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 克先生:关于蒙古国的土默特人 -兼谈“土默特万户赞词”

关于蒙古国的土默特人——兼谈“土默特万户赞词”

作者:晓 克先生,转载自:土默特春秋


2005年8月19~21日,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牵头主办的首届“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23日,参会的蒙古国历史研究所一行人员在所长达西达瓦先生带领下,前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座谈中,该研究所文献库的图德布·其木德先生谈到了在蒙古国西部分布有土默特人。当时,我正在撰写《土默特史》有关章节,对此非常感兴趣,便详细向他咨询有关情况。会后,继续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其木德先生看到我如此感兴趣,就表示回去再作进一步了解后,把有关情况写信告知我。2007年9月3日,其木德先生发来传真,就其所知对蒙古国内土默特人的分布情况作了进一步说明。以下是其木德先生传真原件。




此后,请我所斯林格先生进行了翻译,译文如下:


关于蒙古国的土默特姓氏

在蒙古国以土默特名称为姓氏的蒙古人分布在:蒙古国后杭爱省哈沙特,前杭爱省哈拉和林、布尔德、特格勒格,中戈壁省额尔德尼达来、赛汗鄂博、卢斯、德勒格尔杭爱、呼勒德、额勒济特,南戈壁省的塞布雷、布尔干、曼达勒敖包、朝格特敖包、朝格特车齐、瑙木贡、巴彦达赖、呼尔门、汗洪戈尔、巴彦敖包、曼达勒、达兰扎达嘎德等县。

在上述四省中的南戈壁省,土默特姓氏分布最广,几乎所有县都有土默特姓氏的蒙古人。至于中戈壁省,主要分布在与南戈壁省交界的南部县和西部几个县。

前杭爱省与中戈壁省相邻的东部几个县也有少数土默特姓氏的人。前杭爱省布尔德县东北的大蒙古(yekemonggul)山,北吉尔嘎朗图河周围地区是自古以来我的祖先和我们这一代繁衍生息的地方。这些地区过去属于喀尔喀土谢图汗部土谢图汗旗。


1797年,土谢图汗额依都布多尔济时期在北吉尔嘎朗图河北岸蒙古沙漠(monggul elesUn )附近,在台吉索南多尔济的倡议下,建起寺庙,修建佛塔,成立法会,逐渐成为额尔德尼召的属庙。当时该寺有从每年入秋的第一天起念诵《甘珠尔》经三天、律部五天、祝颂一天等总共二十八天的佛事活动。

此外,每年四季都有颂诵护法神等诸菩萨的法会诵经活动。 (MyYTA.B-Z.D-1.XH-248)

关于这个法会的地点,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民俗学研究,语言学分部》第一集上记载为在蒙古沙漠(monggulelesUn )附近召开的“特默勒惕因法会”(temeltiin hural)。我父亲给我讲述该法会的地点时明确告诉我:“那个法会叫‘土默特法会’(tUmed-yin hural),是由你曾祖父开始筹建。”从此,我认为我是土默特部的土默特姓氏的人。

据说,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分散的蒙古各部时曾说过:“将七鄂托克喀喇沁强大的永谢布合并到我们七鄂托克喀喇沁/科尔沁/,将八鄂托克鄂尔多斯合并到八鄂托克察哈尔,将十二土默特合并到十二喀尔喀”。我想,大概那时在外蒙古各地有了土默特姓氏了吧。

蒙古国历史研究所文献库工作人员

土默特氏图德布·其木德

2007年9月3日


其木德先生在信的最后部分试图说明蒙古国土默特人的来历,显然有些牵强附会,并不可信。但他信中所说的情况,却表明在蒙古国分布有土默特人,而且分布范围还比较广阔。

查阅蒙古国地图可知,上述分布有土默特人的地区与今天的土默特地区(指清代已降土默特旗以及归绥、包头、萨拉齐、托克托、武川、清水河、和林等县所辖地区)相去甚远,二者中间还有乌拉特、达尔罕、茂明安等旗相隔,这样的地理分布情况,有些使人难以理解。造成这个情况的原因究竟怎样呢?这还要从北元时期蒙古各万户对兀良哈万户的用兵说起。

达延汗建立六万户时,分封自己的子孙到各万户及万户之下的各部担任领主,确立了成吉思汗-忽必烈黄金家族对各万户的统治,唯独没有向兀良哈万户派遣子孙。达延汗及其后继者常常与明朝发生战争,兀良哈人则趁蒙古骑兵南下之机,偷袭他们的后方老营,蒙古文史书《蒙古源流》称作“乌梁海万人谋叛”。东蒙古各万户为了解除这个后顾之忧,于是联合起来对他们加以征讨。[1]

蒙古各万户对兀良哈的军事行动先后共6次,历时20年。[2]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兀良哈的第四次征讨。据《阿勒坦汗传》记载,这次对兀良哈用兵是由兀良哈“逼近分掠博迪汗之属众家园”[3]而引起的。“黄狗年”(1538年),右翼三万户在墨尔根济农、阿勒坦汗率领下驻扎杭盖山阳,博迪汗率左翼万户驻扎在杭盖山阴,秣马厉兵,准备充分后,起兵进攻,一举击溃并肢解瓜分了兀良哈万户。据有关研究,参加这次对兀良哈战争的有左翼察哈尔、喀尔喀万户和右翼三万户。“杭盖山”即杭爱山。左右翼各万户将其作为集结地,说明那里是兀良哈万户与其他某万户或某几个万户的接壤之处。当时,左翼察哈尔、喀尔喀万户驻扎在杭爱山之北,那里很可能是喀尔喀的驻牧地;右翼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万户驻扎在杭爱山之南,由于鄂尔多斯的驻牧地在土默特的西南方向,而永谢布的驻牧地则在土默特的东北方向,所以,当时的杭爱山以南应该是土默特万户的驻牧地。

可以证实这一点的还有阿勒坦汗此前三次征讨兀良哈的史实。第一次远征,一直追击到位于克鲁伦河与斡难河一带的兀良哈人的世居之地“巴勒吉之地”[4];第二次用兵是在布尔哈图罕山打垮了兀良哈,此山今名汗博格多,位于蒙古国南戈壁省;第三次征讨,“越杭盖山往攻兀良罕”。第一次远征是阿勒坦汗主动深入漠北,进到兀良哈世居地;第二次用兵是对兀良哈万户反攻的反击;第三次征讨应该是从南往北越过杭爱山。可见,经此三役,杭爱山阳已经没有兀良哈人驻牧,那里已成为土默特万户的游牧地。兀良哈万户在第四次被左右翼其他万户击败后遭到瓜分,其东边的世居之地逐渐被喀尔喀万户占据,而其西南部的牧地,起码是杭爱山以南、阿尔泰山脉以北地方,就进一步成为土默特万户较为巩固的游牧地了。

《大黄册》的“六万户赞词”以及成吉思汗祭奠仪式上咏诵的“圣祖的伊克芒赖图格勒”、“伊克乌其克”,都提到十二土默特守卫了阿尔泰山十二通路(sUbe)或关口。[5]阿尔泰山与清代以后的土默特驻地相去甚远,致使人们对于土默特曾经守卫阿尔泰山通路或关口的说法不好理解,甚至产生误解、讹传。但是,从上述土默特万户游牧地变化来看,这个问题就很好理解了。杭爱山南向与阿尔泰山相望,中间是一片广阔的草原。这片草原成为土默特万户的游牧场所后,他们便隔着阿尔泰山与卫拉特各部毗邻而居。所谓阿尔泰山十二通路或关口,大概就是指阿尔泰山脉北麓的各个山口而言。土默特万户驻牧在这里,成为当时蒙古各万户抵御卫拉特进攻的第一线,故而形成了“十二土默特守卫阿尔泰山十二通路(sUbe)或关口”的传说。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杭爱山南、阿尔泰山北曾经是土默特万户的游牧地。当时,土默特万户正值鼎盛时期,从当今的土默特地方直至上述地区连成一片,都是该万户的驻牧之地。

这样的情况在明末清初发生了变化。由于土默特万户旷日持久战乱导致的衰败,更由于清朝统治者对土默特的极度不信任,清朝统治者陆续将原驻牧于呼伦贝尔草原的乌拉特、茂明安、四子部落等蒙古部落调往土默特草原,安插在土默特与喀尔喀之间驻牧,由此阻断了土默特与喀尔喀的联系,同时,也就割断了留在杭爱山直至阿尔泰山北麓一带的土默特牧民与土默特本部的联系。今天那里的土默特人应该就是这些土默特牧民的后代。

顺便说一下,乌拉特、茂明安、四子部落等被安插在土默特草原后,当地原有的土默特牧民一般会留住下来,很快融入这些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几乎与其完全相同的部族中去。这样的情况,可以通过现今杭锦旗的蒙古姓氏窥度一二。历史上,杭锦旗牧民曾经散布于黄河南北两岸,北与乌拉特旗毗邻而居。在杭锦旗蒙古人中,至今还有姓“土默特”“图默特”者。[6]乌拉特北面的蒙古国、南面的杭锦旗都有姓“土默特”者,那么,二者中间的乌拉特大概率也会有姓“土默特”者。及至茂明安、四子王等旗又会怎么样呢?相信如果进行一些社会调查,结果应该不会令人失望。

在历史上曾经的土默特万户范围而今天已经不是“土默特地区”的地方,这些姓“土默特”“图默特”者的存在,大概正是那里曾经是土默特万户驻牧地的历史余绪吧。

2021年11月16日


[1]参阅薄音湖:《俺答汗征兀良哈史实》,《明代蒙古史论》,台湾,蒙藏委员会,1998年。

[2]同上。

[3]珠荣嘎:《阿勒坦汗传》第49节,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

[4]薄音湖:《俺答汗征兀良哈史实》,《明代蒙古史论》,台湾,蒙藏委员会,1998年。

[5]参见乌力吉图译:《蒙古黄史》,载《蒙古史研究》(第2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赛音吉日嘎拉著、郭永明译:《成吉思汗祭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


[6]《杭锦旗志》第148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8

标签:阿尔泰山   乌拉   鄂托克   人民出版社   赞词   牧地   杭锦旗   蒙古   蒙古国   戈壁   姓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