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是淮阴,淮安是淮安!

历史终归是历史,任谁都是不容随意篡改的!(下文许多内容得感谢网友“刷刮的能干豆子”的帖文助力)

在这里,笔者友情提醒大家记住一点:古时,淮阴是淮阴(清江浦区+淮阴区),淮安是淮安(不管属于山阳或是楚州的淮安)!淮安(山阳、楚州)从来没有“领导”过淮阴,做过淮阴的老大!

淮阴在明清时期,对于淮安府清河县的重要贡献特别水利方面不亚于附郭县,如果不是淮阴的牺牲,现淮安区前身山阳县早就被冲没了!

某些嘲笑淮阴没历史文化的也不想想,宋起到清末黄河夺淮旱涝频繁,洪灾最严重时有过淹掉漂母墓即泰山墩周边所有地块只留下上面一半的情况,可以类比7月的京津冀。毕竟是土堆出来的,韩信领兵修建都在大几百年前了,后人肯定也有维护但哪能抵挡得了那么大的水害?清代顶多是重建,不能以此肆意瞎讲。

淮阴侯韩信

就像盱眙西北的泗州城,城里总归有钟鼓楼等几米高的建筑,为何会沉到洪泽湖底?还是跟黄河夺淮有关!

如果两千多年前的建筑能存续到今天,世界前几大奇迹非它莫属!但是,可能么?

有些文物,历朝历代肯定都会精心维修保养,但因为诸多原因范围不等的重修甚至重建不可避免!目下,淮安市人均知的文物胯下桥,因为淮阴区最近一次的重建时间离现在很近,就能否定自古以来的历史,反而把原淮安县城区稍早前的附庸风雅转移新建的当个宝,到底谁正宗?难不成原淮安县城区的那些不管是自己的还是附庸风雅转移新建的,所有东西都是当年原封不动留到现在的?

胯下桥一直建在马头。南宋《方舆胜览》记载:“胯下桥在淮阴县,即韩信少年受辱之处。”成书于明嘉靖八年的嘉靖《清河县志》记载“韩信胯桥”为“清河八景”之一,明代诗人石渠和朱海亦有《韩信胯桥》的诗。清乾隆《淮安府志》记载:“胯下桥,去淮阴故城半里许,即韩信未遇时为少年所辱处。今湮废。”

淮阴区胯下桥

现淮安区也有“胯下桥”,在城内胯下街和兴文街相交处。《淮阴文物志》载:明万历年间于此树一牌坊,上书“胯下桥”。清同治丁卯年(1867年)重修,1918年再修,牌坊为木质,高5.5米,宽4.6米,牌坊横额“胯下桥”三个大字系清道光年间著名书法家周寅所书。

淮安区胯下桥

淮安某区把所有东西(不管曾经是不是自己的)都紧紧攥在手里,这种“仿韩情节”、钉子精神,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令大众心生敬畏!而且,也确实有所成效,也很值得许多兄弟城市学习一二!

但是,某区网民视坐拥自古以来铁证如山的淮阴依据古今中外历代客观记录考证之史实于不顾,却非要违心篡改史实,说自己才是“主子”、是正宗的心态,则终究差矣。

某区人明面上看不起淮阴,暗地里却又想方设法“鸠占鹊巢”、试图独占本不属于自己的淮阴的历史文化,更是大错特错!

鸠占鹊巢

但是,不管你多少人怎么劝、怎么证,即便是铁证如山,某区人仍旧会抱着“鸭子死了嘴巴硬”的心态,坚持一条道儿走到黑!

不过,这也难怪!某区人在这方面呢,确实是尝到过诸多甜果子的!

例如,此次某区借助上世纪初压根不正本清源的山阳改名淮安,独霸不光属于山阳/楚州的淮安之名那样,极尽偷换概念、转移话题、以偏概全、颠倒黑白、生拉硬拽、断章取义之能事,把秦始设淮阴县特别县治及核心区域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维持所谓“没有断层”,不然哪来的1986年底评上所谓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并在1987年初立马升半级为县级市?这一点,淮安市人均心知肚明吧!

本应以淮阴在内的“三淮一体”,理应团结一心,共同携手,齐步成长,可如今?……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谁才是“罪魁祸首”?

淮安市有轨电车

有些东西,绝不能因为是你的附庸风雅、转移新建,存续期间又因为只为满足自己的一己私利而以讹传讹若干年,就觉得真是自己的了!

再来说说可悲、可怜的淮阴区马头镇吧,它乃正宗的韩侯故里!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依旧会是淮安主城区的淮阴(清江浦区+淮阴区)只能硬着头皮迎合,现有的能拆的拆掉,没了的也不会再谋划重建,用来宣传淮阴的历史文化,地方哪还有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往货真价实的韩信故里马头镇堆?

韩侯故里

最后,我想说,市里可能也一样会爱莫能助,不然怎么可能会任由某区名称一改再改?唉!朋友们,请允许我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让子弹飞一会儿”,来结束本文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淮阴   淮安   山阳   清江   淮安市   牌坊   清河   附庸风雅   马头   东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