳县义门集清真寺建寺碑文载,该清真寺始建于元末顺帝年间(公元1333~1368年),这部分居民由河北沧州、山东等地迁来。

《凤阳府志》载,朱元璋登基后曾于宫中设宴款待其原恩邻“季巴巴、王妈妈”等。“巴巴”是对回族中朝觐过或德高望重者的尊称,必为回族。朱元璋起兵于濠泗,正是回族聚集之地,开国大业也多仰仗回族将士,有“十大回回保洪武”之说。


明朝开国名将蓝玉

综上述,元代安徽已有很多回回定居。

明清以后,回族大量进入安徽,分别于明初、清初形成两次迁徙高潮。

第一次高潮从元末实际上已开始,即从元末到明永乐年间,回族从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江西、北京等地大量迁来。有史可查的就是迁入凤阳、砀山、颖上、寿县、太和、阜阳、凤台、定远、合肥(合肥东、合肥西)、舒城、和县、安庆等地,基本奠定了今天安徽回族人口分布的格局。

第二次是清初康乾盛世时期。仍是由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迁来寿县、界首、太和、阜阳、嘉山、长丰、和县、芜湖等地。这一次的迁徙完全确定了现在安徽回族分布的特点。

利辛县郭楼村有回、汉两族郭姓,谱系、辈分也均相同,原因是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郭楼一汉族青年已和邻村一汉族姑娘订婚,后因避乱逃至淮河南岸的贾家冲与一回族女子结合,生二子为回族。动乱之后返乡又娶了原定亲的汉族姑娘,又生二子定为汉族。从此,一家世系两个民族,代代相传和睦相处,郭楼因而又称“回汉郭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回族   安徽   寿县   和县   淮南   汉族   波斯   清真寺   回回   由来   公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