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为什么这么多年弄不出来,是因为搞不定?

在世界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的历史背景最为清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历代中国人对编写历史书的热情。

正是我们的历史学家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为后人研究历史打开了便利之门,甚至为周边国家研究自己的历史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这些历史资料中,最重要的是历代正史,如明史、元史等。

当朝代更迭,国号更容易时,新政权雷打不动的一件事就是修复前朝的官方史书,历陈其兴衰得失,让后世统治者从中吸取教训。

但是清朝已经灭亡一百多年了,为什么清朝的“墓志铭”——《清史》还没有修复呢?

早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的第三年,北洋政府就在北京设立了一个专门修复清朝历史的清朝历史博物馆。负责人是清末封疆官员,前后担任四川总督、湖光总督等地方重镇军政领导。从1914年到1927年,一群子人写了13年,终于写完了。

然而,当时形势动荡,赵尔迅意识到自己即将枯萎。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清史》的版本被命名为《清史稿》,并尽快交付出版和印刷。当年9月3日,清史馆馆长赵尔迅去世。

《清史稿》当时印刷了1100多套,被编辑金梁卷走了400套,躲在东北,为了“关外书”增删了一些内容交付出版。其他留下来的编辑反对金梁自己的主张,针锋相对地发表了《关内书》,共536卷,约800万字。

你猜怎么回事?北伐军节很快胜利,北洋政府被取代。新国民政府将《清史稿》列为禁书,不仅不允许购买,还准备收藏。

当时国内外很多学者和书迷都提前预订了《清史稿》,结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一个个成了花钱买空气的倒霉蛋。

一年多后,《清史稿》解禁,但在社会和学术界,批评之声不绝于耳。

社会主要对《清史稿》的编撰团队成员非常不满。因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前朝的老人,清朝对他们很好。他们曾经为清朝皇帝服务,自然会美化清朝,对辛亥革命政权漠不关心。

事实上,从《清史稿》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的立场完全站在清朝一边,带走了清末各种丧权辱国的经历,对革命党人的活动含糊不清,甚至贬低了他们的态度。难怪北伐胜利后,新政府一度禁止了这本书。

很多人谴责让这些人写清史是民国的耻辱!愤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毕竟历代都是本朝人修前朝的历史。怎么才能让前朝的遗旧修前朝的历史?这些遗旧作为口述历史的资料来源不错,组织起来成为修史的主力队伍。果然,北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是清朝的延续,真的是锤子!

学术界对《清史稿》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错误和遗漏上。说实话,编辑团队的水平真的不是顶级的,修复时间不长,看起来很匆忙,而且处于动荡之中,编辑的历史书的质量很难保证,所以有很多低级的错误。

例如,当《清史稿》谈到俄罗斯时,它实际上说这个国家靠近大西洋,它的中国人相信天主教。但事实上,俄罗斯离大西洋很远,大多数人都相信东正教。这是常识,但《清史稿》的编辑犯了一个错误。不难看出,其世界地理习俗的知识过于贫瘠。

然而,《清史稿》并非一无是处,仍然具有很高的历史资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尤其是那些修行者,虽然他们确实是前朝的老人,但他们都是饱学之士,但他们都学习传统文学。他们具有深厚的文言文基础,使《清史稿》的文风明快、简洁、清爽。后来,如果你想重建清朝的历史,恐怕编辑团队很难找到这么多古代文学水平高的编辑。

《清史稿》让各方都不满意,需要重新编辑,这在历史上并不孤单。欧阳修等人对《唐书》不满意,于是编辑了《新唐书》。明朝开国之初,由大儒宋连领导的《元史》也因错漏百出。到了清朝,终于有一部名叫柯少敏的《新元史》,被北洋政府列为“二十五史”。

二、

新中国成立后,给清朝写“墓志铭”的东西交给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董必武曾提议修复《清史》。然而,当时,它被浪费了,无法组织编辑委员会,更难拨出资金,所以暂时放弃了。

1959年,《清史》的修复再次被列入议程,但它立即遇到了三年的困难时期。1965年,中央政府终于设定了基调,甚至编辑委员会也成立了,所有的专家和学者都准备好了。不幸的是,我们都知道,这个时间节点真的太糟糕了。

直到2002年,在众多历史学家的呼吁下,国家品牌清史汇编工程终于正式启动。这一次,由著名清史学家戴毅指挥的编委会成立了。戴教授以前跑来跑去修复清史。作为一名著名的清史大师,他也在这一领域付出了很多努力。

戴教授在这次清史编修中的作用可以用“两个全局”来概括。

第一个全局是清史汇编工程的全局。戴教授将这个庞大的项目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主要项目——修复《清史》;二是基础工程——整理清代相关历史档案;三是辅助工程——设立图书馆、档案馆、电子图书网络中心等。这样,我们不仅可以编写高质量的《清史》,还可以妥善收集、整理和保存清史资料,为国内外学者研究清史提供便利。

第二个大局是上述主要项目——修复清朝历史的详细布局。仅仅在2003年至2004年的短短一年时间里,专家们就召开了八次会议,讨论清朝历史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风格。考虑到编辑委员会成员和国内外专家的意见,戴教授最终决定《清朝历史》将分为五类:通纪、典志、传记、历史表和图片。

典志、传记、史表都是传统史书的经典风格,而通纪则是近代以来兴起的章节体史书风格。至于图录,在二十四史中是罕见的,可以说是这一版《清史》的创新点。正是因为清朝所处的时代,人类摄影技术得到了发明和应用,所以与历史上的任何朝代相比,我们都可以从照片中追求清朝的历史趋势。因此,以图证史为首创的这些图片的编辑。

据公开报道,至少在2008年左右,这个版本的《清史》已经基本完成了汇编工作,并正在进行后续的审查。如果从2002年项目启动的年份开始,现在已经过去了21年!根据2008年的计算,已经过去了15年。为什么成千上万的读者希望这个版本的《清史》不会出来?

三、

从审稿时间甚至比成书时间还要长,可以看出审批校对工作耗费了大量精力。特别是审计部门的意见往往决定了一本书是否可以交付出版。对于《清史》,历史学家往往要考虑如实描述历史,但审计部门可能要考虑得更全面。

因此,不可避免地会给出各种修改意见,观众等待焦虑,《清史》的编辑也必须变得焦虑。毕竟,这不是一本私人历史书,而是一个由国家领导的大型项目,涉及各个方面,延迟应该被理解。

除审计外,编辑们还客观地透露了《清史》编修中遇到的两个不可避免的困境。

首先是多人的手,导致风格难以统一,甚至出现错误。例如,《史记》主要由司马迁完成,而《汉书》则由班级固写。在他们编写史书的过程中,其他人必须帮助他们,但这本书的大部分功劳都属于他们自己。一个人很难完成一本数百万字的书,所以它被称为“愤怒的书”。

司马迁、班固等人都是历史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史底蕴。对他们来说,只要他们有足够的健康时间,《史记》和《汉书》总是可以修复的。这确保了他们非常熟悉这一终身努力,整本书的写作风格高度统一。

虽然《清史稿》等集体创作的官方史书成书速度比较快,但由于是组织文人写作团队写的,他们的写作风格大不相同,只负责一部分。例如,我们多年来看的一些主题电影被分成不同的章节,由不同的导演执导。因此,整体风格不同,最终质量参差不齐。与单打独斗相比,群体修史工作的优缺点在于此。

戴教授的学生和参与本书汇编和修复的学者马大正透露了他们工作中的一个大乌龙——忘记写慈禧太后的传记!当集体创作时,每个人都做自己的工作。当他们忙的时候,他们很容易犯错误,尤其是在各个部分的交叉处。他们都参与其中,但很容易忘记——误以为对方负责。

例如,在写清朝人物传记时,妇女卷的负责人认为光绪卷的编辑会写慈禧的传记,而光绪卷的编辑认为慈禧的传记应该放在妇女卷中。这样,在最后的审查中,我突然发现慈禧的传记缺失了。

其次,戴教授非常沮丧的一个困境是,集体创作有上述第一点的不利因素,但大多数集体创作者都是兼职的。编辑委员会成员的学术水平是毫无疑问的,但他们往往有自己的工作单位。

要么在研究所研究自己的专业领域,要么在大学里有教学任务来指导研究生。特别是,专家越出名,能力就越强,他手头的项目工作和各种学术会议就越多。汇编一部朝代史,从十年到二十年不等。即使有足够的资金愿意把一个学者完全“打包”成全职,也很少有学者愿意。

对于这些清史专家来说,十年或二十年很可能是他们一生中最年轻、学术高产的年份。如果他们都把它们放在这个版本的清史上,风险就太大了。

如果《清史》能够顺利出版并获得好评,那就没关系了。如果你不能像这样出版,你愿意坐在板凳上十多年的苦味只能是你心中的苦味,但没有人能告诉你。因此,我们不禁更加钦佩。在古代文史资料搜索困难的情况下,那些十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历史的历史学家,能够写出一本流传后代的历史书,这不仅可以用艰苦的努力来形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清史   北洋   前朝   历史学家   史书   清朝   传记   多年   风格   编辑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