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杜甫与齐鲁大地的不解之缘

□ 赵桂琴

电影《长安三万里》火了,男主诗仙李白被广泛热议,或许考虑到观众对苦情戏的耐受度,盛唐诗坛与之平分秋色的杜甫在片中仅是惊鸿一瞥。说起杜甫,大家脑补的大概都是一个愁苦兮兮的穷困潦倒男,其实,这只是中老年杜甫的状态,倘论他的前半生,那也是“裘马颇清狂”的快意生涯,尤其在齐鲁大地度过的,更是一段异常欢快明亮的日子。

少年杜甫不仅“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且勤思敏学,才气逼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母亲早逝,12岁时父亲再婚,但代为抚养的二姑待他胜过亲子,因此并未影响杜甫拥有一个快乐无忧的完整童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春天,结束畅游吴越的欢乐之旅后,23岁的杜甫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科举考试,一向恃才傲物的他在此次省试中榜上无名,第一次遭受到命运小鞭的抽打,“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不过,他并未将这次失利当回事,自恃有才华碾压,金榜题名是早晚的事,似锦前程也唾手可得。于是没多久他便来到父亲时任司马的兖州,甚为潇洒地开始了“放荡齐赵间”“快意八九年”的漫游。

踌躇满志的他万万没想到命运这个编剧坏得很,虽说给他安排了一个不错的身世,却让他的下半生穷困潦倒无时不为稻粱谋。

漫游齐赵期间,他结识了同样喜欢旅行却一贫如洗的“鲁漂”小伙伴苏源明,有豪爽的杜甫买单,两人便一起欢快地用脚步丈量着齐鲁大地,结伴攀登五岳独尊的泰山,杜甫也因此为山东奉献上他一生中格调最为明亮的作品《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其开阔的视野、巍峨的气势、雄伟的景象、舍我其谁的霸气使之成为迄今为止诵咏泰山最为出色的诗歌。这也是杜甫最早期的作品。其实他望的不仅是泰山,也是自己此刻正朝气蓬勃、光芒四射的青春。

此时的杜甫还创作了《登兖州城楼》《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等诗歌,“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雄放壮阔的诗句里无不洋溢着这枚阳光少年怒放正酣的浪漫豪情。

历史的镜头穿越到公元766年,卧病夔州的老年杜甫,百感交集地写下诗体自传《壮游》,其中有大段篇幅回忆了他和苏源明年轻时在齐赵间放飞自我的美好时光,“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只叹此去经年,物是人非事事休,此时,距离这位天宝进士、秘书少监饿死在长安已有两年之久。杜甫先后写下《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悼念故友,“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结交三十载,吾与谁游衍”。

杜甫与李邕在济南的相会是在天宝四年(745年)初夏。在此之前且看一段更为耀眼的会面,那便是被闻一多先生称为“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的诗中双曜——44岁的李白和33岁杜甫的相遇,他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顶级的人物在见面,映衬的是那个伟大的时代,“和天空的异瑞一样神奇,一样的有重大的意义”。公元744年初夏,刚被唐玄宗“赐金放回”的“谪仙人”李白,在洛阳与杜甫初相遇,两人相见甚欢,莫逆于心,于是相约秋游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在宋城,杜甫又带着李白去访了故友高适,无须多言,志趣相投的人一相聚,很快便引为同调,三人遂结伴同游,他们纵酒放歌,同登吹台、琴台,慷慨怀古;同访王屋山,并在那里留下了李白唯一流传于世的真迹《上阳台帖》;同游梁园,即兴斗诗抒怀,在那个醉舞梁园的夜晚,当属李白收获最大,他笔走龙蛇题于梁园白壁的那首《梁园吟》,引来了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煜的驻足观赏,为阻止园内僧人将诗擦去,不惜“千金买壁”,二人因此结缘,李白遂迎来第二段入赘婚姻。

三人忘乎所以地狂欢三个月后,高适大概受李白、杜甫两个不靠谱的小伙伴的影响,决定南游入楚去看世界。意犹未尽的李白和杜甫则在第二年春天,再次相聚山东,“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杜甫与李邕的再次相见也正是在此之后的初夏(745年),来到山东,杜甫自然要去临邑看望做主簿的弟弟杜颖,途经济南时,恰逢齐州司马李之芳建造的新亭竣工,而李之芳的堂叔就是那个对杜甫青眼相加的李邕,时任北海(治所在今青州)太守的他听说杜甫来了,欣喜异常,立马从益都(青州)赶了过来(有一说是李邕此时正在济南),隆重设下史称“历下亭之会”的盛宴雅集。这久违的一切让杜甫很是受用,灵感的小火花一阵噼里啪啦之后,文思之泉趵突般汩汩涌流,他为济南留下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等佳作,其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和泉城济南的文化标签。

同年秋天,已是谊切苔岑的李杜二人在东鲁(今兖州)共同度过一段“如胶似漆”的蜜月期,他们白天同游,晚上同饮,醉后同眠,感情好到同被的地步,“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几个月后李白在鲁郡(今兖州)东石门为杜甫摆酒饯行,依依惜别,“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之后杜甫西去长安尚怀憧憬的前程,李白则重游江东,往后余生,两人再未相见。

这大概也是杜甫人生中最后一段底色明丽的美好时光了。两年之后,对杜甫有着视觉偏爱的李邕为中书令李林甫构陷,惨被杖杀。而此时的杜甫仍未能参透政治的残酷性,依旧胸怀兼济天下的救世理想前往长安继续逐梦,开启了他五味杂陈、苦难重重的后半生。

天宝六年(747年),36岁的杜甫在长安参加了人生第二次科举考试,在佞臣李林甫的一番“野无遗贤”的骚操作下,同期考生无一人中举,杜甫金榜题名的美梦被现实击得粉碎。自此,他也与自己的前半生——那个肥马轻裘的“五陵少年”司马家大公子彻底告别,加入长安城的“京漂”大军中,开始了“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的干谒生涯,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屈辱中讨生活。其间虽因献上“三大礼赋”,有过“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的浮光一梦,然终未能一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写诗和做官究竟是两码事。不久后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开始了更为颠沛流离的逃亡之路,命运的天空愈加黑云压城,他的有生之年再也没能迎来云散雨霁、扬眉吐气的晴天。在岁月严霜的摧残下,这个已被蹂躏成一枚苦瓜的倔强儒生,孑孓独行在和他一样满目疮痍的时代,在苦难的淬炼下,终于涅槃重生,成长为一位人民诗人,用饱蘸风霜的笔墨在荒凉的历史大地上写下永恒的注脚。

770年,59岁的杜甫病死在由潭州前往岳阳的一叶孤舟上。是夜,天上一颗光焰万丈的星星悄然陨落。但历史记得杜甫,那首《望岳》清越的音调也依然在齐鲁大地回荡,而“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吟诵这些琳琅诗句的那段连吹过的风都在快乐地闪光的日子,想是上天委以杜甫苦难使命之前,先赐予他的一颗水果蜜糖吧。抑或,在山东这片仁义厚德的土地上,命运之神也不忍过于苛待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齐鲁大地   杜甫   兖州   天宝   司马   泰山   长安   不解之缘   史话   济南   山东   李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