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永远意识不到,你扔掉的垃圾,却是别人拼命争夺的资源

关注《校尉讲武堂》,与校尉一起,从人性体悟历史、用逻辑解构世界!

校尉出品,必属精品!

本号为公众号《校尉讲武堂》在头条的主账号,《校尉演武堂》为备用号,此外别无分号。

友情提示:旧文修订重发,看过的从略。

写累了,信笔写点感概,不严谨,大家看看就罢!

1993年冬天,校尉刚刚考入军校。冷雨过后,一个湖南最常见也最阴冷的早晨,踩着积水、排着队列去上课时,路边有两个老太太在垃圾桶前吵架,吵得很凶,差点动手。

校庆阅兵

入学正好赶上40周年校庆,这是结合国庆搞的校庆阅兵仪式,方队全部都是由军校学员组成,领队的是学员队队长、教导员。

当时条件简陋,操场跑道是用煤渣铺的。中间的足球场是破破烂烂的草坪。即便如此,八一足球队到贺龙体育馆参加比赛时,还在这里训练过。

同学不懂湖南方言,问我她们在吵什么。

虽然也是湖南人,但湖南方言差异太大,校尉也没完全听懂,不过大体意思明白:“她们在争垃圾桶里的废纸。”

同学讶然:“这也有人争!”

校尉苦笑一声没说话。

同学是大城市来的干部子弟,他肯定体会不到,我们随手扔掉的垃圾,在很多人眼中,却是需要拼命争夺的资源。

今天不是忆苦思甜,只是换个角度谈谈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

95年7月在耒阳126师378团军训时与士兵班长的合影,猜猜哪个是校尉

校尉这一代人还算幸运,小时候虽然穷,但没饿过肚子,无非就是吃得比较差、营养跟不上。

牛奶别说了,就跟教科书上彩绘的少年宫一样,都属于传说,猪肉个把月能吃一次。其它荤腥,一年到头也吃不了几回。

得益于江南鱼米之乡,主食基本够吃,但米饭里面要掺好多红薯丝。这东西偶尔吃吃还行,长期吃胃里直冒酸水,还老放屁。

所以老家骂人经常说你放红薯屁,就是讽刺你穷!

红薯丝饭,现在网上的图可漂亮

这才是儿时红薯丝饭的真实面目,红薯丝蒸出来是黑色的,难看且难吃

印象中,父辈男性的身高多在150多,过160就算高个。跟校尉年龄差不多的,男性身高多在165到170,超过170的也不多。但到比校尉小几岁的80后,身高多在170以上,因为他们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不单可以吃饱,而且营养跟得上。

校尉读小学时,大概在85、86年的时候,有次评了市三好学生,学校免了一学期学费,十几块钱。

姆妈很高兴,向我许诺,说每天奖励一个煎鸡蛋带饭(农村小学比较远,都是带饭)。当时鸡蛋一毛钱一个,十几块钱,刚好够吃一学期。

就在前几天,老娘还在念叨已经重复了无数次的陈旧记忆:你运气好,一个人上学,还能单独给你煎个鸡蛋,哥哥姐姐当年,好不容易带个鸡蛋,还是三个人分。

现在的孩子理解不了,一个鸡蛋怎么三个人分。其实很简单,就是放很多辣椒、放很多盐,煎成薄薄的一张,然后一人分一块。

有多辣、有多咸呢?筷子头那么一小块,就足以扒下半碗饭。

老家有句俗话,蛋(淡)不怕咸。所以不管到哪里走亲戚,有鸡蛋吃就不错了,千万别说咸,百分之百大人会拿这句话怼你!

现在的农村,到处绿水青山。甚至很多不好耕种的冲尾水田,都荒成了草地。

但在校尉小时候,所有的山,都砍得光秃秃的,因为要烧柴火。

所谓柴火,又是现代人理解不了的概念。

德国的柴火

俄乌冲突爆发后,有段时间,网上热炒这个冬天欧洲人会被冻死,还配了许多劈柴的图片。

可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农村来说,劈柴太过奢侈,并非主要燃料。

用得最多的,乃是茅草、稻草、灌木以及从山上扫下来的枯枝树叶。

田间晾晒的稻草,是很多地方的主要燃料

这是码好的稻草垛,儿时经常在里面掏洞过家家

校尉老家在山林比较多的丘陵地带,自留山面积比较大,具体多大忘了,但够家里烧的。隔壁村山林少,柴不够烧,经常到我们村偷柴。隔壁婶婶还带着我们去抓过偷柴的人,不过她喜欢大喊大叫,早就把人吓跑了。

对比现在农村郁郁葱葱的山林,满山满野的树木柴草白送都没人要,谁能想到,当年居然还要去偷柴?

外婆家附近山林也不够,入秋的时候,几个舅舅经常来我家打柴。

这种大活,一天肯定干不完,因此会留宿。

吃过晚饭后,大人会围在昏暗的白炽灯下打扑克,赌注则是一根一根没有过滤嘴的散烟。校尉没记错的话,应该是零陵牌,8分钱一包。

补充一句,外婆家在二十里外,砍完柴后,还要用土车(也即独轮车,湖南方言叫土车)推回去。

土车满载时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是校尉最感亲切的回忆。

当时的湖南农户,大多数人家都有三台车。

别激动,当然不是汽车,也不是自行车,而是土车、风车、水车。

推东西的土车

扬稻谷的风车

浇水的水车

大概83、84年的时候,农村终于有了黑白电视机。隔壁叔爷爷家最先买,附近村民天天晚上去他家晒谷坪中聚集,就跟当年农村放电影似的。

当年农村放电影,就是最顶级的娱乐节目

有次看到一个忘了是南斯拉夫还是哪个华约国家的译制片,中间有个情节,女主打开冰箱后跟男主抱怨,说家里没钱了,冰箱里什么吃的都没了。

邻家姑姑大惑不解:“这叫什么没钱,家里还有冰箱!”

那时候的冰箱,村民们只在电视里看到过,但也知道那是比电视还要奢侈得多的贵重电器。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家庭,电视机就是唯一的奢侈品

于是一屋子人哄堂大笑。

我们的父辈,理解不了城乡差别,理解不了工农业剪刀差,理解不了为什么城里人不种地养猪却比我们吃得好。

相比国内的城乡差别,他们也理解不了复杂的国际产业分工、进出口贸易、国际金融殖民体系,理解不了外国人家里有冰箱还会哭穷,理解不了为什么我们整日劳作、连山上的柴草都砍光却三餐难得一饱,为什么他们西装革履、优哉游哉却过得富足无比。

他们更理解不了,十亿件衬衣换一架飞机的背后,不单是因为我们落后,更是因为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导致的更不合理的财富分配方式,换言之,就是国际剥削。

这些复杂的逻辑,对于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根本未曾想过。因为我们的父辈,为了让全家吃饱,为了托举后代,已经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

埋头苦干才能勉强维持温饱的人,并没有余暇抬头看路。

因此,那些理解不了的复杂逻辑,其实根本未曾进入父辈的世界。

因此,四十年前,我们没想到家里会有电视、冰箱、空调;

三十年前,我们没想到家里会有电脑、笔记本,还人人一台手机;

二十年前,我们没想到家里会有私人汽车;

十年前,我们没想到似乎在突然间,中国就成了世界经济中心。

八十年代湖南农村,这房子算很好的了

现在的湖南农村

曾经的上海浦东

现在的上海浦东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源自于改革开放,源自于在几代人的努力下,我们终于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蜕变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

因为我们的父辈之中,除了埋头苦干之人,还有抬头看路之人。

百余年前,民族先贤就喊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到今天,我们终于无愧于先贤!

虽然我们远未达到尽善尽美,虽然我们还存在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但我们随手抛弃在垃圾桶内的食物、塑料包装、纸盒,对于仍在农业社会挣扎的落后国家人民来说,也是值得拼命去获取的资源。

非洲民居,充满了八十年代农村的既视感

从晚清以来,几代人的忍辱负重、几代人的浴血奋战、几代人的辛勤劳作,中华民族终于从谷底攀升,重新回到五千年文明史中应有的位置。

这个位置,本是中华民族依靠自身独有的勤奋、聪明、团结、包容建立起来的,但却被西方强盗凭借武力抢了去。

不过今天,又被我们不动声色拿了回来。

从这个角度看中美博弈,无非就是西方强盗要守住抢夺而来的赃物,而我们坚决要拿回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

仅以此文,献给我们的父辈,正是他们的被生活压弯却又始终不屈的腰杆,挺直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作者简介:退役大校、曾任驻疆独立单位副师职军事主官,从军二十余年、国家部委工作数年,长期从事军事战略研究、宏观政策研究。笔耕不辍是爱好、逻辑思维是习惯,希望爱好与习惯的结合,能够为你送上最精准的解读。

更多好文、雄文,尽在《校尉讲武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校尉   柴火   湖南   父辈   红薯   山林   冰箱   鸡蛋   家里   意识   垃圾   农村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