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些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明代常熟人赵开美翻刻的《伤寒论》因逼真宋本原貌,被称为宋本《伤寒论》(宋原刻本已亡佚)。据悉此本世上仅存5部,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各藏1部,皆为国宝。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后世许多版本均以此本为依据。

《伤寒论》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时任长沙太守的张仲景在下乡视察时了解到,一些庸医昧着良心发财,不给病人认真诊脉,便开方抓药;有的虽师承名医,却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而是竞相追逐权势荣耀,忘记了医生的本分。张仲景想,如果写一本医书,让天下的行医者都学会,必然会有更多的人受益。于是他毅然辞去太守之职,回到家乡潜心钻研医学,历经5年时间,写出惊世大作《伤寒论》。

该书著述风格朴实简练,毫无浮辞空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六经分类”的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张仲景在书中提出了“辨证论治”,即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通过辨证论治可做到精准治疗,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成为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该书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为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被奉为“方书之祖”。

当时由于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很可能是写在竹简上。当时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由于东汉末年战乱频仍,在张仲景逝世不久,原书便散失不全。后来晋朝太医令王叔和、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先后发现了这本书断简残章,于是全力搜集流落民间的各种抄本,加以整理校订。北宋时期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本书刊印发行。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269个,使用药物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酷爱医术研究的赵开美决定出资行刻《仲景全书》,聘请苏州地区优秀刻字工人赵应期翻刻。初收录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3卷,成无己《注解伤寒论》10卷,宋云公《伤寒类证》3卷。后友人赠送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小字本《伤寒论》10卷,方知成无己所注伤寒论已经远非原文,于是又加刻《翻刻宋版伤寒论》。赵开美后将此四部合订为《仲景全书》,并将《翻刻宋版伤寒论》置于全书之首。此版本校勘精良,版刻典雅,字体清秀,据考字体字形均类原版。

(郑学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3

标签:中国医科大学   太守   金匮要略   伤寒论   伤寒   医术   药方   北宋   博物馆   中医   医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